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的盛衰史,成也「點讚」、敗也「點讚」

2021-01-14 趙賽坡

1「點讚」的偶然發明

2005 年,創業者 Rob Manuel 遇到了一個難題。

四年前的網際網路泡沫之後,他跟兩個朋友 Denise Wilton 和 Cal Henderson 一起創立了B3ta網站。像眾多的新興網站一樣,他們也想嘗試建立一個與眾不同的有趣網站。

從產品本質上來說,B3ta 是一個 newsletter 和短訊分享平臺,基於這兩個上世紀 90 年代網際網路早期的技術,網站內容以笑料為主。每周都會有包含了混搭、成熟和美學的圖片比拼。但很快,這裡就變成了一個分享創造性內容,涉及各個方面的社區,從簡單的圖片拼貼,到高超的動畫剪輯,或者是各種藝術形式的天堂。

到 2005 年,B3ta 社區規模已經相當大,簡單的平臺式頁面難以承載,Manuel 需要一種能準確找到好內容的方法。

事實上,這是 2000 年初各個網絡社區都在嘗試解決的問題。2000 年上線的神秘的 FilePile 社區,運用了「+」「-」排名的方式,用戶可以把內容頂上去或者拉下來。這對 B3ta 社區有深遠影響。2004 年 12 月上線的 Digg.com 用一個簡單的「Digg」按鈕對連結進行排名。但早在這兩個網站出現之前,像 Hot or Not 這樣的網站( 扎克伯格在創立 Facebook 之前曾參考這個網站做了 FaceMash )開始用按鈕測試用戶的喜好。此時 Manuel 還在手動管理他的社區,並把這種投票按鈕看作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我需要一個機制來處理大量的圖片和文字內容。一個一個去讀去看真的太累了,要為首頁和郵件推送找到最好的內容,必須給用戶一個簡單明了的投票機制。我想採取用戶和管理員篩選相結合的方式,由用戶選出好的內容,再由管理員最終決定。

Rob Manuel 寫給B3ta 開發者的郵件,2

Manuel 隨即寫郵件給他的開發者,建議加上一個「wooyay」的按鈕,雖然不清楚為什麼最後變成了「like」,總之 2005 年 11 月,B3ta 社區增加了一個「喜歡」的按鈕。

b3ta網站上「喜歡」按鈕的示例,2005年

2「點讚」機制的助推器:社交圖譜和 News Feed

我們今天看到的 Facebook 跟 2004 年扎克伯格上線的版本完全不同。

過去 15 年間,Facebook 通過整合社交圖譜、Newsfeed 和點讚機制三種功能,成功達到了全球化規模。這三種功能都不是 Facebook 首創。這家公司的成功之處在于越來越擅長這三種功能的配合,迎合用戶、廣告商和合規的需求。正是這種特點把 Facebook 和其他社區網站區別開來。彼時,FilePile , B3ta 和其他網站依然滿足於相對隱秘的創新型社區。 而扎克伯格的野心及其投資者要求的是不斷的增長和拓寬。2007 到 2009 年間,Facebook 用這三種 Web2.0 時代的產物,實現了快速擴張。

第一個元素「社交圖譜」:與扎克伯格 同屆的哈佛大學經濟學學生 Philippe Bouzaglou 曾在 2002 年的學術論文中做出解釋,社交圖譜用來表現人群之間交織的複雜關係,這種類似於「 Kevin Bacon 六度分隔理論」的遊戲,在 20 世紀 90 年代的網際網路留言板非常流行。2000 年後的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多少都應用了社交圖譜的概念,從圖片共享網站 Flickr 到稍縱即逝的SixDegrees.com。

在這些網站中,社交圖譜通常用來幫助用戶尋找好友或關注好友的動態。在社交媒體發展初期,用戶能找到關聯的人已經非常興奮了。

在 2007 年 5 月的 Facebook 開發者大會上,扎克伯格發布了一項針對社交圖譜的野心計劃,他說道:「到目前為止,社交網絡都是封閉的平臺,而今天,我們將結束這一切。」相比於局限在一個網站的關係中,他把社交圖譜看作一種在整個網際網路聯繫人們的新方式。「社交圖譜正在改變世界,我們正處於一個信息更容易獲取,人們聯繫更加緊密的時代,是之前任何一個時代無法比擬的,而社交圖譜就在中心點上」,扎克伯格如是說道。

