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個神人,作為一代心學大師,他創立了「陽明心學」,其粉絲極多,對後來的大明王朝影響極大,這點看過當年明月老師《明朝那些事兒》的都知道,後半截的大明朝基本上朝廷頂層人物個個都是王陽明的弟子,陽明心學後來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家在國際層面也收割了大票厲害粉絲們一生俯首拜陽明。事實上,王陽明的牛叉之處遠不止於此。
壹:狀元之子
虎父無犬子。現代人喜歡講拼爹,王陽明這方面運氣極好,他起點很高。
9歲那年,父親王華殿試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高中狀元後,王華的人生徹底開了掛,不久就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又不久當了皇帝的日講官,也就是帝師。
除了是學霸智商高,更難得的是王華情商也很厲害,他是大明才子圈除了名的段子手。除了能寫四平八穩的八股文,他還能寫流傳整個京城的小品文,這樣的人能在官場圈子裡如魚得水,理所應當。
這個王華當時在京城有多威武?來看看他的後世粉絲李鴻章的評價:
「當代重逢王華日,吾皇神武安天下。」
什麼意思呀?咱大清若是能有個王華,那咱何愁天下不太平呀!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陽明出生在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他出生前一晚,婆婆岑氏夢見神仙抱著一個男嬰來送子,爺爺為其取名「雲」。
也許天才從小都是有點不一樣的,萬萬沒想到這個出生如此吉祥的孩子,到5歲了竟然還沒能學會說話,這可差點急壞了王家的老爺子。都說改名改運,爺爺就把孫子名字改成了「王守仁」,號「陽明」。「守仁」二字極為講究,取自《論語·衛靈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說來也怪,自打「王雲」改名「王守仁」後,王陽明竟真的開始說話成了正常孩子。
不過,讓王家人發愁的是,雖然王陽明會說話了,但還是跟別人家的小孩子不一樣,主要表現就是少年老成且有些狂妄,可能因為大智若愚,總之看起來傻不愣登,極不著調。
舉個例子,他直到5歲都是個啞巴,5歲開口第一句話竟然是一些聖賢語錄,原來這孩子早已經把爺爺平時的那些經典語錄記在了心裡。
更氣人的是,12歲那年,他竟然狂妄到跟私塾的老師叫板兒。這年因為母親鄭氏去世,他被接送到南京城父親身邊,父親把他送進京城的重點私塾讀書,他竟反問私塾先生:「什麼事兒是做人第一等要緊的事情呀?」
私塾先生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官嘍。」
王陽明竟然搖搖頭,像個小先生一樣告訴老師:「非也,做人第一等要緊的事情是做聖賢呀!」
小小年紀如此狂言,搞得私塾先生好沒面子。
後來,一些明清民間評書的小說給小王陽明起了個諢名「京城六少」,這個小少爺經常以一件破衣服為披風,帶著十幾個同齡的小孩子一路唱著《滿江紅》,以軍隊的陣法大搖大擺地在大路上橫行。
王陽明雖然做了很多淘氣事,但王華卻發現兒子淘的都很高級,他還有一個毛病極愛看閒書,所以王陽明這些毛病若要仔細算起來不僅不算毛病,還有可能是優點呢。
王華這麼分析後,就決定以後不僅不扼殺兒子的天性,還要再拉他一把。兒子要看閒書,當爹的就趕緊想方設法搜羅各種閒書,兒子想學武術,他就不惜重金給兒子請武術老師。
後來王陽明迷上了下棋,全班同學沒有人能下過他,孤獨求敗,他瘋魔地沉溺其中。王華怕兒子玩物喪志,直接抱著棋盤來到京杭大運河邊,他當著王陽明面把棋盤扔了並撂下狠話:「再讓我看見你下棋,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
這是父親第一次對王陽明說了「不」,後來他在講學中多次提到父親這次扔棋盤對自己的影響:
「我這一輩子堅韌冷靜,就來自父親當天這甩手一扔。父親扔的不是棋盤,而是我的心魔。」
又過了3年,王陽明15歲那年,王華決定帶著兒子去關外見見沙漠和草原,可萬萬沒想到,這個傻兒子竟然對他說,自己已經想好了徵伐韃靼的辦法,還計劃著給皇上寫個摺子。這可嚇壞了王華,為了拴住兒子他決定給兒子娶個媳婦,一物降一物嘛,省的他天天操心些有的沒的的。
