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23日報導港媒稱,內地IKEA(宜家家居)分店被民眾當成自己的家,在陳列的床上呼呼大睡引發國際關注,沒想到現在連來自日本的無印良品Muji也「淪陷」了。有網民曝光照片,顯示民眾在Muji無視告示,直接在商品椅、床上霸坐,有情侶更在陳列品床上依偎談情。
據《香港經濟日報》網站2月23日報導,這篇題為《繼宜家淪陷,MUJI無印良品也無法再保持清白了》的帖子,在內地社交媒體瘋傳。
根據照片,就算內地MUJI店家已貼出「請勿坐臥、休息」的告示,但許多民眾仍在床上呼呼大睡,有情侶更直接脫掉鞋子,在陳列的床上互相依靠,相擁談心且旁若無人。
也有民眾疑因逛得太累,乾脆坐在陳列沙發上睡覺,更將腳放在茶几上,非常不客氣。而民眾亦往往把整齊的商品,翻得亂七八糟,有「愛國」民眾甚至把「還我釣魚島」的字條扔在商品裡。
有無印良品的員工還透露,店內還不時發生偷竊事件,常常發現只剩下外包裝,而裡面的商品早已不翼而飛,更有人將試用品塞進商品的包裝盒內,再拿走裡面原有的商品。
不少網友看不過眼,紛紛出言痛罵素質堪憂,「打什麼馬賽克,直接曝光臉,讓他們丟人去」,「看好一張沙發想坐下試試,有人在上面呼呼大睡還怎麼試」。直說「物質越來越豐富,精神內在越來越匱乏」。
(《香港經濟日報》網站)
美媒稱中國人愛去宜家睡覺:隨時入睡「天賦異稟」
圖片來源: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參考消息網8月30日報導美媒稱,在中國的宜家(Ikea)門店選購茶几、櫥櫃和甜點盤時,如果累到精疲力竭,大可以在展廳內蓋著超級舒適的福隆羽絨被或者躺在施託洛高架床上小憩一會兒。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8月29日報導,在中國各地的21家宜家門店裡,消費者或者只是想在有空調的地方睡一覺的人都會毫無顧忌地利用樣品家具把自己照顧得舒舒服服的。中國人會告訴你,熙熙攘攘的人流,或者已經睡在同一張床上的陌生人,並不會妨礙你美美地眯上一會兒。
報導稱,中國人天賦異稟,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入睡,而且這幾乎是一項全國性的消遣。超市裡、操場的設施上、機動自行車的後座上、停放的車輛下,以及宜家的樣品床上,打盹兒的人隨處可見,有時候姿態頗為怪異。
不過,當那麼多沙發和椅子向你招手的時候,為什麼要把自己局限在床上呢?
報導稱,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宜家門店均禁止消費者在店內睡覺,但這家瑞典零售商一直允許中國消費者在店內小憩,因為它不想疏遠習慣於在公共場合睡覺的顧客們。
中國官方媒體去年報導,宜家計劃嚴禁不禮貌行為,會叫醒脫掉鞋子或者窩在被子裡的小睡者。但這些規定從未強制推行,或許是因為宜家覺得,在這個有十億消費者的國度裡,在其門店內入睡的人,有朝一日會做出把家具帶回家的決定。
中國人「蹭」宜家背後的尷尬:凸顯多重社會問題
中新網北京10月19日電(呂春榮)針對一些中老年人長期蹭座位相親,日前,上海宜家貼出一紙「限制令」引發社會關注。其實,不只蹭座位,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到宜家蹭床、蹭被、蹭wifi、蹭空調等行為也頻頻見諸媒體。
對此,有觀點認為,「蹭」宜家反映了一些中國人愛佔便宜的心態。但顯然,「蹭」宜家現象背後,也凸顯了當下中國社會出現的多重問題,諸如上班族壓力、老年人養老等,這些都值得關注。
睡不飽、壓力大 上班族宜家「蹭」午休
「在喧鬧的商場,他們怎麼能睡得著?」在許多人眼中,宜家「蹭睡族」的行為一直令他們費解。但在90後「北漂」張玲看來,環境舒服、工作疲憊,這是作為上班族的她能在人來人往的宜家安穩入睡的一大原因。
躺在後排沙發、枕在朋友身上、一副睡不醒的樣子,在北京宜家商場四元橋店,張玲一臉倦容。
「工作累,睡不飽。」這是張玲選擇到宜家睡午覺的一大原因,在她看來,雖然此舉有些無奈,但宜家也沒規定不讓睡,自己只是睡完就走,並無不合適。
張玲介紹,幾乎每個工作日中午,她都會約著同事到宜家吃飯,然後「蹭睡」,大概中午一點多就會離開。「拿個小枕頭,找張舒服的沙發,簡單在宜家睡個二三十分鐘,這讓我很滿足。」張玲說。
顯然,到宜家午睡,是很多附近上班族的無奈之舉,但其背後,也折射出當前上班族所面臨的睡眠問題。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與生活壓力的增大,能睡個好覺對很多人而言,已成了一種奢望。據媒體報導,中國睡眠研究會去年發布的調查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的發生率高達38.2%。
顯然,在大城市,由於工作節奏更快、壓力更大,像張玲這樣的「北漂族」的睡眠情況更不容樂觀。去年3月,有媒體援引某職業社交網站發布的報告稱,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中,32%的北京職場人士睡眠時間為5-6小時,低於其他城市,平均每天工作12-16小時的職場人士佔到17%,為全國最高。
活動空間有限 中老年人宜家「蹭」相親是無奈?
