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海記③|交易靠現金,收魚靠關係,60條海上收魚船僅半數贏利

2020-12-16 半島新聞客戶端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高芳

9月1日,黃渤海迎來「開海令」,青島近海各個漁港又重回繁忙喧囂,一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近到膠州灣、朝連島,遠到中韓海上邊界、舟山漁場,青島的捕撈船和收魚船奔波在最繁忙的收穫季節。

青島因海而生,向海而應。作為我國遠洋漁業的早期開拓者之一,青島捕撈船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到西非甘比亞海域撒下山東省遠洋捕撈第一網。隨著遠洋漁業的發展,一批漁民抓住了時代更迭的機遇,對接遠洋捕撈船的收魚船應運而生,成為遠洋捕撈與碼頭交易的中間環節。「海上江湖」一時興起,上世紀30年時代風雲多變幻,海上交易門道兒多,「帶頭大哥」船長們倚劍走天涯,靠什麼闖蕩茫茫海平面;現代化漁業發展迅猛,收魚船競爭日趨激烈,誰才能抓住通往下一個時代的船票。且聽下文慢慢分解。

船上三個方形艙

加滿冰塊變冰箱

9月1日12時,沉寂了四個月的青島沙子口國家中心漁港碼頭重新熱鬧起來,人聲、車流聲、汽笛聲不斷。一排排漁船上飄滿了五星紅旗,在湛藍天空的映襯下搖曳著鮮豔的顏色。船員們忙著調試輪機、清理船體、儲備物資,油罐車、運冰車在碼頭上穿梭通行。漁港即將迎來開海後的第一船豐收,喜悅的笑容和期盼寫在每個人的臉上。最早9月2日,漁船就會帶著第一批新鮮海貨歸來。

沙子口碼頭上的收魚船。

沙子口國家中心漁港1992年被農業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一級漁港,碼頭岸線長530米,設計年水產品交易量可達8萬~10萬噸,是青島近郊卸貨量最大、避風條件最佳、停泊漁船最多的漁港。在沙子口碼頭上停泊的不光有捕魚船,還有60多條收魚船,他們不參與捕魚,只管運魚。他們比捕魚船要跑得更遠,經常一跑100海裡開外,將遠洋捕魚作業船上的魚運回碼頭,再賣給碼頭上的水產鏈。

沙子口碼頭上的收魚船。

王茂見就是其中一位有著30多年海上經驗的收魚船船長,開海前兩天他就和船夥計們在碼頭上忙活開了。每艘收魚船都要配上裝螃蟹的筐、裝魚的箱子,還有油、水等生活補給物資。隨著18噸冰塊加滿儲冰艙,收魚船基本準備就緒,萬事俱備只等中午12點開船出海了。

「來看看我的『大夥計』吧,長有36米呢。」王茂見船長熱情地邀請記者來到他的收魚船上參觀。

王茂見和他的收魚船。

「這是漁船上的『冰箱』,魚收上來後蓋上冰可以保證新鮮度。」甲板上三個方形大艙佔了一大半的空間,從遠洋海捕作業船上收回來的魚就放在這裡面,加滿冰塊就是一個「大冰箱」。在甲板上還有堆積到1米多高的塑料筐,「這也是裝魚的,一個塑料筐可以裝40斤魚。」王船長邊走邊介紹,船上裝魚的器具還真不少:塑料筐就像我們家裡常用的「收納箱」,便於不同魚類的規整存放。甲板的一側還擺放著幾十隻1米多高的藍色大桶,這是用來裝螃蟹的。

裝冰。

在船艙的兩側還有兩排窄窄的「蓄水池」,它是用繩子將塑料魚袋子綁在長窄的鐵架子上,就形成了「蓄水池」,裡面裝滿水,還漂浮著一些塑料筐。「這是存放活海鮮的,活魚、活蝦、活螃蟹、活八帶等都放在這裡,水池裡的小筐是裝螃蟹的,籠子是裝八帶、活魚和活蝦的。」看來比較有攻擊性的螃蟹是住單間的,以免影響其它海鮮的存活。

