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圖片來源網絡
文 | 何小由
老二是一個邋遢的工人,是現實生活中的失敗者。
他頭髮蓬亂,雙眼無神,掙著微薄的薪水,曾經有牌癮,還和牌友楊麗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複雜關係。
沒事就在家修理修理坐便器,一坐下來就愛摳腳、摸肚皮,小動作不斷。
老二的生活軌跡平淡的就像一潭死水,沒有前進的動力,只是在一個圈子裡不停地打轉。
妻子強勢又嫌他沒出息,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經她之手。
連他兒子都看不起他:「我爸,他是個笨蛋!自打我記事以來,他就沒辦成過什麼事!」
他最愛的只有那條狗,卡拉。
但這一潭死水的生活,因為家裡養的寵物狗卡拉而被徹底打亂。
1994年,北京市明文規定養狗需辦證,需要五千塊錢,這對於月收入只有幾百塊錢的老二來說,意味著3年的收入!
因為沒辦狗證,在老二老婆玉蘭(丁嘉麗飾演)遛狗時,被派出所民警小張(夏雨飾演)抓走了。
這天老二下了夜班,領了工資和獎金,蹬著他那輛破自行車回家。
在家門口,他悄悄地將獎金藏了起來,回家後只向玉蘭上繳了工資。
當得知卡拉被公安抓走後,又急又氣,卻又不敢發火。
只能一個人躲在樓下公廁對著牆罵玉蘭:要你有啥用?狗你也看不住啊,你真是笨啊你,你豬啊你,你不會跑啊你!
警察下了最後通牒:只有18個小時的期限去交錢辦狗證,才能領回卡拉,不然狗就全部被運送到昌平處理了,過期不候。
狗沒了,老二心中很是失落痛苦,別人都勸他:算了吧!卡拉種不純,不值錢,狗市上300塊錢就能買到一條比它好的。
但老二不聽,開始了營救卡拉的十八小時行動。
首先不惜四處求情。用100塊賄賂,被警察無情的拒絕。
之後想到卡拉是楊麗家養的狗下的小狗,他想借狗證,企圖矇混過關。
楊麗得知卡拉被抓,十分盡心,她仗義地將自己家花5000元辦的狗證借給老二,結果被張警官(夏雨飾)識破,狗證差點被沒收。
為了卡拉,跟一個比自己小十幾歲的派出所片警(夏雨飾演)卑躬屈膝,畢恭畢敬。
實在沒辦法了,他翻出藏了幾年的私房錢,也不過才1500,差了好多。
老婆把家裡的存摺找出來給他看,就三萬塊錢,一家子都指望它了。
絕望的老二去市場找了條和卡拉很像的小狗,花了300塊買下來,結果發現毛色還是染得。
託同事楊麗找前夫幫忙,結果找了一圈的人,又送水果又遞煙的,託來託去,送來的狗也不是卡拉。
楊麗十分不理解,認為卡拉就是個雜種狗,不值錢,為它費那麼大的勁不值。
老二這時對楊麗吐露心聲:
「從家裡到單位,全算上,我每天得變著法的讓人家高興,只有在卡拉那兒,它每天變著法讓我高興。」
「只有在卡拉那兒,我才覺得我有點兒人樣兒。」
影片中的葛優是一個中年loser男,窮、邋遢、懦弱。
他最多的表情,就是賠笑。
給老婆賠笑、給警察賠笑、給幫忙撈狗的人賠笑、給受傷孩子的家長賠笑,他唯一敢發的火,就是衝自己的兒子。
這是一個窩囊到家的男人。
有一幕朋友打牌追出來問他借錢,他佯裝摸索褲兜藉口出門匆忙忘帶藝術性地化解了被借錢的尷尬。
然而轉角來到修車攤衝完車胎又洋灑的拿出百元大鈔,攤主無奈擺手。
但為了營救卡拉卻廢寢忘食地奔走,不惜動用自己所有的人脈,積蓄,全然沒有了前面的「狡黠」。
因為卡拉不會拿他打趣,不會衝他絮叨,不會生事調皮。
狗的反饋直接又溫暖。
生活不斷地索取著老二,卡拉似乎是他唯一心甘情願的付出。
對於早已花5000塊給狗上了戶口的楊麗而言,「有時候,人活得還不如一條狗」。
本來關在籠子裡的是狗,最後卻是人關在了籠子裡。
卡拉是條狗,老二也是苟且地活著。
卡拉太像他自己了。
那條狗,是他的心氣兒所在,是支撐他卑微面對生活的核動力。
一旦奪走,人的心氣兒就沒了;
心氣兒沒了,人就毀了;
人毀了,家也就沒了。
一家人都想把狗撈出來,兒子亮亮曾為了託同學的爸爸把卡拉弄出來,幫同學打架結果關進了派出所。
他對著老二大喊:"你根本就不配做我爸"。
他對他父親看得最清楚,他對他父親的懦弱感到厭惡,自己的勇敢卻也付出了代價。
他爸懂得夾縫裡生存,他不懂。
全片表面上好像在說卡拉,實際上是在說人。
人性,或者說人的尊嚴,才是影片中真正所表達的東西。
電影的高潮,出現在老二第一次隨楊麗去等撈狗的小貨車的路上。
老二蹲在路上,百無聊賴,身邊駛過一輛白色小貨車,背景音樂是鄧麗君的《甜蜜蜜》。
在甜蜜的歌聲中,貨車後備箱被拉開,四條狗的屍體陳列在車廂中,一個廣角鏡頭定格在老二的正臉上。
老二的面部由於驚恐而有些扭曲,飄蕩的配樂中,鄧麗君的聲音也猛然被擰作一團。
就像是現實世界對於人格尊嚴的踐踏,老二本人就像後備箱裡那串懸掛著的狗的屍體一樣,無從反抗,任人宰割。
