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11"來得特別早,從10月底開始,各種優惠便開始輪番轟炸消費者。不過,當你開開心心地下單了,快遞卻未必能早早到家。
實際上,對於快遞變慢的吐槽,今年以來一直都沒有停過。不過聰明的你可能已經發現,疫情後,不少快遞公司悄悄地調低了快遞費,或許,這就是快遞"變慢"的原因了。
快遞越來越便宜,消費者卻收不到見了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網購"再次站上C位。 今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累計為338.8億件,同比增長22.1%,疫情助推了快遞行業"增速"發展。
趁著這個機會,不少快遞公司紛紛降低快遞單價,用"以價換量"的策略,想要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將多出來的"快遞業務"收入囊中。
王軍是蜂巢快遞櫃的高頻使用者,他說在上一年的時候,使用快遞櫃同省寄件,最便宜的快遞公司也要9-10元,在疫情期間,最便宜的時候只要6元就可以了。
當然,快遞費不是從今年才開始降下來的,實際上,這些年來,面向消費者的快遞費,一直在"一降再降"。03年的時候,寄一件快遞要30元左右,而近年來,快遞行業的平均單件費用僅需12元左右。
一般來說,在整個快遞費的分配環節中,面單收入、中轉費、運輸費這些基本是固定的,如果快遞費用降低了,最終便只能通過減少快遞員的派件費來彌補了。
前幾年,不少媒體曾分享過"快遞員月入過萬"這樣的話題,但實際上,目前業內快遞員能拿到一萬月薪得不到1% ,7成以上的快遞員收入只有5000元以下。
一個快遞員派送一單快遞到底能拿多少錢?正常來說應該是1.5元左右,但在 "價格戰"下,曾有快遞員爆料,說到手的派件費已經降至0.4元/件,扣除簡訊費和電話費後,平均一單只能賺0.25元。
收入越來越低,不少快遞員紛紛選擇辭職、跳槽,這也是為什麼今年以來,不少消費者感覺快遞變慢,快遞員派件態度變差,也與整個行業一線的混亂狀況有關。
快遞費降至底線,快遞公司能賺錢嗎?
拼多多上的商品一直以"低價"為噱頭,在他家的APP上,竟然發現兩毛一個的塑料提手也包郵,所以,快遞公司到底是怎麼賺錢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看看今年上半年各大快遞公司的業績報告。韻達上半年業務量同比增長29.88%,營收微降8%;申通業務量增長16.48%,營收同比降6.21%;中通也是類似"增量不增收"的情況。
所以,"快遞價格戰"影響的不僅是一線派件員的收入,快遞公司營收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大家還是甘之如飴,為什麼?
為的正是希望自己能爭取多一點點蛋糕。目前,國內的快遞公司主要以順豐、"三通一達"和百世快遞為主,排名雖然有高低,但市場份額卻相差不多
反觀國外,以美國為例,三大快遞巨頭USPS、UPS和FedEx,加起來佔了美國快遞市場90%的市場份額。
國內的快遞行業從多頭到寡頭的發展,是趨勢,而在此之前,如何儘量發展壯大自己,跟上行業的步伐,搶先成為份額最大的那一個,就是快遞公司所一直在爭奪的。
行業寡頭,還未能成行,阿里才是笑到最後那個
但從目前整個快遞行業的趨勢來看,國內的快遞寡頭,還未能成形。
回到上面那個問題,2毛也能包郵的產品,快遞公司既然不賺錢,為什麼還願意做?
首先,對商家而言,這東西就是薄利多銷,商家或許基於賺噱頭、賺薄利等原因,它會跟快遞公司談一個量大的折扣。
當然,終歸這筆快遞費會比兩毛/兩元多。一般快遞公司單線的運輸線路當中,不可能每一次的滿載的,比如這車負載了8成,那還有2成的運量,承擔這些輕薄的小物品,不超重,或許也能做到成本的平衡點。
其次,快遞公司之間的競爭這麼激烈,商家只要量足夠大,總能談到一家願意合作的快遞公司。競爭者都在降價,如果你不降,在行業中是很難生存下去的。
目前看來,快遞公司的價格戰還會繼續,而從結果來看,電商平臺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這其中,笑到最後的,恐怕會是阿里。
眾所周知,圓通、申通、中通和百世四家快遞公司,實際上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持股人,那就是阿里。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它與快遞品牌之前的關係,從不是單純的"派單者"跟"收單者"這麼簡單。
說到底,快遞公司在意的,是如何能獲得儘可能多的業務量,與淘寶開展更緊密的合作,又能賺取儘量多的利潤,最後,或者阿里才是決定誰能成為行業寡頭的人。
本文由陸超生財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