王船長的船在收魚船中不算大的,算是中等的型號的,這樣的一條船最多可運回15萬斤海鮮。

「來看看我們住的地方吧,」王船長帶著記者走進了空間並不大的船艙,過道的兩排是幾個隔斷,隔斷裡僅放得下一張1米多的小床,這就是船員們的宿舍,空間大小和床的排列有點類似於大學宿舍。記者看到有些船員還很細心地為自己準備了小風扇,夾在床頭上。整個船艙因為空間不大,略有些悶熱。「到大洋上就好了,船艙就涼爽多了。」

穿過船員宿舍過道就來到了廚房,船艙廚房僅夠有轉身的空間,三個灶臺上蒸鍋、炒鍋等灶具還都挺齊全。「閒了4個月我們都等不及要出海了,收上來第一批螃蟹,我們立馬蒸上,嘗一下第一批蟹子的鮮亮味道。」王船長興奮地說。

收魚船上裝活海鮮的魚袋子。

記者在採訪時正值中午,王茂見船上的4個船員正圍坐在甲板上吃飯,一大盆白菜豬肉燉粉條熱氣騰騰,散發著撩人的煙火氣。船員們一人手拿一個王哥莊大饅頭,吃得津津有味。見到記者還熱情地招呼「一塊來吃點吧。」甲板上笑聲不斷,在初秋這樣一個收穫的季節,每個人都在心裡默默升起希翼的船帆,乘風破浪去迎接那一年中「魚滿艙」的好彩頭。

收魚船上裝螃蟹的桶。

收魚船一般要在海上呆個兩三天,趕上海上作業船收成好的話也可能一天就能回。魚多,裝上就走,海上呆的時間就短。魚少,得等著多收幾家作業船上的魚,費時就多一些。

半船風雨半船魚

驚險故事說不完

跟著王茂見船長參觀完船艙一層後,記者爬上窄窄的樓梯來到了船長室,駕駛艙裡一面操作臺上「機關重重」,有避碰儀、雷達、羅盤等,還有兩臺對講機,以及GPS和北鬥導航系統。海上手機信號不好,為了保證跟海上作業船的及時溝通,船員們一般輪班倒,船長駕駛室裡需要一刻不離地盯守的。

收魚船駕駛室操作臺。

「我們去遠海還是有一定危險的。」王船長告訴記者,青島的主航道上每天都有大量貨輪進出,這些貨輪的噸位一般都是幾萬噸甚至幾十萬噸,速度往往在10節以上,如果有漁船不小心駛入這些商船航道,緊急制停都來不及,很可能船毀人亡。

老話說「討海跑馬三分命」,歷代海上漁民的危險和艱辛可想而知。隨著現代化鐵皮船逐漸代替了傳統的木船,船上的駕駛設備也隨著時代在更迭。海上颱風已不是漁船出海最大的威脅了,先進的氣象監測一般都能預測得到這些颱風,以便漁船及時躲避開。隨著漁業的發展,漁船的增多,海上活動的頻繁,規避船之間的碰撞是收魚船目前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

和王茂見一樣有著30多年出海經歷的船長孫可芳是即墨豐城人,地道漁民出身的他10年前變賣了自己在即墨海域120馬力的鐵皮船,來到沙子口的收魚船上做了船長。

「要說起海上的風險,那真是幾天幾夜都說不完。」30多年的大風大浪,兩位船長經歷得多了,千難萬險趟過來,反倒只能用一句話輕描淡寫地帶過。

孫可芳在碼頭交易現場。

孫可芳船長回憶了一次比較危險的意外經歷。有一年收完鮁魚後,孫可芳準備出發,不想海上漂蕩的破漁網纏住了螺旋槳,讓發動機熄火了。作業船就在附近,已經下網了,收魚船要趕緊離開,不能阻礙作業船下網,要是纏上網,鮁魚肯定收不成了。作業船附近,收魚船來回穿梭,停留得時間越久,安全隱患越多。但是一旦纏上漁網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線線纏繞那就是死結,漁網網線又非常結實,船員們只能藉助船上的燈光,忙活了兩個小時,使用自製的鉤鐮刀,切割下了纏在螺旋槳上的漁網,才得以安全離開。