影片結局以字幕卡形式打出:「卡拉於當晚重新回到老二家,老二於第二天到派出所給卡拉上了戶口」。
依舊滿是諷刺意味,引人深思。
一個折騰了整整一宿的小人物,找這個人,找那個人,只是為了不花錢把狗撈回來,最後狗回來了,還是逃不過給它辦證的宿命。
《卡拉是條狗》在豆瓣上評分不高,只有7.3。
但一部優秀的影片,尤其是描述大歷史背景下微小邊緣個體命運的優秀影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地顯露出它的價值。
影片通過狗的命運來表現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引發了很多平民觀眾的深度共鳴。
一部表現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的平民電影,市井小民找尋自尊的故事。
在這個喧鬧擁擠的城市裡,每個人似乎都成為被支來使去的小人物。
但是他們同時具備了小草的堅韌和生命力,倔強的生活著。
該片獲第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2003年中國金雞獎最佳男主演提名獎,第四屆華語傳媒大獎(內地)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配角獎,併入圍了2003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同時獲邀成為香港國際電影節閉幕電影,成為傳世經典。
這裡要說一下,《卡拉》的編劇和導演都是路學長。
這個路學長,才華橫溢且有影響力廣泛的作品問世。
但路學長為人極度低調,低調到不少普通觀眾都以為他是「地下導演」。
因為這類的電影容易被業內人們忽視,馮小剛在北京首映式上拿路學長的這部片子與《英雄》比較,強調:「它是寫人性的。」
馮小剛 飾 丁師傅
現在的年輕導演,因為受票房壓力的影響,都比較浮躁、追名逐利,不願意把鏡頭對準身邊的普通百姓或現實生活,難以拿出有深度的作品。
這方面路學長真的是個很好的榜樣,《卡拉》之後,他又陸續拍了《租期》、《兩個人的房間》等少數幾部影片。
張藝謀幾年前曾經說過:「第六代導演我比較欣賞賈樟柯和路學長。這兩個人心態都比較好。」
與婁燁、王小帥等諸多同時代的導演相比,路學長是「體制內的導演」——任職北京電影製片廠。
如果說賈樟柯在體制外的艱辛讓我感動,那麼路學長在體制內的堅持則讓我佩服。
和其他不願意為電影妥協犧牲的相比,路學長選擇了與審查制度做抗爭:
「我的電影目標很明確——跟廣大觀眾見面。
如果審查通不過,我可以修改,不斷修改到通過為止,但是我不會放棄自己的底線。」
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其長片處女作《長大成人》曾送審長達3年,前後修改了10多次,最終得以與觀眾見面。
「如果有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會有一些好電影出來。
中國有許多優秀導演,中國電影要想做好很簡單——真實。
只要做得真實。很多年我們都很虛假,這是中國電影最大的問題。」
2014年,路學長因病去世, 讓人無比痛惜。
李少紅概嘆:「他最後時光獻給了電影。」
《卡拉》雖然定位為喜劇片,劇情設計不是很戲劇性,但充滿黑色幽默的同時,卻真實到讓人想哭。
主演葛優,渾身都是戲,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中國男演員。
他不但可以把壞人的陰險演到骨子裡,同樣可以把小人物的窩囊也演到骨子裡。
飾演小人物見長的葛優,在片中再次締造了一個十分鮮活的小人物。
老二也被評價為:「繼在張藝謀《活著》中成功演出之後,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
他一改喜劇的路子,長了頭髮,不大逗笑。
其中一個簡簡單單吃黃瓜的畫面,眼神麻木空洞,就傳達出萬千家庭的真實狀態,演活了底層人的心酸生活!
這就是好演員的魅力,於戲中見現實。
導演寧浩也曾說過:這等國寶級男演員,將小人物演得淋漓盡致的男演員,中國再難找出第二個。
看完電影後,觀眾都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所生活在這個真實但又極其複雜社會的樣子。
生活在底層的普通老百姓,孤獨,將所有精神都寄托在一隻狗身上。
到哪都會被看不起,都不得不點頭哈腰像只狗。
狗證帶在人的脖子上,便是絕佳的諷刺。
狗搖搖尾巴,就能得到主人的歡心。
人即使拼盡全力去討人喜歡,也不見得能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