2007 年 4 月,Facebook 的月度用戶高達 2 千萬,而當時全球網際網路用戶剛剛超過十億。在這樣的背景下,扎克伯格想要把每個人都聯繫起來的願景顯得野心勃勃,甚至太過於理想主義。當時還無法想像一個由 Facebook 聯繫起來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但在下一個十年,我們都看到了結果。

第二個元素 Newsfeed,從根本上改變了社交媒體的結構。像博客這種早期的社交網站,將用戶視為內容創造者,所以都努力讓用戶發布內容變得更簡單。用戶只能通過訪問博客頁面或者RSS訂閱來關注別人。

2006 年 Twitter 上線,讓用戶自己的內容跟好友的放在一起同時呈現。2006 年 7 月上線的版本裡推出了時間線的概念,那時,發推只能通過簡訊,所以主頁上依然以閱讀好友的內容為主。

Twitter 第一版主頁設計, 2006年7月

九月,Facebook 推出了自己的時間線—NewsFeed。通過與社交圖譜的結合,Facebook 對 Newsfeed 的應用與以往的社交網站截然不同。這不再是一個用戶能完全掌控的頁面,而是專門為讀者定製的無限信息流,與內容創造者不再有關係。

把用戶從內容創造者變成內容消費者,這個變化是 Facebook 和 Twitter 增長的關鍵。這兩個平臺成了各種信息流的中心,你的好友、你關注的明星、你喜歡的品牌,可以實時發布文字,圖片和視頻。2007 年 iPhone 的發布更是讓用戶有了完美的信息瀏覽工具。僅僅幾年時間,從 web 2.0 人人都是內容創造者,變成了人人都是舉著一塊屏幕滑動的內容消費者。

3「點讚」是如何為 Facebook 賦能的

對 Facebook 而言,點讚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把用戶行為轉變為有效數據。

歷史上,鼓掌並不是一個自發的行為,而是幾個世紀間逐漸形成的文化產物;從羅馬皇帝到情景喜劇,它是各種變相盈利和獲得權力的工具。我們知道 Arthur C.Nielsen 用機械設備開創了廣播評級,用電子表格分析聽眾,從而開啟了大數據的先河。我們也知道音樂排行榜最初是為了便於在音樂雜誌中售賣廣告,但最終把唱片行業和戰後流行文化推向了高潮。

「點讚」的故事集合了所有這些奇妙的點。跟鼓掌一樣,「點讚」把我們對文化的複雜回應簡化為一個動作。跟廣播評級類似,點讚機制把看不見的用戶行為變成可分析的數據。同時,跟音樂排行榜類似,「點讚」從我們對流行文化的狂熱和回應中創造出了新的市場。

Facebook 2009 年 2 月 10 日上線了點讚功能,這在關注指標歷史上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並不是 Facebook 發明了點讚功能,事實上此後 Facebook 便收購了一家幾年前就開始使用點讚功能的網站 FriendFeed ;而是 Facebook 將點讚功能與社交圖譜和 Newsfeed,這兩個本身已經非常強大的功能進行了結合。

通過這種方式,Facebook 有條件從龐大的人群中獲得難以想像的龐大的個人數據。2010 年 Facebook 又發布了圖譜API,讓開發者不僅能訪問用戶個人的活動,還可以訪問其所有好友的活動。事實上,即使你不用 Facebook ,別人也可以通過你親戚朋友的 Facebook 頁面拼湊出你的信息。因此,如果開發者獲得幾千人的數據權限,就可以獲得上百萬人的數據。

雖然 Facebook 在 2014 年更新圖譜 API 時對功能做了限制,但據 Digital Journalism Tow Center研究負責人 Jonathan Albright的陳述,這次 Facebook 用更加強大的東西取代了它:

扎克伯格聲稱「把用戶放第一位」,卻在 2014 年 4 月發布了「個人驗證信息」功能,把用戶敏感的個人信息,包括朋友和家人的信息暴露給外界。

同一天,Facebook 還發布了最大的跟蹤和精準廣告投放系統「Audience Network」。同樣地,這個系統更加擴大了Facebook 的資料庫,並將廣告投放到網站和網際網路任何地方。

