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門君來源:【西門君不吐槽】(id:ximenjun45)
最近劇荒,在朋友的推薦之下,追了一部叫做《王國》的韓劇。
結果不追還好,一追就「入坑」了。
一口氣看了好幾集之後,我忍不住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韓劇總是可以抓住關注的G點,讓人慾罷不能?
作為一名業餘編劇,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其實韓劇的情節並不算特別的優秀。我們都聽過一個段子,說是韓劇有「三寶」——車禍、癌症、治不好。
雖然這是調侃,但許多韓劇的套路還真的就是這樣。
比如男女相愛後,總有一方會得絕症。並且,為了不傷對方的心,ta必定會「狠心」提出分手。
然後等到雙方澄清誤會複合的那天,多半也是一個滂沱大雨的夜晚......
那麼,問題來了——儘管在題材、情節、節奏這些要素上,韓劇都算不上一流(至少和美劇比)。但它就是特別吸引人。為什麼會這樣呢?
且聽西門君慢慢分析。
我們都知道,一部電視劇誕生的核心,在於編劇這個崗位。而提起編劇,大部分人有一個淺薄的認識,覺得他就是一個創作故事的人而已。
這種認識不能說是錯的,但確實是低估了編劇的重要性。
嚴格來說,編劇不是「為寫故事而寫故事」,而是「用故事來解決某些現實問題」。
舉兩個例子。《肖申克的救贖》是探討「人與自由」的關係,《阿甘正傳》講的是「如何將一副爛牌打好」的故事。
傳播者的祖師級人物麥克·盧漢有一句名言,「媒介即信息」。意思是,內容存在的方式,決定了內容本身的特點。
比如,在廣播節目裡,比內容重要的是播音員的腔調。再比如,電影是大銀幕的藝術,在很多鏡頭的細節就要考究一些。
而電視的特點,則是它面向的是普羅大眾。換言之,是全家老小坐在一起看的。這就要求,電視劇在選題上要老少皆宜,不能劍走偏鋒。
這就是為什麼韓劇的題材多數比較溫和,因為它要同時照顧儘可能廣的受眾。
此外,韓劇的選題是很有講究的,編劇們往往是根據當下的社會環境進行藝術創作的。
比如,最近國內的經濟形勢很好。那就寫點懷舊的故事,憶苦思甜。很好理解。比如那幾部有名《請回答1997》、《請回答1988》,播出的時候,都是韓國經濟發展相對良好的時候。
假如本身經濟環境就不好,你再帶著大家憶苦思甜,老百姓還不得罵死你?
說完韓劇的選題,再來聊聊它的人物設計。
不知道你看韓劇是什麼感覺,反正我的第一反應是:「男主角也太帥了吧!女主角也太美了吧!」
是的,「俊男美女」是韓劇的標配。理由也很簡單,顏值當道的社會,誰不願意看好看的人演戲呢?
不過,如果說主角或者配角只有一張好看的皮囊的話,那自然是不會有什麼辨識度的。韓劇之所以能塑造出譬如「都教授」、「大長今」等經典人物,還是緣於他們的身上都有一種「天然的矛盾感」。
就以《來自星星的你》的都教授為例,男主角是一個在地球上活了上千年的外星人,目前在大學擔任教授。雖然外表看似冷漠,但內心又十分溫柔,而且還有擁有不少超能力。
高冷男、外星人、超能力、大學教授這些標籤堆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已然具備了一定的懸念,會讓人忍不住猜想——
外星人在地球生活的習慣嗎?他想不想回外星?主角這麼牛X,反派要怎麼辦?
......
除了人物塑造上的再三琢磨外,韓劇的「過山車」情節設計也值得中國的編劇們學習。
所謂「過山車」情節就是,「起點和終點是同一個地方,但過程無比的驚險刺激。」
舉一個例子,《太陽的後裔》的劇情伊始是戰爭,結束的時候,依然是男女主角維護和平而奮鬥不已。
但在整個過程中,男主質疑過女主角的三觀,女主也對男主產生過深深的誤解。
當然,在經歷了一番生死患難之後,兩個人還是終成了眷屬。而有趣的是,第二集的時候,他倆就已經算是一見鍾情了。
這樣的設置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給故事後續發發展保留了足夠的彈性。因為韓劇是一邊拍一邊播的。製作方要根據觀眾的反饋隨時調整劇情。
如果某個角色明明是配角,但人氣很高,那麼編劇接下來就會多給他安排幾場戲份——但絕不會影響故事的整體走向。
所以,觀眾在欣賞完整個故事之後,大概率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好精彩的故事啊!而且就連每個配角,也是有血有肉的!」
今天的宣講,雖然有點寫作課的意味兒。但其實作為一名普通觀影者來說,如果能夠切換一種視角看韓劇的話,或許也會別有一番樂趣。
作者簡介:西門君,《我的才華不是拿來取悅你》作者,目前就讀浙大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學習最接地氣的傳播學知識。商務合作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