「斜陽收盡暮煙青,嫋嫋漁歌起遠汀。」漁民們每每滿身風雨海上歸來,也許只有經歷了這大風大浪,才能深深地體會魚滿艙、抵達漁港時的那份豐收的喜悅甘飴。

要把兄弟擰成繩

帶頭大哥不好當

作為船長,那就是這個船的「帶頭大哥」。

每艘收魚船上需要配六七名船員,除了船長就是幾個船夥計。每年海捕季快到的時候,孫可芳船長都要去附近的勞務市場上去招聘船員。「今年跟著我出海的夥計,有遼寧的、安徽的、江蘇的…我帶過的船員來自五湖四海,哪兒人都有。」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口音,不同觀念,聚在這小小的漁船上,人心齊不齊關係到能不能幹好活。船上的活時間緊,人心擰成一股繩,才能爭分奪秒地把魚運回來。

孫可芳的漁船滿載而歸。

江湖兒女的隊伍是否好帶呢?「什麼事都商量著來吧,」孫可芳船長說,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態度好,「和老一輩的帶隊伍方式不同了,你不能覺得人家是船夥計、幹活的,就吆喝人家。」一有閒下來的時候,孫可芳船長就和船員們坐在一塊,叨叨嗑,給夥計們講講老闆的成本價。「僱一個船夥計一個月工資1萬5千元到2萬,各種開支算下來,海上收成不好的時候老闆也要賠錢。大家都不容易,相互體諒吧。」幹了30多年的船長,孫可芳帶隊伍擅長「攻心為上」。

與孫可芳不同,王茂見平時話並不多。記者在碼頭上見到王茂見船長時,他一直像一個陀螺圍在船旁邊忙活,幫著夥計們拉錨,運冰車來了以後,詢問一下這一車冰的重量。船夥計們圍在餐桌上開始吃飯了,他還在檢查出海前的各種裝備,夥計們招呼他吃飯,他一邊應承著「你們先吃,你們先吃」,然後再去忙別的了,妥妥的一個「大家長」。王茂見是日照人,更能體諒五湖四海的船夥計們在異地討生活的不易。

收魚船上裝魚的「冰箱」。

「老闆把船交給你帶,你要對得起老闆的信任,帶著夥計們拉回好的收成回來。」王茂見說,幹這一行有感情了,這輩子他就在這片海上打拼了。

小小的漁船也是個「江湖之地」,帶頭大哥要講義氣有人情味,才能帶好這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們。

海上交易靠現金

行走江湖靠人品

漁船出了港,海上的江湖路就啟程了。海上的江湖有什麼門道呢?

「出海收魚『關係』是最重要的,你要是沒有關係,你連出海也不要出。」王茂見說,茫茫大海上地域是無限寬廣,但是圈子卻是小圈子。

「我出海前會聯繫好幾個作業船,我一直都會跟進船上海捕的進度。船上捕的魚都有什麼,收了多少,對方都會提前通氣給我。」憑著海上闖蕩的30多年,王船長在這片海域上的人脈就是他的資本。熟悉的作業船會把好的魚、大的魚留給他。「手機在很多地方沒信號,海上交易只見現金,我這次出海帶了40萬現金,如果收到大魚多的話,一趟最多能賺8-10萬元。」

王茂見在指揮漁船準備工作。

「有關係是最緊要的,沒關係你就賺不到錢,我們管『賺不到錢』叫『收不到魚』。」孫可芳說,海洋資源的日益匱乏,運魚船隻的逐漸增多,都讓這個行業的競爭顯得有點緊張。

關係如此重要,是不是只有工作幾十年的老船長才能握住這樣的人脈呢?

「處關係最重要的是看人品。」孫可芳船長說,「比如說一個作業船,旁邊只有你一個收魚船,你看人家賣不出去了,但是你也不能坐地起價,去壓人家的價格,講好多少就是多少。」老實誠信走天下,海上也逃不開這個理兒。」

「我看好了的魚,還沒談好價格,作業船也會給我先裝船。」孫可芳說,先裝貨後給錢,是對方對你極大的認可和信任,帶的錢不夠也可以賒著,回岸上取了第二趟回來的時候再給對方補上。「老孫沒問題。」這是作業船的人經常對孫可芳說的一句話,足以見他的「江湖地位」。

