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4月7日說,全球範圍的護士缺口達590萬,呼籲各國加強護士培養和招募,同時希望民眾改變觀念,更加尊重和重視護士這份職業。世衛組織與國際護士理事會等機構合作撰寫的一份報告說,目前全球護士人數不到2800萬,缺口達590萬,非洲、東南亞、南美部分地區和中東地區的缺口最大。(4月8日新華社)
事實上,並非因為疫情凸顯護士緊缺,全球性「護士荒」已有數十年歷史。近年來,媒體經常爆出「美國搶加拿大護士、英國搶非洲護士」的消息。據悉,美國目前離職的護士遠遠超過新入職的護士,即使大幅調升人工和籤約獎金,甚至推出代還學費、免費住宿等豐厚福利,依然是一人難求,只能靠輸入外勞或臨時工填補空缺。
儘管「護士荒」普遍存在,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護士在數量和質量上存在雙重短缺,不同地區差距明顯、專科護士缺口更大。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註冊護士總數超過400萬,佔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近50%,每千人口護士數達到3人。儘管護士數量近兩年有所增加,但「我們國家護士一方面總量不足,另一方面在護理的優質資源方面還是短缺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焦雅輝表示,面對中國龐大的老年人口,其中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1.5億,佔老年人總數的65%,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400萬,現有的400萬護士仍難滿足老年護理需求。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護士是任何醫療體系的支柱,不論是疫情期間還是平時,醫護人員的作用都十分關鍵,他們始終守護著人們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健康。世衛組織呼籲各國加大護士培養和招募,努力縮小供需缺口,同時希望人們改變傳統觀念,對護士這一職業給予更多尊重和理解。從現實看,我們在「尊重和重視護士這份職業」上也還做得不夠。2017年發布的《中國護士群體發展現狀調查報告》顯示,76.5%的護士月收入低於5000元,僅有4.5%的護士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超過50%的護士受到心理創傷,超過79%的護士工作時被利器傷害;90%的護士不能明顯感到社會大眾的尊重。
「健康中國」,既是國家戰略,也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這決定了我們不能對「護士荒」的隱憂視若無睹。筆者認為,面對「護士荒」,需多方出招破局。一方面應從法規政策層面,建立起工作量、勞動強度、技術和風險程度與收入、晉升等收益成正比的激勵機制,以及勞動價值和報酬相匹配的分配機制;另一方面應充分調動護士積極性,如對編制內外人員統籌考慮,建立護理專業學費減免、持續教育培訓、政策補貼等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建設。同時,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傳播護士正能量,讓全社會充分理解和尊重護士,讓體面工作並收穫認可成為護士的普遍日常。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