事實證明,這招對常人管用的辦法,對這個傻兒子根本不頂用。
結婚拜堂當天,新郎官王陽明竟然不見了,王府上下全家出動找了整整一天,原來這小子在道觀裡跟老道士聊天聊上癮,忘了結婚這回事了。
貳:金榜題名
還記得宋真宗趙恆的《勸學詩》嗎?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這首詩明明白白地講了古代男子讀書考取功名幾乎是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
王陽明雖然出身士族階層,但也不例外。金榜題名,學而優則仕,才是正途。
王陽明是27歲考中進士的,在考取功名前他曾落榜兩次。
弘治五年(1492年),王陽明20歲,他第一次參加鄉試,首戰告捷,中了舉人。
22歲那年,王陽明第一次參加禮部的會試,落榜了。
第一次落榜,他的心態極好,父親本想安慰他,他反倒很坦然:
「他們都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看兒子如此心大,王華也就放心了。
25歲那年,王陽明再次科舉會試,又落榜了。
這次落榜後,王陽明也曾經有過一段迷茫的時期,他破罐破摔地與一些風流才子廝混,寫一些浮誇的打油詩,甚至曾有過放棄科舉歸隱山林的想法,還自詡「大隱隱於世」,結果被父親劈頭蓋臉地訓斥了一頓。
兩年後,弘治十二年(1499年),27歲的王陽明以二甲進士第七名金榜題名。
苦難讓人清醒。兩次落第,磨鍊了王陽明的心智:
人生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爭也爭不到,心態放平,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後來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的「克己」「修心」等感悟,可能最早就來源於他年輕時候這兩次落榜的經歷。
考取功名後,正當要大展拳腳的時候,現實卻再次給了他當頭一棒。
當時的皇帝正被太監劉瑾蠱惑,整個朝廷上下都被搞得烏煙瘴氣,耿直的職場新人小王與其他正直的大臣一起冒死上書,最後被劉打了四十大板後,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做了一個芝麻官驛丞。
叄:涅槃出師
被貶到貴州龍場後,王陽明每天棲居住在山洞裡,他親自鑿了一副石棺,每天在裡面參悟。1508年深夜,他就是在這個石棺裡面悟出了一個真理:
心外無物,心即是理。心是一切問題的本源。
天下的一切都在每個人心中,世間的天道也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一句話:世間一切問題都是心的問題。
除了「心即是理」,王陽明還提出了一套方法論「知行合一」。
什麼意思呢?
做事情要心無旁騖,全力以赴,學問與行動要一致,不要做無用學問。
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人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首先都有七情六慾,說不被誘惑很難,人作為社會人難免被一些社會標籤枷鎖。
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核心是無欲則剛,克欲克己。
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本源,一個人只有真正脫離了欲望的苦海,並做一些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才能根本上得到真在的快樂。
王陽明心學體系是「致良知」。「致」就是要主觀地去思考和探索,要有獨立的思考行動能力。「良知」,包括兩個方面,一指人的本心,二指人本身的潛能與認知。
什麼是本心?
王陽明曾說:「在這世間,人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必定會追逐名利,這樣心裡才會踏實。但追求身外之物時,一定要遵循自己的良知。若因為這些而泯滅良知失去本心,必定會後患無窮。」
「致良知」這個思想到底有多厲害?