行走江湖,倚劍走天涯。船長們手中的劍就是「人品」。如果說能力決定你走得有多快,而人品決定了你走得有多遠。

追著作業船隻跑

收魚賣魚道道多

9月2日凌晨5點,孫可芳船長的捕魚船上岸了。經過開海頭一天的捕撈,他帶領著2條捕魚船用拖網捕回來2萬斤鮁魚,1萬斤刀魚和兩三千斤鯧魚。一到碼頭上就迎來了眾多商販搶購,一箱箱的魚被運上碼頭。討價聲此起彼伏,圍繞在漁船旁好不熱鬧。

孫可芳的漁船在碼頭卸貨。

「先出一段時間的海捕船,再出收魚船。剛開捕,近海的魚還能多一些,能捕到不錯的大魚,等近海捕得差不多了,過幾天再去遠洋海捕作業船上收魚。」孫可芳船長手裡一直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收貨出貨的價格。多年的出海經驗,孫船長心裡有一個精打細算的「算盤」。他將魚先賣給碼頭收魚的,到了晚上如果賣不完再賣給冷庫,環環相扣保證船上的魚都能賣個好價錢。

鮁魚屬於中上層洄遊性魚類。每年4月份它一路向北洄遊,到海水溫度適宜生長的黃海和渤海灣內捕食,由於水溫等環境的不同,這些鮁魚魚群也從南方鮁魚「變成」了青島本地鮁魚。春天作業船一般是在4月初在濟州島外面海域打七八斤左右的大鮁魚,之後逐漸洄遊的鮁魚到了黃海中部,作業船再到朝連島海域繼續打鮁魚,最後要到石島附近的成山頭海域捕撈鮁魚。秋天的汛期中,捕撈鮁魚的路線正好倒過來,作業船有一波會在長島灣海域,捕撈從渤海灣洄遊出來的鮁魚,然後再到石島灣漁場,之後南下到了日照與連雲港外面的海州灣漁場,最後鮁魚就要到黃海中部去越冬了,秋天的汛期也就結束了。

每年作業船都是追著魚群跑,收魚船又是追著作業船跑。到哪裡能找到捕到魚、價格又合適的作業船,孫可芳早已爛熟於心。「看到我的船回來,碼頭上的人都會喊:拉鮁魚的船回來了。」大家都知道,不管海上什麼情況,老孫這裡從來沒有失手過。

海上收魚三十年

半數同行難賺錢

9月1日開海,還有整一個月就是中秋了,漁民們能休息嗎?

「我帶的船近八年來中秋都是放假,但是沙子口漁港上有一半漁船中秋是不放假。」船長孫可芳今年60多歲了,過了花甲之年,讓孫船長對世事多了些寬容和隨遇而安。「讓大家都歇歇,回家過個節。以前休漁期短,漁民們都要趕時間捕更多的魚,先到先得嘛,現在休漁期多了一個月,大家也能稍微喘口氣。」

「收魚船不好幹。」這是記者在碼頭上採訪時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今年春天受到疫情影響,沙子口碼頭上60多條收魚船隻動了15條,其餘45條收魚船都沒有動。開動船隻出海,一天就是一天的費用,油錢、人工錢都是成本。「收魚如果收成不好,出海一趟是賠錢的,那還不如不動。」這是收魚船老闆們普遍的共識。

「你看這碼頭上的收魚船,賺錢的佔一半,再有20%多基本持平,再有20%多是賠錢的。幹的不好老闆把船長辭退了,是常有的事。」孫船長指著碼頭上的船隻暗自感嘆,「秋天開捕了,大家都出海了,總不能一年不出趟海吧。賺不賺錢就看個人造化了。」

孫可芳說,以前遠洋海捕船上沒有冰塊、加氧這些裝備,他們捕上魚來要趕緊賣給收魚船,以保證在交易過程中魚的新鮮度。現在的遠洋海捕船上的裝備越來越先進,冰塊、加氧這些裝備也很齊全,作業船並不急於把海捕魚出手。而且現在信息這麼發達,很多水產交易環節直接對接遠洋海捕船,省去了收魚船的中間交易環節,也讓收魚船面臨諸多生存壓力。

展望

誰才能抓住通往下一個時代的船票?

