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首詩的作者是「十全老人」乾隆皇帝,詩名《詠雪》。乾隆皇帝喜歡下江南,往往以考察江南民間疾苦為名,實則是對秦淮美女情有獨鍾,所以「十全老人」之一就是「風流」,「第二全」就是寫詩!
乾隆酷愛吟詩作對,一生寫詩40000多首,作詩的數量可謂前無古人,至於詩的質量也是一等一的厲害,當時的文人都紛紛表示乾隆詩詞完全具備「雄渾、婉約、豪放」等全部特點!乾隆是九五之尊,他的臣子門必須說他寫的好,正如同宰相劉羅鍋下棋總是輸給乾隆是一個道理。
時過境遷,乾隆的餘威已經蕩然無存,沒有人在買他的帳,甚至易中天說乾隆60多年來基本沒幹什麼事,是個王**。
對乾隆大帝不服的不只一個易中天,最近一個小女生打破了乾隆創造的記錄!這位小女生叫岑怡諾,其在幾年前的小學時代就日均作詩2000首!小小年紀就能吟詩作對,而且詩詞的出品量驚人,一天就做到了古代文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岑怡諾只需區區20天就能完成乾隆皇帝的4萬首詩。如此看來這位岑同學是標準的天才,不折不扣的神童!想必很多人好奇岑怡諾的詩詞究竟寫的如何讓,且來品讀一首:
居思安瘟疫襲襲民思憂,南山行行民泰然。居府安定心沉定,切莫遊蕩是非地。
岑怡諾這首詩押韻不夠好,看上去還挺對仗,但不是律詩的結構,更不是絕句!不用嚴格的來看這也算不上詩。
詩詞講究精煉同時又包含的內容豐富,多是由感而發,或是抒情或是詠志。岑怡諾很明顯是在拼湊句子,她並沒有什麼感觸,無非是把想說的話用所謂詩的形式呈現出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詩人只有情緒到了某種程度才能做出詩來,但一個人不可能每天會有這麼多的感觸,也就不可能作出這麼多像樣的詩來。
岑怡諾的年齡小,但這不是理由,可以對比一下少年駱賓王的這首《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時年駱賓王七歲作《詠鵝》,詩中把鵝的特點都包含在內,詩的風格自然、不做作。反觀岑怡諾的那首詩,在讀的過程當中感覺很不流暢,用詞過於誇張,本來可以用大白話表達出來,為何非要用這麼生硬的詩句呢?
不過岑怡諾有寫詩的愛好還是難得可貴的,但這需要老師的指導栽培,更需要她父母正確的引導,這樣她以後也許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