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衣物回收箱,一種已經在如皋城區存在了五年之久的公益便民設施。記者走訪了解到,自從我市設立了舊衣物回收箱後,受到了不少市民的歡迎。這對衣櫃爆棚的市民來說,舊衣環保處理與愛心捐贈可以同時實現了。但也有人疑問:捐到回收箱的衣物到底去了哪裡?
市民心聲
認可與質疑
「舊衣物回收箱」大約一米多高,形似「小房子」,箱體上大多會寫有「公益」字樣,有的「舊衣物回收箱」的箱體上還會附簡短文字和圖片介紹回收項目內容,貼著收集舊物的類型,箱體投放單位的名稱、收運電話等信息。只要拉開箱體上方的蓋子,將舊衣物投入其中即可。
市區翡翠城小區就設置了這樣的舊衣物回收箱。「有些不穿了的衣物都是七八成新,扔了可惜,如果能送給有需要的人,我們也很開心。」對於舊衣物回收箱,居民胡阿姨抱以支持的態度。
小區物業工作人員王武華告訴記者,經常能看到居民往回收箱投放衣物,其中有不少還是新的。他對此表示支持的同時提出了疑惑,這些回收箱由誰設置,回收的衣物又是如何處理的?「舊衣物回收箱的想法和創意非常之妙,解決了舊衣物的出路,以己之長補人之短,為公益事業增添了新的歸集渠道,盡了微薄之力。」王武華同時表示,舊衣物回收箱的確解決了部分市民捐衣無門的難題,但是隨著舊衣物回收箱的設置數量、參與舊衣物回收工作的機構和組織的增加,居民越來越關心這些舊衣物從箱子裡最終會去哪裡。
金九華府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孫新建也有同樣的疑惑。「舊衣物回收箱在小區內投放時,手續比較簡單。」孫新建表示,但對於投放後的舊衣物回收工作如何運行,物業部門不會過問和幹涉,舊衣物回收箱應如何規劃投放點、舊衣物回收的流向由誰監管等,都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舊衣流向
公益與環保
根據舊衣物回收箱上留有的信息,記者聯繫到南通田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曉羽。據張曉羽介紹,自2015年9月開始,該公司陸續在我市多個有物業的小區設置舊衣物回收點,至今回收點超過200個。
據統計,南通田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每月的舊衣物總回收量約為1200公斤。根據各回收點的實際情況,公司安排回收人員每5至7天進小區收取一次,再集中運到如城街道紅星社區的一處舊衣倉庫進行分揀整理。其中符合捐贈標準的衣物經整理消毒後,捐獻給西藏、貴州、四川等地區的貧困人群,這部分佔20%左右。其餘的全部處理成為再生資源循環利用。
「捐衣服是慈善行為,舊衣回收則是一種保護環境的公益行為。」張曉羽談舊衣物回收,更多的是談環保再生。他說,很多人對舊衣物回收存在偏見,認為舊衣物回收過去就應該捐獻給貧困地區有需要的人,用於資源再生就是盈利行為。張曉羽直言,他們是以商業化運作的手段,把舊衣物回收當作一個商業項目去運作。
舊衣物收回來之後面臨分揀、物流、清洗、消毒等成本難題。如果沒有收益的話,必然是走不下去的。而捐贈與受捐關係是供大於求,捐贈給貧困人群的舊衣物,未必是他們真正需要的。因此,舊衣物回收,既滿足了慈善捐助需求,又消化了城市垃圾中轉壓力,還用於資源再生利於環保,可謂一舉三得。
「舊衣物回收過來後,將按照可利用部分和不可利用部分進行分揀分類。對於可利用部分的衣物,進行清洗、消毒、整理後,捐助給有需要的困難群眾,並對接捐贈到山區或轄區外有需求的貧困地區;對於不可利用部分,將由具有專業資質的能源再生企業,進行化學處理分解,製成再生環保產品,用於項目回饋活動。」
張曉羽羅列了這幾年他們公司相繼開展的項目回饋活動,除了舊衣物捐贈,他們還將拖把、手套、環保袋等再生環保產品發放至小區,並從公司獲取的利潤中抽出一部分作為慈善基金,包括千裡之外的貴州、四川等山區希望小學,以及如皋當地的特殊教育學校、敬老院等,進行捐資捐物,承擔社會責任。
未來發展
監管與規範
如今,市面上投放舊衣物回收箱的機構和組織有很多,隨著舊衣物回收深入人心的同時,各方質疑聲也從未停止過。早前網絡上就曾爆料,有的舊衣物回收單位打著公益旗號獲取不當利益,褻瀆和消費公眾的愛心,這些單位將回收的衣物稍加處理之後便在二手市場售賣獲取不當利益,有的把無法處理的衣物直接扔進焚燒爐,對環境造成二次汙染;此外,舊衣物在流轉過程中,因為本身衛生及存放條件等原因,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各種病菌、寄生蟲等,資質不全的舊衣物回收機構未必會對衣物進行洗滌和消毒,因此這些舊衣物的衛生安全狀況堪憂。
據南通田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曉羽介紹,自啟動舊衣物回收項目以來,他們公司就和如皋當地公益組織青草社對接,籤下協議,明確責任。根據協議,南通田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必須堅持做公益之外,還必須做到「不得將回收的舊衣物轉手、倒賣流入二手衣物交易市場等」,否則,如皋青草社將與他們公司立即終止協議,並追究相關責任。
不過,協議終究只是一紙約定,舊衣物回收這個行業目前沒有「門檻」限制,行業內也沒有管理規範,監管處於空白狀態。舊衣物回收,這到底是公益,還是借公益慈善的名義去盈利?
記者認為,解除信任危機的關鍵是透明化,要讓市民隨時可以了解到回收機構的資質以及工作流程、舊衣去向,提升公益公信度。解除信任危機的根本在於平衡公益與盈利,從事公益項目取得的收入和公益本身的比例要合理,要嚴格接受政府和社會監督。另外,所謂「眼見為實」,回收機構可以邀請市民代表到倉庫裡實地參觀、徵求建議,甚至可以跟蹤舊衣處理全流程,來提高人們對舊衣物回收最終去向的放心度和信任感。
同時也希望相關部門要發揮宣傳、監管與規範作用,必要時還可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比如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鼓勵更多企業參與,推動公益事業發展,讓舊衣物回收成為真正環保的公益項目。□融媒體記者王俊 劉凱 喻軍軍
如皋市融媒體中心(如皋市廣播電視臺)、中共如皋市委新聞網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