青島漁業歷史專家、漁島記憶博物館名譽館長李知林介紹說,以往傳統的海上漁業業態只有捕魚船,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國遠洋捕魚業的發展,有一部分漁民看到了商機,抓住了機遇,轉行成海上交易運輸的中間環節,才出現了海上收魚船,至今已有30年多的歷史了。在這個產業鏈條裡,近海捕魚船隻捕魚不收魚,收魚船隻收魚不捕魚,大家分工非常明確。收魚相對於近海捕魚,工作強度小,賺得又多,一度是漁民們轉型的先鋒案例。

收魚船隨著收魚重量的逐漸增加,它的「體格」也在慢慢變大,一般要比近海捕魚船大很多。收魚船上的裝備也在慢慢完善,從最開始的只管運輸魚,逐漸完善了在船上就可以做到水產初加工等功能。

然而沒有一個行業是長盛不衰的。時代更迭,日新月異,海洋資源的日益匱乏,信息社會的高度交流,技術競爭的外圍包抄,沒有革新就沒有生存空間。在這片海洋「江湖」上,誰能立於潮頭?唯有抓住機會順應潮流,才能抓住通往下一個時代的船票。

相關焦點

  • 《風味人間》裡的臺灣鏢魚少年,這畫面不僅美還有點燃啊!
    每年秋冬季節,黑潮流經臺灣東部海域。60多歲的陳永福,徵戰大海已經快50年了。每一次出海鏢魚,都是用生命與大海搏鬥。在他32歲那年,有一次出海,他鏢到了一條70多公斤的小白鯊,當下船員們都在忙,他眼看魚已經不動了,就拿一隻鐵鉤,從魚眼紮下去。沒想到魚被驚醒,猛地打轉,他的手指頭被鐵鉤和軟鉤夾住,來不及抽開,當場斷掉了,留下了與大海搏鬥的證據。
  • 做船員這麼多年,最快樂的就是船行海上,釣到各種未曾見聞的魚~
    船到韓國"狂釣"明太魚,那是一桶桶地往庫裡送,真叫過癮。船回到大連海域,我們又意外拖釣上來一條4斤多的鮁魚,不過我一點都高興不起來,船員最不喜歡的就是鮁魚。年輕的船員說我:"看你狂的,有魚就不錯了,管它是什麼魚。"對於喜歡釣魚的人來說,在海上釣魚可真是一大快事。釣魚人租船在近海釣魚,最差的船每人也要100元租金。
  • 寄一本書給那條「魚」
    貓助沒有講太多故事,而是將重點放在了二手書的贏利模式上。險峰長青的合伙人趙陽向《人物》回憶起當時的決定時說,「我覺得多抓魚有一個文藝的外皮,但其實是一個商業化非常清晰的公司。」趙陽認為,儘管二手交易一直是投資人不太願意觸碰的領域,但在物流成本不高、雙邊市場供需穩定且有大量閒置書籍存在的情況下,「這樣的平臺看似文藝,但商業模式其實蠻健壯。」
  • Smartpass的贏利模式 #F1070
    靠什麼賺錢。贏利模式如何。哎呀呀,你不知道呀。「預付費卡」可是一門大生意。裡面的門道可多了。欠稿太多,挖坑要填。各位一直催著「Smartpass卡贏利模式分析」。正巧前二天俺老娘,花2000元在文峰辦了一張5折的白金卡。心血來潮,不妨就此事分析。呵呵,你知道文峰的贏利模式麼。
  • 富婆已過時,想快速致富得靠這條魚
    反正,從此以後,龍魚的身價直線飆升。 據報導,2004 年的新加坡國際魚展上,一個日本人花 60 萬美元買走了一條龍魚。 關於走私、搶掠龍魚的案件,在世界各地時有發生。 2000 年,馬來西亞霹靂州的太平鎮,一位水族店的老闆被刺 10 多刀,幾乎屍首分離,而同時,他的數十條龍魚全部都消失不見。
  • 凱多走上世界巔峰靠的竟然是一枚魚魚果實!路飛:我十年前就知道
    這也變相的說明神之谷大戰結束前,凱多其實真的只是個弟弟,參照後面他與御田的一戰我們就能看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他依靠的都是魚魚果實,假如不是有魚魚果實保命,或許光月御田那刀十拳桃園就要了他的小命。【1】幾年前就有人預言會有魚魚果實前幾年就有小夥伴預言說海賊世界裡必定會出現魚魚果實這種最廢的果實,當時大家推測會有這種果實的依據是什麼?依據就是都有人人果實這種東西為何不會有魚魚果實那種東西?至於為何說魚魚果實是最廢的果實?很簡單!