Jonathan Albright 圖譜API: Facebook 的關鍵點與「劍橋分析」事件

扎克伯格關於連接世界的願景剛剛提出兩年,現在 Facebook 已經不僅僅是連接世界了,而是收集和分析數十億人的情感,想法和信仰,並賣給想要的任何人。

對用戶來說,Facebook 成了一個越來越定製化的觀察世界的窗口。關於我們喜好的數據被用來繪製我們的社交圖譜,用於改進算法,最終決定把什麼呈現給我們。社交圖譜和 NewsFeed 是 Facebook 增長的發動機,而點讚機制為其賦予了意義,並使其不僅做到了連接世界,更重構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4「點讚」是怎麼被玩壞的

Facebook 過去幾年的增長如此快速和複雜,難以概括。如今,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已經很明顯了,而其未來的路卻是難以預測。

我們可以責怪扎克伯格把 Facebook 的發展想得過於簡單,但回過頭來看,關注指標的發展是漸進式的,不是在某個盲目的時刻被創造出來,而是隨著時間不斷改變和適應的。與此相關的產業也不是一個人建立的,而是由內容生產者,廣告商和投資者,甚至用戶共同推動的。

如果我們要指出 Facebook 錯在哪裡,首先就是他們沒有預料到,或者無法預料到將點讚機制加入社交圖譜和 NewsFeed 的後果。

其次,Facebook 認為算法足以處理一個數十億用戶的平臺。跟 Rob Manuel 只是想用一個點讚按鈕減輕人工的工作量不同,Facebook 堅持認為只有不加人工幹預的,純粹的算法和技術幹預才能使公司立足。

最後一點,Facebook 售賣數據給廣告商的方式,打破了傳統媒體市場的模式。過去,當新的媒體分包網絡出現時,觀眾的分析和轉化都會由市場上幾家公司共同完成,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控制市場。在電視產業,評級都由 Nielsen 或者 BARB 這種第三方獨立公司完成。

5 我們可以從「點讚」中學到什麼

如果我們要改變這種局面,不應該是從現在開始。事實上,Facebook 已經肆意利用我們的個人數據變現,誇大虛假新聞甚至影響美國大選的 2018 年。我們應該追溯到 2007 年,Facebook 仍是眾多 web 2.0 時代創業公司中的一個。之後的兩年,它完成了三種元素的結合,只是沒人能想到這種結合會產生多麼強大的力量。

我們可以把時間撥到那個時刻,像 20 世紀扳倒石油和電話壟斷巨頭一樣,摧毀我們新興的數字壟斷巨頭。我們可以對個人數據的使用提出規範化的條約,限制任何一個公司對我們喜好的利用和變現。也許我們還可以堅持沒有任何一個平臺可以出於成本或邏輯考慮,摒棄人工運營的幹預。

但即使那樣,我們也無法阻止下一個「點讚」功能的出現—也許會製造出一種新的壟斷。改變世界的想法一開始都很渺小,就像 Rob Manuel 提出的,簡單而具體的問題。而壟斷就是由這些渺小的想法所組成的,難以預測更難以規範。

21 世紀最初的二十年間,我們已經可以窺見一些指數級技術對文化和社會帶來的影響,這些技術的結合帶來了難以想像的極速發展和複雜系統。單單關注某家公司和他們的運作,無法預測這些技術帶來的變革和影響。

這些技術背後的想法來源於各種形態中的很多人,我們無法通過某個例子來規範。相反,我們應該看到這些指數級技術的共性,讓技術開發者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比如早在 2007 年,我們就可以要求所有使用社交圖譜, Newsfeed 和點讚機制的公司設立一個共同的標準。這一標準需要經過行業內部和政府的共同認可。這也許會使他們的發展放緩,但這也為我們了解和預測未來爭取了時間。

伏爾泰和蜘蛛俠都曾說過「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問題是,有時強大的能力帶來了極速的擴張,而承擔責任卻遲遲未見。