明朝的程朱理學,講究服從和堅守,但王陽明的「致良知」教導人們獨立思考與探索自己的潛能,上下求索真理,這一下子將以前的主流傳統禁錮擊得粉碎。
所以王陽明心學,在當時不可能被當權者重視,反而被打壓,但是不久他的名字就與孔子、孟子、朱熹等聖賢一列了。
1926年,梁啓超在一次演講中講道:「苦痛唯一的救濟法門,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合一去做。」
知行合一,便會專注當下和眼前,不在意過去的得失,不幻想縹緲的未來,身心處於舒緩和諧的安穩中,也就是現在西方心理學中經常提到的「心流」。
說到底,陽明心學就是人性,就是天理。
發現了這一真理的王陽明經常把這些運用到自己的官場中。貴州龍場這種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窮山惡水出刁民,有一次他抓到一個飛揚跋扈的土匪頭頭,這個人因為做惡太多罪不可赦,他乾脆擺出一副破罐破摔的架勢說道:「我犯得是死罪,要殺要剮趕緊!別廢話了!」
王陽明一眼看出了此人外強中乾,刀子嘴豆腐心,他嘆了一口氣,平靜地說道:「好,那咱今天就不審了。咱聊聊天吧!」然後他對土匪說道:「今天天太熱了,你把上面的衣服脫掉吧!」
土匪就把上衣脫掉了,光著膀子露出了上半身。這個土匪邊脫衣服邊喃喃自語:「脫就脫,不就是光膀子嘛,有什麼大不了的!」
王陽明接著說道:「那你也把內褲也脫了吧,這樣一絲不掛豈不是更自在?」
哪料到一聽要脫內褲,土匪竟臉一紅推脫道:「不可以,不可以!」
王陽明反問道:「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土匪的臉又羞愧得緋紅。
王陽明知道這個土匪還有羞恥之心,還可救藥,他長舒一口氣講道:「你死都不怕,卻怕當眾脫掉一條內褲,說明你還是有廉恥之心和道德良知的嘛!」
一聽到這個王大人竟誇起了自己,這個土匪吃軟不吃硬,於是老老實實地講出了自己所有的犯罪經歷。
於是,輕輕鬆鬆地王陽明就斷了一樁大案。
肆:文武全才
大太監劉瑾死後,王陽明被朝廷重新器重啟用。1510年,他被任命為廬陵知縣。
在他的心學教化下,整個廬陵縣的風氣竟然換了天地。
1516年,因為政績卓越他又官升三品,以督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撫的身份,被派去贛、閩、湘、粵四省交界處剿匪。按理說,這個差事是個送命題。因為王陽明是個文臣,而帶兵打仗本是武將的事兒。萬萬沒想到,王陽明卻輕鬆地打贏了。王陽明上任後不動聲色,其實他是在摸局,很快他就發現官府裡面有內奸,於是將計就計,故意放出風聲,讓土匪上套。
僅僅用了兩年,猖獗數十年的匪患被王陽明徹底給平息嘍。
這件事在當時有多轟動呢?
《明史》記載,當時贛南一代的人都驚呼王陽明是神仙開掛:「守仁所將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數十年巨寇,遠近驚為神」。
作為地方的最高長官,王陽明為了地方長治久安,改革了兵制,他對軍隊進行了整改,推行「十家牌法」,即十家一牌,讓他們互相監督、互相擔保,如此一來,只要有一家犯法,其他九家都會一同連累受到懲罰,如此軍隊的紀律一下子就規範了。
王陽明除了提高軍隊戰鬥力外,他還興辦了學校,教當地老百姓識字,接受教化。
如此,當地土匪再也不敢鬧事了。
1519年,南昌的寧王叛亂,危及社稷。當時兩方兵力情況對比懸殊,朝廷勝算幾乎不可能。
朝廷的這個任務有多艱巨,明眼人都知道,王陽明卻沒有著急。他先是來了一個聲東擊西,偽造文書,四處散播朝廷十六萬精兵要來攻打的謠言,接著又來了一個反間計,故意寫密函給寧王的謀士,建議他們趕緊勸說寧王起兵造反,又故意把密函洩露給寧王,讓他對手下產生懷疑,死守南昌,拖延了時間。
王陽明利用這個時間差,抓緊湊齊了幾萬人馬靜候時機,等寧王發現自己中計後,王陽明又立即派兵攻打南昌,等寧王完全醒悟回來時,已經被切斷了後路。僅僅用了四十多天,王陽明活捉寧王,這場寧王叛亂就又輕鬆平息了。
平息寧王叛亂後,王陽明以江西巡撫的身份繼續剿匪,再後來他官至中央兵部尚書、督察院左都御史等職。
正德年間,王陽明遭到排擠,他心灰意冷以父親王華病逝為藉口,借回家奔喪辭去了官職,在老家紹興餘姚一帶開始傳授心學。
講學期間,他常說的話就是:「聖人的心,猶如鏡子般明亮,不沾纖塵。常人的心滿是汙垢雜質,須痛加刮磨一番,盡去其裂蝕,然後才能纖塵即見。」
伍:後世擁躉
嘉靖六年(1528年),兩廣地區再次爆發起義,朝野上下又想起了曾經屢立奇功的王陽明來,王陽明重新出山前去鎮壓,遺憾的是,同年11月29日,王陽明因為肺病病逝於任上。