  • 做一條魚,怎麼樣?
    在深藍的海洋裡,生活著大約三萬種魚,有的魚能長到20米長,有的魚小至幾毫米;有的像蛇、有的像圓鼓鼓的氣球,還有的魚可以不生長眼睛、可以偽裝成樹葉漂浮。它們擁有記憶,時而謹慎小心,時而魯莽無畏。據說,它們會吵架、會做交易、會吃醋,「聊天時」會噗噗噗地放屁。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引起的。
  • 從陸遊買魚看宋朝魚價
    他們走的是水路,坐的是大船,在大船旁邊,時不時划過一些小船,船頭上站著漁民,向他們兜售剛剛捕撈上來的魚蝦。蔡京招了招手,讓一艘漁船靠近,隨口問道:「你的魚怎麼賣?多少錢一斤?」漁民見有主顧,滿臉堆下笑來:「回您老,不論斤,10條只賣15文。」說著從桶裡摸出一條半尺來長、活蹦亂跳的魚來,雙手舉著讓蔡京看。蔡京見魚不錯,確實新鮮,讓蔡絛數出30文銅錢,買了20條魚。
  • 不收現金?央行放大招了:公共服務得設人工通道收現金,大型商場也得...
    其中,對於涉及民生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社保、醫療、教育、水電煤氣等公共服務類收費,收費單位或其委託代收機構要具備人工現金收付通道,由人員值守並收取現金;鐵路、道路客運等交通運輸單位,以及涉及零售、餐飲、居民服務和娛樂行業等的大中型商業機構,應具備現金收付通道,由人工或自助現金機具收取現金。
  • 在海上航行的潛艇,是靠什麼來拐彎的呢?船舵和螺旋槳
    眾所周知,在海上航行的艦船都能轉向,實際上,大多數的船隻是靠舵和螺旋槳來實現拐彎的,那麼潛艇是怎麼拐彎的呢?其實潛艇也不例外。雖說潛艇的外形跟一般的軍艦差別很大,但在動力這方面,跟一般的軍艦基本上是同一個原理的,所以說潛艇也是通過艦體上的船舵與後面的螺旋槳來實現拐彎。首先,在潛艇尾巴後面的螺旋槳不斷地旋轉,從而為潛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前進的動力,有了動力,才是潛艇做一切機動的基礎和保證。但是,僅僅靠螺旋槳的動力,是不能讓潛艇拐彎的,所以,這就需要自古代以來就出現的東西,那就是船舵。
  • 【學釣】黃姑魚不是黃花魚 海釣黃姑魚技巧匯總
    如遇有不大不小的風浪,魚咬鉤收線時,海浪會使釣線時松時緊,若手竿較輕時,應加速收線,否則魚會被捲入波谷而脫鉤。若手竿沉重時,則應放慢收線速度,否則也易跑魚。這種海上遛魚之法與淡水坑塘湖泊遛魚的區別在於有浪的幹擾。如一個釣點超過15分鐘沒有魚咬鉤,就要拉上來看看餌還在不在,如果餌還在,就要換個釣點試試了。
  • 女子靠美貌交9個男友詐騙200多萬:我就是收不住
    在濟南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名女子靠美貌交了9個男朋友,而且最多時同時聊著三個男朋友。9個男朋友談下來之後,這名女子已經到手200多萬了。
  • 胖胖的美食世界【海釣船】
    我叫陳小培,我的人生屬於大海,我熱愛海釣,我喜歡跟魚兒們鬥智鬥勇,喜歡和魚兒們一起玩耍,喜歡海上一望無際的風景,喜歡大海和天空那條連接線,喜歡早晨海平面上升起的朝陽,以及紅光刺透雲彩美得撕心裂肺的夕陽入海場景,雖然已司空見慣,每次在海上那種腦空的感覺,我似乎已經上癮……02年開始迷上海釣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從西堤衝水口到五緣灣、輪渡、東渡碼頭、五通碼頭、演武大橋