相關焦點

  • 凍糕喜歡的「點讚」
    「凍糕在鋪子上拖地」 photo by WhomBu凍糕晚上吃奶特別省心,吃完之後不忘讓我們給他點讚。
  • 「唯物」Facebook 如何改造點讚按鈕
    這種說法一點兒都不誇張,因為這家社交網絡公司擁有 16 億用戶,每天點讚 60 億次,超過人們使用 Google 進行搜索的次數。Facebook 正是通過點讚功能了解用戶的喜好,從而向他們推薦相應的廣告內容,這是這家公司最核心的商業模式。2016年2月底,經過一年多研發和測試,改造後的點讚按鈕在全球上線了。
  • TWICE周子瑜最新影片「近乎素顏」上鏡,網贊爆:根本初中生!
    TWICE官方IG昨(25日)PO出了周子瑜遲來的中秋節祝福小影片,影片及照片中可見她素顏與大家問好,膚況好到被網友贊爆「根本就是初中生」。接著被移到中間結合成一輪明月。另外還有兩張自拍照,可見周子瑜一臉素淨,簡單的中分髮型,幾個劉海散落在額前看起來隨性自然,素顏的子瑜看起來膚況超級好,自然淡淡粉紅的唇色比登臺的桃紅、橘紅色更為亮眼,被粉絲贊爆「看起來好young」、「根本就是初中生」。
  • 金曉鍾在IG公開製作中的歌曲,泫雅點讚並回應:「想要聽完整曲」
    在昨日,金曉鍾在自己的IG帳號公開了製作中的歌曲,其中「I'm超級賽雅人」的歌詞引發注目,而泫雅點了贊並回應:「想要聽完整曲。」金曉鍾也回應他:「我想想。」而有作詞作曲能力的金曉鍾,日後動向會是怎樣也引發關注。
  • 有贊連鎖重磅推出「合伙人」系統,幫品牌管好加盟商或分公司
    品牌數位化的腳步正在逐漸加快,而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管理痛點也凸顯出來。以某運動服裝連鎖品牌為例,為快速擴張開店,其引入了很多加盟商,以降低資金壓力和風險。由於是加盟模式,總部和分店的關係屬於「弱管控」關係,既需要總部能運籌帷幄,又需要分店在資金管理、商品管理、營銷管理等維度有更多自主權。
  • 外送哥轉念「一舉動」萬人贊:社會需要你
    一名粉紅衣大哥在網上發文指出,「首先感謝訂購美食的人,由於您的棄單、取消單,給予更多街友、遊民的溫飽,我有經濟能力不需要,給予需要的人更重要,也希望不要浪費食物」,他最後還不忘補充,「其實我每天都在送,只是最近取消很多,忍不住來『抱怨』而已」。
  • 人氣咖啡館大象園接入有贊連鎖,「掃碼點單」助攻提升點單效率
    從 2013 年在香港誕生的那刻起,ELEPHANT GROUNDS(以下簡稱「大象園」)不停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開店沒多久,這家人氣咖啡店就備受當地人追捧,不少大明星也成了忠實粉絲。在香港的 5 家門店爆紅之後,「大象園」新店開始在北京落地生根,今年又相繼拓展到了廣州、成都。
  • 情侶慢慢說宣布「有喜」 沈志方竟「一次3個贊」認真敷衍!
    慢慢說推出新專輯宣布「有喜」。(圖/雅慕斯娛樂提供)記者盧薇凌/臺北報導樂團「慢慢說」由利得匯(點點)和沈志方情侶檔組成,暌違歌壇近3年,2019新春初始便宣布「有喜」,端出醞釀多時的「愛的結晶」,將於2月26日推出第3張全新創作專輯《1+1<3》。
  • 太妍被贊「適合戴帽子的女人」
    反差的時尚讓網友狂贊「寒流來好適合這頂帽子」、「年末派對穿搭指南就是太妍了」、「超適合戴帽子的女人」。喜歡名人時尚,喜歡美麗的小夥伴別忘記關注,分享,點讚哦~你的支持就是最大的動力。
  • 約翰尼德普發文感慨:「這一整年非常難熬」近200萬網友心疼點讚
    年初他因不滿英國太陽報直接用「家暴男wife beater」字眼報導他,而將這家媒體狀告上法庭,連帶讓法院傳喚小他23歲的前妻艾梅柏·希爾德來調查約翰尼·德普家暴是否屬實。即使輿論幾乎一面倒站在德普這邊:輿論風向一面倒!