去世前,他自知時日不多,讓弟子給自己換了衣冠,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笑了笑,指著因肺病疼痛的胸口講了最後一句話: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遺憾的是王陽明心學在嘉靖朝並沒有引起很大重視,當朝的嘉靖皇帝和其他大臣並不喜歡他,他們認為王陽明的這套理論屬於歪門邪說,不符合傳統儒學。王陽明當時的地位在他死後定諡號一事可以一窺一二。
諡號,是古人死後根據其生前行跡成就所立的稱號。明朝三品以上的官員,都是由禮部商議,皇帝最後拍板的,但官至二品的王陽明死後卻沒有諡號。
因為他死後不久,一些大臣就上書嘉靖皇帝:
「守仁事不詩古,言不稱詩。……宜免追奪伯爵以章大信,禁邪說以正人心。」
所以在嘉靖朝,王陽明死後便停止了世襲建安伯的爵位,並沒有相應的諡號,甚至連葬禮也沒有按照相應規格舉行。
陽明心學開始發揚光大是隆慶朝的事了,隆慶朝的大臣徐階等是王陽明的鐵粉,他們集體上書皇帝,追封王陽明的爵位和諡號。
爵位新建候比原來的建安伯高一級,諡號「文成」,根據《明會典》的記載,其等級僅次於「文正」「文貞」,屬於第三等,在整個明朝僅次於張居正、楊廷和等。
到了萬曆朝,王陽明的地位恩典又加了一級。萬曆十二年(1584年),在其後世粉絲、大學士申時行的爭取下,王陽明享有從祀文廟的資格,真正成為了萬世景仰的聖人,實現了他生前「立德、立功、立言」做聖人的人生志向。
明朝中後期,陽明心學流傳大江南北,催生了一代學術新風,因為這些啟蒙思潮的文明成果,明清之際的中國竟然出現了自己的文藝復興時代,明朝中後期的思想隨著文化交流傳到西方,又直接催生了推翻歐洲封建社會的啟蒙運動。
王陽明心學傳到東亞日本,被小日本拿去也受益不少,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日本的近代崛起。
1906年,日本軍官東鄉平八郎在日俄戰爭中四兩撥千斤戰勝了實力看起來強大無比的俄國艦隊。慶功宴上,他講到自己此次以弱勝強的唯一秘訣便是「一生俯首拜陽明」。
除了軍官,日本還有很多企業家也對王陽明心學推崇備至,比如:早稻田大學的創始人大隈重信,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澀澤榮一,三菱集團創始人巖崎彌太郎等。
晚清民國時期,在日本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王陽明的暢銷書《傳習錄》,讀了王陽明的小日本最後通過明日維新躋身了世界強國之列。
為什麼六百過年過去了,王陽明心學至今還有那麼多粉絲?王陽明心學最大意義是讓我們每個人找回到做人最根本的意義。
哲學上講,人生最本質的事情是做人。什麼是做人?做人,就是實現自我價值,成就自己的人格。
關於如何實現自我價值?王陽明曾提出三個原則:
1)你應該有一個高於世俗的人生目標;2)你應該為你唯一的人生目標找到動力;3)你應該把任何事情當做你唯一目標的實現手段。
那什麼是人格?
人格是一個心理學概念,狹義的人格指自己的德行、思維方式、學習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廣義的人格包括健康、氣質、道德、理性、教養等。
人格像是人生的樹根,如王陽明所說「譬之樹木,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再去種根。」我們一生的命運,都從這裡汲取營養,好的人格自然有好的命格,不好的人格,命格自然會多舛。
當一個人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做人的真諦,也就解決了人生所有問題的本源。
心,像一顆種子,種子發了黴,自然很難發育成參天大樹。
心若出了問題,人生很難成功與幸福。心若清靜,幹啥啥行。就像王陽明的一生一樣,在政治、軍事和思想上都能立下不世之功,如梁啓超對他的評價:「王陽明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勳業。」
《菜根譚》中的一句話我很喜歡:「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者,百福自集。」
好的心態是一種智慧。內心有光的人,能容萬物,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纏於物,所以心態不會差,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