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機械臂已經不局限於工業生產,開始融入各行各業。
據悉,川崎重工正在開發一種可用於獲得衛星表面物質的機械臂,和三菱重工、三菱電機一起進行航天開發工作。
用於航空航天的機械臂
7月17日,三菱重工宣布將在本月20日發射第一批搭載阿聯火星探測器「 HOPE」的核心火箭「 H2A」。本次發射日期原定於15日舉行,但由於天氣原因而推遲至20日發射。
圖片來源:OFweek維科網
據該公司稱,這是中東地區發射的首個火星探測器,也是該國成立50周年以來的重要任務。如果成功,將更容易吸引海外項目。
HOPE除了在火星上空巡查氣候和天氣外,還會使用分光器等對紫外線進行分析。HOPE預計將於21年2月進入火星軌道,花費7個月左右的時間搜集情報。
對於三菱重工來說,這是第四次從海外接受火箭發射訂單,也是第一次運送火星探測器。目前,三菱重工還建立了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並開發了下一代火箭「H3」。如果能提高發射次數並投入批量生產效果,那麼航空零件的價格就會減少,火箭整體的成本也會下降。
其中,航天探測器系統由三菱電機負責進行研製,川崎重工負責開發用於獲得衛星表面物質的機械臂和地球回歸時的密封艙等。
雖然這種機械臂沒有三角肌、三頭肌或二頭肌,但他依然可以用最好的方式彎曲「拿起」重物。
以美國宇航局火星2020號探測器上的機械臂為例,它全長2.1米,火星車憑藉這臺機械臂可以輕鬆操縱著約40公斤中的傳感器炮塔,從一個已部署結構移動到一個已裝載結構。這種機械臂包含五個電機和五個關節(稱為肩方位角關節、肩仰角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和炮塔關節)。
不同機械臂是如何實現控制抓取?
事實上,機械臂已有70多年歷史,誕生於20世紀40年代,目前主要應用在航天、噴漆、弧焊、醫療等。從「遨龍一號」到醫療領域可見的手術機器人,機械臂都不可或缺,佔據著重要地位。
那麼,不同機械臂是如何實現控制抓取呢?它與自由度有什麼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