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算不是鼻塞,大部分人也是「一個鼻孔出氣」,因為,我們的鼻孔是輪班工作的,本來就是一側「通」,一側相對「不通」的。
我們可以來做個小試驗。伸出一根手指,捏住其中一側的鼻孔。嘴巴閉上,然後嘗試著只用剩下的另一側鼻孔呼吸。現在換成捏住另一側的鼻孔,換個鼻孔呼吸。這時只需要對比一下,你就會發現總有一邊的氣流量大,一邊的氣流量小。而這種現象,也被稱為「鼻周期」(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腔循環)。一般而言,人類兩個鼻腔的總阻力是不變的,約為雙側鼻腔阻力之和。但是,單側鼻腔的阻力卻是不同的,並且還會呈現出規律交替的現象。當一側鼻腔的阻力變小時,這邊的鼻孔就會比另一邊更通氣些,反之亦然。而這種「鼻周期」的物理形成機制,則與鼻甲黏膜下豐富的海綿體血管組織有關。是的,你沒猜錯,就與你想像中的那種負責勃起的組織類似。而鼻甲的充血與否,則由植物性神經系統調節控制,是人類意識無法控制的一類生理活動。該系統同時還參與調控了許多無意識的身體機能,如心率、消化等。一般情況下,一個鼻周期大約為2h~7h。所以說,一天之內能發生好幾個鼻周期。每隔幾小時植物性神經系統,就會命令兩隻鼻孔互換角色。這樣堵塞的一側變通暢,通暢的一側變堵塞,兩鼻孔交替著進入「工作狀態」。這與病理性的鼻塞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能感知到這種鼻周期的存在。只有在鼻子犯鼻炎、流涕、鼻塞等情況下,鼻周期才會變得令人難以忍受。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鼻周期究竟有什麼用,兩個鼻孔一起通氣不是更舒爽嗎?
一般哺乳動物,包括人在內都有兩個鼻孔,鯨類中的鬚鯨也是兩個鼻孔的。唯獨海豚等齒鯨類,只有一個鼻孔。這單只鼻孔也叫做氣孔,只專門用來換氣,嗅覺已完全喪失。不過,我們人類兩個鼻孔的作用,可不止那麼單一。我們都知道,鼻腔的作用首先是溫暖、溼潤、過濾空氣。如果鼻孔一直處於高強度的呼吸狀態,鼻腔黏膜很容易就會變得乾燥,流鼻血造成感染等。但是,讓兩個鼻孔「錯峰上班」,就可以避免這些麻煩。這樣就能保證我們吸入的空氣,一直是溫暖、溼潤、乾淨的。而另一個說法,則是與睡眠中的翻身動作有關。當我們側身躺下時,哪側在下方哪側的鼻孔就更容易充血肥大。而鼻腔阻力的上升,則會使人產生輕度的鼻塞症狀。所以說換著邊睡,對緩解鼻塞症狀還是有一定效果的。鼻周期的出現,則可以讓我們在熟睡時,不自覺地反覆翻身,有利於消除疲勞。即便在睡夢中沒能注意到這些細節,但我們依然會整個夜晚「輾轉反側」。
與海洋哺乳類動物不同,鼻子也是我們的嗅覺器官。我們能聞到氣味,全靠鼻腔上方的嗅黏膜。它是覆蓋在嗅上皮表面的一層黏膜,氣味分子只有被吸附在黏膜上,才能跟嗅上皮的嗅覺受體細胞結合。只有這樣,我們的大腦才會接收到各種味覺信息,從而聞到各種各樣的氣味。而氣味分子,也有不同的類型。不過這裡要說的不是臭和香,而是指氣味分子有著不同的吸附率,有的吸附得快,有的吸附得慢。對於那些吸附率低的氣味分子來說,只有空氣流速慢,它們才有足夠的時間被嗅黏膜充分吸附。而那些吸附率高的氣味分子則相反。如果氣流速度太慢,它們就會密集地被吸附於嗅黏膜的一小塊區域。這樣只會有一小部分的嗅上皮細胞參與反應,引起的神經活動較小。只有當空氣快速流過時,這些氣味分子才能接觸到更大表面積的嗅上皮,以產生強列的神經信號。所以說,平時想要用鼻子聞一個氣味時,一個勁兒地瞎吸還不一定效果好。我們鼻孔的疏通與堵塞,會影響到對氣味分子的捕捉。即便是同一種氣味分子,一個鼻孔的空氣流速快慢與否,都會改變它的味道。除了視覺、聽覺以外,氣味也能變得「立體了起來,兩個鼻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下次鼻塞時就不要責怪自己的鼻子不爭氣了,或許正是它們太爭氣了。不然你以為伏地魔為什麼會不快樂?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Medical Research」,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學習中醫
我們一起努力!
戳這裡,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