  • 「一條魚」+「一艘船」,普陀交出海洋產業新答卷!
    2016年至2020年,普陀圍繞「自由貿易先行區、海洋產業新高地、海上花園會客廳」的發展定位,全力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出開放活力美麗的幸福普陀新篇章。你知道這五年裡,普陀取得了哪些成績嗎?即日起,我們將推出系列報導,展現「十三五」期間的普陀「答卷」。
  • 魚排筏釣烏頭,就靠這幾招!
    俗稱:烏鯔,白眼,博頭,鱭魚,烏仔魚,烏頭,尖頭魚;也有人叫烏仔魚,身體圓長,頭部背面呈倒梯形,背部為青色,腹部為白色,兩側面有幾條縱向的褐色帶,胸鰭部位有一塊蘭色斑點的姬鱗。主產於我國東南沿海一帶,該魚是洄遊性魚類,喜歡生活於淺海、內灣或河口水域。釣烏頭關鍵是把烏頭引進窩子。
  • 【記憶】楊浦濱江的「上海魚市場」,你了解TA的過去嗎?
    大樓之東建造浮動碼頭3座,用鐵鏈固定,可同時停靠拖網魚輪2艘、手操網船2艘、冰鮮魚船24艘。大樓之南建造魚業交易場地4975平方米;大樓之北造魚貨倉庫6座,容量為412立方米;冷庫一座,其中製冷室5間,面積817.5平方米,容積2659.3立方米,製冰房一間,面積204.5平方米,冰凍機房一間,日產冰約50噸;西為經紀人辦公室28間。
  • 科普10條未知的夢幻小常識:收修業點再也不用擔心超級了!
    對夢幻西遊的新手而言,這款遊戲需要鑽研很長一段時間,但對於老玩家而言,只要細心發掘,遊戲裡的小tips還是不少的,今天筆者就為大夥科普10條小常識,快打開你的乾坤袋,一併收去吧!寵物室越高越好,跟你餵寶寶增加的壽命有關係,有人說吃高品豆齋,你可以自己算增加的壽命問題,我就不給你在列數據了,大概8W買到170品的豆齋才能跟房子持平,而房子餵是不會中毒的!臥室就不用說了,用過的人都深有體會!
  • 流浪老大爺收破爛,靠著「一卷垃圾袋」鎖定顧客,賺的盆滿缽滿
    那麼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收破爛的案例,農村老大爺收破爛,靠著「一卷垃圾袋」,壟斷了當地客源。這是一位已經滿60歲的老人,年輕的時候在外漂泊打工,老了就回到了農村,上了年紀也不能種地了。為了生活,這位年過60的老人,就做起了收破爛的行當,其實現在很多老年人都喜歡去撿礦泉水瓶子賣錢,說是為了補貼家用。老爺子收破爛還沒有幾天就遇到了一個現在很多實體店都頭疼的問題,缺客戶。
  • 最前線|走過路過,多抓魚上海快閃書店「施工中」
    繼北京店刷屏之後,多抓魚又在還沒正式開業的上海店搞出了新花樣。上周,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宣布了一則消息:8月1日起,多抓魚將在其尚未完工的上海店鋪開展「施工中」快閃書店活動,消費者需要提前線上預約購買10元門票或現場購買15元門票即可入店購書。
  • 鄉土鄉情狼魚條
    那是在南大港葦窪,有一隊唐家堡年輕女漁民在那裡開荒種地,恰好和我們管養場漁業隊駐地相鄰。那時生活都很艱苦,沒有蔬菜,沒有副食,主食也是粗糧(玉米面)。海堡漁人和我們不一樣的就是:她們有海鮮做「就吃的」。所謂「海鮮」,就是「狼魚條」。一攤一攤醬紫色、鹹腥、幹硬、細長、奇異的「特色食品」在駐地外晾曬,引人注目。女鄰居們還送給我們一些品嘗,那特殊的味道,至今未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