  • 教父「陳冠希」喜歡的年輕女孩是「歐陽娜娜」這樣的?
    自從「我潮」天子教父陳冠希成家立室之後,重新搭建了一個良好男人的形象,愛老婆,愛女兒。
  • 有贊COO浣昉:門店做私域帶來的GMV,是不是「純增量」?
    門店做私域運營帶來的GMV增長,到底是「純增量」還是「存量替換」?在有贊 8 周年生態大會上,有贊COO兼聯席總裁浣昉問了一個很多零售商家一直以來的心中疑問。他認為,這也是多年來很多零售企業電商負責人、私域負責人一直要在公司內部「被挑戰」的問題。
  • 「前沿」劉作虎劇透一加8系列新配色 員工點讚華為極光色
    所以虎哥劇透的新配色到底是什麼顏色還真不好說~與此同時,一加員工也在微博表示「一加追求的顏色往往在審美角度,它不會強烈地突出性別元素,女性喜歡ta,是因為ta是一個好看的顏色。男性喜歡ta,也因為ta是一個好看的顏色。」並點讚了華為P20的極光色和iPhone 11的綠色。
  • 日網瘋傳超強去黑頭「毛孔虐待」組合!3星期去除黑頭,超12萬點讚獲官方認可
    去黑頭是不少女生日常護膚的重要課題,最近,有日本網民在Twitter上分享超強「毛孔虐待」組合,更指三星期見效!這個組合隨即引來網民瘋狂轉載,更獲得逾12萬點讚,就連官方品牌都轉載認證,甚至將此正名為「毛孔虐待組合」。
  • 「まだ」、「また」、「もう」的用法,你都掌握了嗎?
    今天晚上光醬要帶給大家的是「まだ」、「また」、「もう」這三個的用法,請大家豎起耳朵,認真聽哦。首先我們先從簡單的開始。またまた有「再次」的意思,表達這個意思的時候多有一種不舍的情緒蘊含其中。例如:「また來ます、またね!」。
  • 這些「騙人無數」的視錯覺設計,連央視都為他點讚!
    還有這個名叫「曖昧的車棚」看起來沒什麼奇怪的▽用杉原厚吉自己的話說,是因為:「我們看外面的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我們的知覺——都是由大腦機制間接產生的,所以所有知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虛幻的。」意思就是,我們在自身經驗或者參照物的幹擾下,會根據當下環境擅自對事情「腦補」,從而產生了視覺上的誤判,就如下面這組!你認為木棍怎麼能穿過這些的呢?
  • 「簡單點,說話的方式簡單點」
    不知從何時起,朋友圈流行起了一股美其名曰「原生廣告」的歪風邪氣:賣東西的不好好賣東西,非得兜兜轉轉談情懷、玩科普教育。
  • 只能點讚別人的Vlog?不,「光譜」想要把Vlog社交化、遊戲化
    用戶互動參與的形式是否僅限於轉評贊?對於這些問題,「光譜」想要給出一個答案。成立於2016年,「光譜」是一個垂直聚焦創業者、工匠、旅行家的Vlog故事平臺,創作者可以在光譜上以圖文、視頻或直播形式發布故事,普通用戶可以以「玩家」身份參與故事創作。目前,app正在內測階段。
  • 整鍋蟋蟀燉高湯,日本推出「昆蟲拉麵」記者試吃點讚
    近年來國外吹起一股「吃昆蟲」的風潮,蟲類被認為將來會成為主力糧食,越來越多昆蟲制食品問世。日本最近也出現吃昆蟲的專門餐廳,以蟲入菜各類日本料理。根據日本媒體「TBS NEWS」報導,從小就對昆蟲特別有興趣的日男筱原佑太,小時候便曾喜歡吃昆蟲。
  • 「威本聯盟」的「NANA」很出名,據說有「金手指」點誰誰會紅?
    《超人回來了》中的「威本聯盟」受到了廣大姨母粉的喜愛,威廉和本特利是一對韓澳混血小兄弟,爸爸Sam來自澳洲,《超人回來了》節目裡,爸爸就多次帶著兩個兒子回澳洲老家看望奶奶,威廉和本特利會甜甜的叫「N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