繼宜家「蹭睡族」頻頻見諸媒體後,近來,有媒體報導,上海一宜家商場出現中老年長期蹭座位相親。報導稱 ,長期以來,自泡茶水、外帶餐食、再加上人手一杯免費咖啡,幾十個中老年人圍坐一起有說有笑,交友相親……這一幕,每周二、四定期會在宜家上海徐匯商場「上演」。
針對上述問題,前不久,上海徐匯宜家商場推出了「限制令」,要求顧客「先購餐,後入座」,此舉也引發輿論關注。有支持者力挺:畢竟是公共消費場合,商家有權也有必要來維持秩序。但也有反對者認為,如果老年人有更好的地方,誰願意在那人擠人,坐一整天呢?正如此前有老年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感嘆:「老年生活太過冷清,我們究竟還能去哪?」
對此,有專家認為,人們譴責老年相親團的「不文明」行為時,卻忽視了老年人潛在的需求。年輕人談戀愛往往選擇環境雅致的場所,老年人相親同樣需要良好的環境和情調。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雖並未出現老年人在宜家蹭座位相親的狀況,但在北京,也有許多老年人扎堆到宜家打發時間。
在北京宜家商場四元橋店,餐廳一名老員工告訴中新網記者,有許多老年人平時沒地方去,就選擇到宜家逛逛。一方面是到商場看看有沒有優惠產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打發時間,偶爾也有個別人來此聊天,甚至相親。
「在中午用餐時間,會有很多老年人,餐廳大概有一千多個座位,大多都被這些老年人佔據。」上述工作人員說,「其實他們來這裡也有點無奈,確實沒什麼地方去。」
無論是北京、上海,還是其他地方,顯然,老年人對活動空間的需求很大。據媒體報導,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60歲以上老人2.2億,而全國的各類老年活動室只有37.1萬個,平均約600位老人才有一個活動室。
有評論稱:如今,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公共服務設施的不足將嚴重製約中國的養老事業。
對抗高消費 年輕人「蹭」宜家休閒消遣
除上班族、老年人外,每到周末,也有一群年輕人會選擇去「蹭」宜家。
相比其他人群,年輕人逛宜家的想法更為現實、具體。他們確實有需求,需要置備一些生活用品,因而,商品性價比較高的宜家就成了他們的一大選擇。但消費不算太高、環境舒適的宜家,在他們看來,更是一個可以「約逛」、「約飯」,更重要的是,能對抗高消費的地方。
「在北京,逛一次街、買件衣服就要幾百元,吃一頓飯也要花掉三四百元,倒不如與朋友逛逛宜家,簡單實惠。」在職場新人張亮眼中,逛宜家是他更為青睞的周末休閒方式。
今年剛從北京某高校畢業的張亮是一名「經濟適用男」,因為當前月薪只有6000多元,他在京的日常花銷必須理性。
顯然,收入因素是令這群職場新人消費逐漸趨於理性的一大原因。今年6月,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的《就業藍皮書: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稱,2015屆中國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平均月收入為3726元。
在張亮眼中,宜家的一些商品價格著實讓他很心動,諸如一個捲筒只要1元,飲料只要2元,一個熱狗包只要5元,有時一頓午餐不過15元……
「我常常會買些廚具,有的鍋不到10元,幾個碗只要二十幾元,很多小物件也都很便宜,這些物品充實了我的生活。」張亮說。
張亮坦言,「每個人都想過上有品質的生活,但眼下剛畢業,顯然高消費還不適合自己,所以到宜家淘點小物件、順道休閒消遣,也是不錯的生活方式。」張亮說。(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均為化名)(完)
上海宜家對單身老人下逐客令 美媒:折射老年服務匱乏
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導美媒稱,最近幾年,中國宜家商場裡的餐廳已經不可思議地變成了一個深受中國老年人歡迎的相約消磨時間的目的地,常常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10月18日發表文章稱,上海宜家的經理抱怨,許多顧客甚至不買東西就坐到餐廳裡與抱著相同目的而來的陌生人攀談。
現在,宜家受夠了。上海宜家的餐廳已經宣布,不用餐的人禁止佔位,並指責這些老年人屬於「非法的相親群體」,從事「不文明行為」。其他顧客已經投訴說大批相親的老年人有時會在店裡隨地吐痰,而且動不動就互相爭吵。
上海宜家貼出的告示上寫道:「這些不文明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宜家餐廳的正常運營和廣大顧客正常用餐。即日起餐廳開始實行先購餐,後入座的經營模式,只對用餐的顧客提供服務。」
而對於把宜家的店堂當作會面地點的老年人來說,新規定卻不那麼容易接受。
86歲的邱姓男子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說:「我們去過麥當勞這樣的快餐店,但是那裡幾乎沒什麼同齡人。周圍都是年輕人,我們覺得自己像個異類。如果在上海有另一個地方可以讓老年人聚會,我們非常願意花兩倍的錢、走更遠的路去那裡。」
不過,宜家也許只能怪自己。大多數來店裡尋找愛情的老年人都是宜家家庭會員卡的持有人,憑此卡可在餐廳得到一杯免費咖啡,而餐廳將不再歡迎他們。(編譯/苑欣芳)
上海宜家推限制令要求先購餐後入座(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