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招生季,望眼欲穿的家長正期待「靴子」落地。近日,新快報記者走進廣州市113中學。近一年來113中學喜訊頻傳,繼去年與天府路小學組建天河區首個教育集團後,今年,已被認定為廣州示範性普通高中的113中學牽手華師附中設立「華附班」。113中學校長曾建輝在接受專訪時透露,2018年,該校高一新生將迎來「小班化」教學,同時將推進實施「走班制」。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構建現代嶺南特色校園
這裡是根正苗紅的嶺南文化發源地,是高等學府雲集的華南矽谷,還是莘莘學子離夢想最近的地方——走進113中學五山校區,曾建輝校長說:「在113中,立德樹人是辦學根本,我們的學生首先是成為敢於擔當的未來砥柱。」
誕生於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的113中,在銳意創新開拓進取的路上始終不忘初心。位於嶺南文脈之地的113中本部五山校區,四周高校林立,與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名校為鄰。據介紹,1949年10月,有「革命熔爐」之稱的南方大學在廣州成立,1949年到1952年短短三年時間,南方大學培養了近2萬名革命幹部和專業人才。1952年,南方大學併入華南師範學院(現華南師範大學)。而113中學五山校區所在的地方,就曾是南方大學的校址範圍。
繼承了紅色血脈並發揚光大的113中學,還在嶺南文化深厚底蘊的基礎上,全力以赴構建具有嶺南特色的現代校園。該校率先推行的「現代嶺南人」特色課程,於2015年通過廣州市特色課程重點立項。在曾建輝看來,「現代嶺南人」特色課程汲取了「嶺南文化」特質,以傳承嶺南文化為基礎,培養學生具有愛國情懷、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現代嶺南人為出發點。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由「厚德」、「博學」、「敏行」模塊構成的特色課程,實行普修、專修、選修相結合,內容豐富、注重實踐和技能訓練。提升學子的實踐能力離不開豐富精彩的「現代嶺南人特色活動」:DI創新思維大賽,提升孩子們的創造力;將探索的腳步踏進西關、廣府廟會等地,在行走中觀察和認識廣府文化,感受嶺南風韻。為傳承嶺南文化精粹,學校專門邀請廣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藝明和馮瑞華兩位廣彩大師指導學生開展廣彩創作。
組建天河首個教育集團,高中部設「華附班」
在「集團化辦學」成為教育發展趨勢的背景下,2017年113中學與天府路小學融合,正式組建天河區第一所「緊密型」十二年制辦學的教育集團。去年12月,113中學又被認定為廣州市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一系列動作將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進一步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今年3月,113中學與華師附中「結盟」。今年開始,兩校攜手在113中學高中部設立共建兩個「華附班」。華師附中將定期派出優秀骨幹教師開展「華附班」教育教學工作,113中也將派出骨幹教師到華師附中跟崗學習。兩校以資源共享、多元發展等方式進行深度合作,縱深推進區域教育綜合改革,為把113中學教育集團建設成為全市一流的優質教育集團注入新活力。
曾建輝表示:「計劃今年在高中一年級開設兩個『華附班』,其實就是學校原來『紅棉班』的升級版。」
他說,113中學將與華附在教學研究、高考備考、教師專業成長、社團活動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成長。「華附班」將推廣「小班化」教學,因材施教,並實行「導師制」,邀請專家學者做兼職教師。
「科技加實踐,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此,曾建輝用「四有」來說明,「有規劃,有課程,有社團,有專家。」
目前,打造「智慧校園」的113中學不僅建成了納米實驗室、VR實驗室等一批先進的創客實驗室,組建科技社團和航模社,也邀請高校專家學者到學校開展科技講座,「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和動手能力,讓每個人都具備創新的思維和能力。」
高質量加特色,今年將實行「小班化」和「走班制」
2016年,113中學高考重本率從2015年的16.05%上升到32.16%,位居天河區第二,居廣州市全部高中學校第19位,超越了20多所示範性高中。在今年廣州市「一模」中,113中學本科率達93%。該校中考每年700分以上的學生佔20%以上,在100人左右。達到示範性高中錄取線的學生遠超60%。近年來,「高質量」已成為113中學最大亮點。
曾建輝介紹「高質量」的秘訣時表示,對待高考備考,學校做到忙而不亂,忙而有效,團隊通力協作,明確目標,循序漸進,行之有效。而且,學校注重營造高考文化氛圍,高三每個班都有班級文化,備考張弛有度,邀請心理專家坐鎮,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近年來,113中學近半的初中畢業生選擇了就讀母校高中部,優質生源的回流和高中錄取分數線的上升都表明113中學越來越受學生及家長的認可和青睞。
新快報記者還了解到,2018年,113中學高中計劃招生人數與去年基本持平。值得關注的是,曾建輝透露,今年進入113中學的高一新生將實行「小班化」教學,與此同時,學校已提前著手準備從高一年級開啟新高考模式下的「走班制」。(朱清海)
專題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