如今,力鼎的「第二次創業」,已經跨越了很多山丘。等待它的將是,在智能製造的春潮之中,縱身而躍,向深向實。
今年的2月1日,「青島力鼎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名稱正式變更登記為「力鼎智能裝備(青島)集團有限公司」。新的名稱賦予了力鼎新的使命和全新的發展格局。
在2021中國國際工具機展上,力鼎攜手雲鼎、德國FLT共同展示機械加工、裝配自動化、信息化及物流倉儲領域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可見,經過多年的積累,力鼎智能時代的產業版圖逐漸清晰,形成了加工自動化、裝配自動化、智能物流、雲鼎軟體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格局。
縱觀力鼎的發展路線,可以窺見出一條我國很多製造企業轉型升級的成長曆程。
力鼎成立於2004 年3 月,總部位於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初期,從事工裝夾具設計、為客戶提供切削工藝方案;2012 年開始,為客戶提供加工、裝配以及物流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產品遍布重卡、轎車、工程機械、鐵路、軍工、航空等行業;2014 年組建智能製造系統研發中心;2019年成立青島雲鼎軟體開發有限公司,致力於智能化推進中國製造。並先後為北汽、重汽、一汽、東風、長城、中聯重科、美國康邁、青島海通、大同機車等知名企業提供了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及交鑰匙產品,推動了重卡、轎車、農機、工程機械、鑄造等行業的新舊動能轉換。
在時代的大潮裡,力鼎從銷售機電設備的貿易公司起家,一步一步探索,轉型成為了一家技術驅動型的公司。與眾多從起步就是技術公司不同的是,力鼎這種在激蕩的市場環境中打拼出來的企業,更理解市場的需求,也更善於察覺到未來的發展趨勢,最難能可貴的是它先天具備敢拼敢闖的企業基因。
談起力鼎向技術驅動型公司的戰略性轉型,力鼎智能裝備(青島)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宗毅在專訪中告訴《智能製造》記者,「比起做貿易,我覺得還是做實業更有意義,所以應該說將近50歲了吧,開始第二次創業。」
力鼎智能裝備(青島)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宗毅(中)
萬事開頭難,抱著歸零的心態再出發更難。二次創業之初,劉宗毅和他的夥伴們就遇到了技術上的門檻。劉宗毅表示,「目前像轎車行業、重卡、農機這些行業大部分自動化生產線還是從歐美、日本進口的。」國內自動化行業核心技術存在的短板、頂尖技術人才的匱乏、國外同行業競爭對手人為設置的技術壁壘,讓他們舉步維艱。
劉宗毅表示,「當時拿到一個訂單後,我們就到處去和國內頂尖的技術專家進行交流,請他們幫助論證這些技術方案。在這過程當中,我們還走訪了日本、韓國等國家,實際上很多國外企業對我們也是很迴避,有些國外的同行甚至連車間都不讓你進。」
面對日益增多的市場需求和激烈的競爭,劉宗毅認為還是要掌握屬於自己的技術,只有把核心技術緊緊握在自己手裡,企業才能走得更加長遠。為抓緊解決技術上的難題,徹底突破技術壁壘,力鼎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核心研發團隊,建立獨立的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
一方面,公司整合全球高端技術資源,先後與韓國、日本、德國等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如FANUC、KUKA、SIEMENS、SCHUNK等進行技術合作,另一方面與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山東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建立了科研關係。這條自主研發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為力鼎實現技術突破打下了堅實的底座。
作為行業的新兵,只有跨越、突破、務實,才能贏得更多用戶的認可和信賴。例如力鼎之前接到的這張輪轂加工裝配全自動化生產線的訂單,就讓劉宗毅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因為交貨時間緊、國內又沒有案例可供參考,力鼎團隊奮戰幾十個晝夜,克服了無數個技術難題,最終圓滿完成交付。
劉宗毅告訴記者,當這個全長80多米的生產線在海通車橋立起來,開始加工生產,從加工到80多臺設備進行聯機,從毛坯到全部組裝完成。親眼見證這個過程,看到這些產品出來,自己由衷地感到自豪。
成就並未讓力鼎停下前進的腳步。背靠著「中國製造2025」和產業數位化的發展機遇,劉宗毅說到,力鼎一定要給中國的製造業提供最好的裝備,給國內的製造業帶來增值服務,這是我們所追求的。
如今,在多家大型汽車生產商的製造車間,由力鼎自主研發生產的多條汽車零部件自動化生產線正在有序高效的運轉。力鼎正在加快步伐,為傳統的製造工廠打造智能化生產流水線,用智能化推進中國製造。
劉宗毅告訴記者,作為致力於推進中國製造業智能化升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力鼎將在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前提下,繼續深耕細分行業,為製造企業提供智能製造系統,加快行業智能製造工廠的改造速度,為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在距離青島1800公裡以外的大慶油田上,力鼎的機加自動化產線正在改變大慶油田的傳統生產方式,助力大慶油田的智能生產。
大慶油田不僅讓中國摘掉了「貧油」帽子,其氣吞山河的鐵人精神,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奮鬥向前。在如今的智能化時代,大慶依然順應時代發展,率先引進了力鼎等企業的自動化技術,加快數位化與智能化建設。
劉宗毅介紹到,例如應用在大慶油田上的機加自動線,由四臺專用設備數控車、機器人、軌道和上下料倉承擔了抽油機三大總成中軸、尾軸、曲柄銷軸及錐套的加工任務。在生產過程中,機器人與上下料倉精準無縫對接,通過軌道循環抓取工件,實現工廠無人化產品加工。
據了解,生產設備升級改造後,操作人員頻繁手動裝卸工件變為自動化,取消了桁車吊裝,勞動強度及安全風險大幅降低。同時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在本次工具機展的力鼎智能展臺,力鼎智能副總經理魏奕林介紹到,本次展會力鼎智能不僅帶來了豐富的自動化產品,還展示了雲鼎協同製造執行系統YDCMES,該系統能夠為客戶打造一個信息化工廠,通過對生產過程中的人、機、料、環等多方面數據進行智能採集和分析計算,讓數據更加透明、智慧,從而驅動智能製造,實現工廠的智能化。
在採訪中,劉宗毅告訴記者,力鼎的願景是讓中國沒有難做的製造,如今力鼎也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如今的力鼎,布好了智能化的「一盤棋」,正在用自動化和數位化技術提升加工、裝配、物流的效率和品質,實現軟體控制、數字驅動打通價值流、物流和人流。
清華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杜明芳在接受《智能製造》記者採訪中表示,目前很多製造業企業其實還是處於機械化狀態,各行業包括電力、能源、製造、建築、航天等都迫切需要自動化轉型,但路還比較長。而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不掌握核心技術。「從傳感到控制沒有核心技術,怎麼做自動化。」杜博士表示,目前技術研發層面存在一些鴻溝,開發程序的人員往往不會深度理解業務,同時程式設計師很難捕捉到不同行業的多元問題。
從大浪淘沙的機電設備銷售行業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力鼎,更加懂得市場的變化與需求,理解深度業務的邏輯。更重要的是,在智能化轉型升級的一池春水中,力鼎已經建立起了自身堅實的技術壁壘,正在逐步成為一家精益求精的技術驅動型高潛力企業,拉動智能製造相關產業的成長。
事實上,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培育智能時代的工匠精神。復盤力鼎近二十年走過的道路,相信正是力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鑽之彌堅的自主技術創新,才能實現如今的「破繭蝶變」,才能擁有「讓中國沒有難做的製造」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