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是指人體在不同環境和情況下維持身體穩定的能力,是完成各項日常生活活動的基本保證。評定人體維持身體穩定性的過程稱平衡評定,包括靜態評定和動態評定。
1、定義 觀察受檢者在休息狀態下的靜態平衡功能和活動狀態下的動態平衡功能。
2、適應證與禁忌證
(1)適應證:凡是不能維持身體穩定性的疾患都需要進行平衡評定。
(2)禁忌證:沒有絕對禁忌證。不能負重站立者(如下肢骨折未癒合) ,不適宜評定站立位平衡;不能主動合作者不適宜評定動態平衡。
3、操作方法與步驟
A、跪位平衡反應:受檢者跪位,檢查者將受檢者上肢向一側牽拉,使之傾斜。
1)陽性反應:頭部和軀幹上部出現向中線的調整,被牽拉一側出現保護性反應,對側上、下肢伸展並外展;
2)陰性反應:頭部和軀幹上部未出現向中線的調整,被牽拉一側和另一側上、下肢未出現上述反應或僅身體的某一部分出現陽性反應。
B、坐位平衡反應:受檢者坐在椅子上,檢查者將受檢者上肢向一側牽拉。
1)陽性反應:頭部和軀幹上部出現向中線的調整,被牽拉一側出現保護性反應,另一側上、下肢伸展並外展;
2)陰性反應:頭部和軀幹上部未出現向中線的調整,被牽拉一側和另一側上、下肢未出現上述反應或僅身體的某一部分出現陽性反應。
C、站立位平衡反應:
1)Romberg 徵:雙足併攏直立,觀察在睜、閉眼時身體搖擺的情況,又稱為「閉目直立檢查法」 ;
2)單腿直立檢查法:受檢者單腿直立,觀察其睜、閉眼情況下維持平衡的時間長短,最長維持時間為30 秒;
3)強化Romberg 檢查法:受檢者兩足一前一後、足尖接足跟直 立,觀察其睜、閉眼時身體的搖擺,最長維持時間為 60 秒。
D、跨步反應:受檢者站立位,檢查者向左、右、前、後方向推動受檢者身體。
1)陽性反應:腳快速向側方、前方、後方跨出一步,頭部和軀幹出現調整;
2)陰性反應:不能為維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頭部和軀幹不出現調整。
E、活動:評定在活動狀態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站立時移動身體;在不同條件下行走,包括腳跟碰腳趾,足跟行走,足尖行走,走直線,側方走,倒退走,走圓圈,繞過障礙物行走等等。
5、注意事項 檢查過程中應確保受檢者的安全。
1、採用平衡測量儀評定受檢者的靜態和動態平衡功能。
2、適應證與禁忌證 同平衡臨床觀察評定。
3、設備與用具 各類平衡測試儀。
4、操作方法與步驟
「(1)按照平衡測試儀的具體測試要求站在測試板上;
(2)測試睜眼狀態下的身體穩定性;
(3)測試閉眼狀態下的身體穩定性;
(4)測試當屏幕光標移動或測試板移動時身體的穩定性(動態平衡)。
5、注意事項 熟悉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評定中注意受檢者的安全,避免發生意外。
感覺輸入:人體站立時身體所處位置與地球引力及周圍環境的關係通過視覺、軀體感覺、前庭覺的傳入而被感知。
中樞整合:感覺信息在多級平衡覺神經中樞中進行整合加工,並形成運動的方案。
運動控制 :樞神經系統在對多種感覺信息進行分析整合後下達運動指令,運動系統以不同的協同運動模式控制姿勢變化,將身體質心調整到原來的範圍內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是指平衡狀態改變時,人體恢復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過程,包括反應時間和運動時間。反應時間是指從平衡狀態的改變到出現可見運動的時間;運動時間是指從出現可見運動到動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時間。
平衡反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規律。通常在出生6個月時形成俯臥位平衡反應,7~8個月形成仰臥位和坐位平衡反應,9~12個月形成蹲起反應,12~21個月形成站立反應。
靜態平衡 又稱一級平衡,指人體在無外力作用下,在睜眼和閉眼時維持某姿勢穩定的過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時平衡。
自我動態平衡 又稱二級平衡,指在無外力作用下從一種姿勢調整到另外一種姿勢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平衡狀態,例如行走過程的平衡。
他人動態平衡 又稱三級平衡,指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減速度)當身體質心發生改變時,迅速調整質心和姿勢,保持身體平衡的過程。例如在行駛的汽車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