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上海地鐵官方APP「Metro大都會」,進入「車站詳情/車站信息」或「線路詳情/線路列表」頁面,就能很快查到你所在地鐵站最近一班到站列車的車廂擁擠度和溫度。
圖說:上海地鐵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攝
細心的乘客會發現兩個細節:第一,數據都具體到了每一節車廂,凸顯實用性,否則僅提供整列車的平均數據,參考價值不大;第二,擁擠度數據後面有一個括號,除了17號線寫有「實際」之外,其他線路都為「預估」。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系統集成研究部主任張立東介紹,17號線顯示的「乘客擁擠度」,準確性相對較高,因為採取了「全線車身稱重」的方式。列車每次到站上下客,車身重量都會發生變化。車身內部的感應裝置會實時記錄稱重數據,每隔500毫秒就能完成一次傳輸。
地鐵乘客的年齡、身材各不相同,如何通過車身總重來計算人數?張立東解釋,背後有一套複雜的算法模型。「簡單來說,將乘客的體重取了平均值,根據車廂容量,再結合稱重,換算出車廂人數和滿載狀態的比例關係。」
事實上,車重感應裝置並非為測算擁擠度而新設,相關數據原來就有採集。滿載和空載時,車身高低略有不同,掌握車重數據,有助於車輛自動微調高度,保障運行安全。「以前,這類數據只給專業部門用;隨著上海地鐵越來越『聰明』,現在可以為更多市民乘客提供精細化服務。」張立東透露,在建的14、15、18號線,將來一開通就能達到17號線的預報準確度,而11號線和16號線的「實際擁擠度數據」近期也有望上線。
「既要有靈敏的車內感應設備,獲得車重數據;又要保證車地無線傳輸信號暢通,實時把數據傳出來。其他開通時間相對較早的地鐵線路,還需逐步改造,目前主要根據票務信息、歷史客流模型等條件預估,也有不錯的準確度。」張立東明確表示,「實際」擁擠度數據未來會覆蓋上海地鐵全路網。
除了手機APP,地鐵站臺的乘客信息顯示屏下方,也將陸續增加每一節車廂的擁擠度,並用三種顏色表示——60%以內為「綠色」,60%-79%是「黃色」,80%-99%為「紅色」,方便乘客直觀了解下一班列車,選擇合適的候車點。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曹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