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10月22日下午,蘇州姑蘇區滄浪街道西美社區幸福兵站的退伍老兵們,帶領蘇州市東大街小學校的少先隊員和轄區共建單位黨員共聚一堂,合唱《我的祖國》,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致敬「最可愛的人」。
少先隊員獻花
石子地鋪上木棍當床睡
「大家都喊我們英雄,我不覺得我是英雄,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同志們才是真正的英雄。和平來之不易,是中朝人民和戰友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抗美援朝志願軍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四軍通訊處處長、退伍老兵孫中今年已92歲高齡,但身體硬朗,老人記憶猶新地敘述著當年浴血奮戰的場面,仿佛回到了那個熱血年代。
孫中1945年入伍,1952年9月奉命隨大部隊,開赴保家衛國的朝鮮戰場。戰爭是殘酷的,孫中所在的部隊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被敵軍多次轟炸、掃射,他介紹起當時夏季反擊戰的情景,那時候機動電臺的工作條件非常艱苦,用石板當桌子,石塊當凳子,電臺需要24小時不間斷值守,除值班人員外,其他五六人就睡在坑道邊上一個約一米左右寬的地上休息,石子地鋪上木棍就直接當床睡。孫中帶領的機動臺全體成員不畏艱難,團結一致,全力配合軍隊做好通信保障工作,榮獲集體二等功一次,個人三等功兩次。
敲開冰塊清洗戰士們的衣物
參加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李純
曾經參加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李純今年90歲,是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七軍第二野戰醫院衛生員。她於1950年隨野戰醫院奔赴朝鮮戰場,她說:「前進的道路上有許多艱難險阻,但這些都是在磨鍊我們的革命意志,使我們變得更加堅強;而在人民軍隊這個革命的大家庭裡,則充滿了戰友愛、兄弟情,溫暖著我的身心。」
據李純講述,戰場上的氣候環境非常惡劣,醫用物資供給也不足,缺乏防凍保暖經驗,導致大批官兵在行軍和作戰途中凍傷,李純和她的醫護同志們傾盡全力照顧傷病員,他們利用每天早晨的空隙,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室外,敲開厚厚的冰塊,清洗戰士們的衣物。行軍途中,李純和戰友們乘著黑夜,迎著寒風,背著沉重的乾糧包與藥箱翻過一座座雪山,到達宿營地,顧不上休息就背著藥箱到各洞巡診。
敬獻書法作品《最可愛的人》
老兵與社區共建單位合影
活動中,孫中、李純、湯全生、金仁寶四位抗美援朝老兵現場接收了「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紀念章以和平鴿、水紋和中朝兩國國旗元素編制的綬帶環繞四周,外圍採用五星、桂葉和象徵五次戰役的箭頭等元素,組成金達萊花的五瓣造型,象徵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遠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當在場老兵們看到紀念章的那一刻,激動得熱淚盈眶。蘇州書法家沈蓓蓓書寫了一幅作品《最可愛的人》,致敬四位老兵。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曉青 通訊員 何貞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