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許多熬夜關注「嫦娥」回家的網友,在直播中發現了一個「可可愛愛」的畫面,一隻小動物從嫦娥五號返回器前跑過,第一個到達現場,搶鏡成功。玉兔、狐狸、田鼠……網友紛紛猜測,這個「小機靈鬼」是什麼動物?
17日下午,多家媒體紛紛發布微博稱,「破案了!真的是玉兔接嫦娥」「從嫦五返回器前跑過的是兔子」,其援引的消息源,是空中搜索分隊副指揮員劉鵬飛在接受採訪時的一段話:「它其實是一隻兔子,就像網友們所說的,是玉兔,也可以!」
憑藉單一信源,就對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下結論、作報導,恐怕並不可信。更何況,劉鵬飛指揮員在這一問題上,也沒有絕對的權威性和發言權。第一,他的身份是空中搜索分隊副指揮員,而不是博物學家,他對物種的判斷能力,可能不如微博上的一些科普作者;其二,在接受採訪的視頻中,劉鵬飛指揮員說:「關於你(指記者)提到的這個小動物的視頻我也看到了,其實它是一隻兔子。」這裡的「我也看到的」,似乎說的是看到了視頻,而不是說他現場親眼看到了那是兔子。
既然如此,媒體怎麼就能將他的話作為唯一依據,忽視諸多博物學者和科普博主的意見,輕率地下結論呢?
究其原因,恐怕是一種「盡善盡美」的理念在作祟。「玉兔」接「嫦娥」,多麼浪漫。如果它是博物專家所說的赤狐、沙狐,是聽起來就不浪漫的耗子,那樣的話,這個結局就太不完美了。
可是,新聞報導不是小說散文,比起追求盡善盡美的情節,新聞的生命力在於其真實性,在於對事實和真相的客觀報導。為了迎合受眾,創造一個浪漫完美的故事,不採納多方信源就輕下結論,這不僅不會成為一段佳話,反而會讓自己成為新聞課堂和新聞實踐中的反面教材。
追求「盡善盡美」,其實是不少媒體做正面報導時的通病。比如,當某個人做了一件好人好事時,部分媒體就會把他塑造成典型。但在塑造過程中,一些媒體會不自覺地把人物完美化,他的一言一行都不能有瑕疵,他的形象必須熠熠生輝。可這樣真實嗎?連地球都不是圓的,我們去哪找沒有缺點的人、沒有瑕疵的人呢?
從發射到回歸,嫦娥五號已然稱得上是成功。此時,媒體應該做的,是把這一過程實事求是地報導出來,而不是為了一個小插曲的「盡善盡美」,草率地「宣布」結論。否則,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幫倒忙。
文/張雨龍(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