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 2020-01-13 09:52:38
植髮技術從1997年進入中國,隨後很多小型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電商渠道植髮消費群體年齡分布中,90後佔比57.4%,80後佔比29.1%,70後佔7.1%。今年剛步入30歲的90後已成為消費主力。
數據還顯示,近4年來,中國植髮行業市場規模增長迅猛,從2016年的57億元,到2019年底的163億元,增長186%,預計到2020年底,將突破200億元。
如同整容速成班一樣,「三天植髮速成班」屢見報端,也給整個植髮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寸土寸金的國貿CBD,新生植髮在北京新開的最大的門店就坐落在此。距離不遠的三裡屯SOHO則盤踞著另一巨頭雍禾植髮。
新生植髮研究院鄭宏嘉院長對本報記者表示,如今脫髮正在成為一種「國民病」,有數據顯示,20年間,中國中青年男性脫髮率暴增10倍,中國脫髮人群已超2.5億。「新生集團擁有自主研發的TDDP毛髮養護體系技術、智慧3D植髮技術、NoCut不剃髮植髮技術、OS夢享團隊定製、還有國內首次引進的ARTAS機器人植髮技術等。」鄭宏嘉如此表示。
在注重療效的植髮行業,這樣的「炫技」對於企業而言很有必要。
當前,國內植髮渠道主要有雍禾植髮、大麥、新生為代表的全國連鎖機構;以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為代表的公立醫院植髮科;以伊美爾、美萊等為代表的醫療美容民營醫院植髮科等。
雍禾植髮在與中信產業基金達成戰略合作後,版圖開始向全產業鏈鋪開。其創始人張玉曾表示,不排除切入頭皮養護市場,打開「養發+護髮+植髮」的全產業鏈市場。
大麥牽手紅杉資本,將目光投向海外,大麥創始人李興東表示,他希望資本只是參股而非絕對控股,因為資本和醫生有天然的「隔閡」,需要看到植髮行業的醫療本質和發展瓶頸。融資完成後,大麥計劃未來三年在海外開20家微針植髮的醫療機構。
據悉,新生植髮也正在與資方接觸,希望依靠資本的力量完成在全國的快速布局。
為了快速擴張,會不會採用合作加盟的方式?
對此,新生集團聯合創始人張通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最困難的時期,我們都沒有這樣的想法,我們永遠只做直營,只有這樣,才能管控好價格和服務體系。」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植髮行業已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我們2019年完成的手術量在3萬多臺,據我所知,頭部企業的手術量加起來共計在10幾萬臺。」張通表示。並給記者透露了一個數據:「現在行業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綜合獲客成本平均在5000元/人,前幾年的獲客渠道主要還是搜尋引擎,可以帶來80%的客流量,如今營銷方式則更加碎片化,比如有15%來自搜索、10%來自客轉客、還有5%來自電梯廣告等。」
「從客戶的角度出發,最關注的主要是安全和效果。」張通表示,「因此在選擇植髮機構時,需要注意該植髮機構是否具備正規的醫療資質,是否有完整的手術保障和補救措施;植髮醫生是否技術嫻熟,並且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植髮是一項複雜且精細的美容外科手術,任何涉及此類的醫生都不能有類似『學習三天上崗手術』的可能。消費者要多了解其技術是否先進,多諮詢老客戶的消費體驗,觀察過往消費者的案例效果,再做出判斷。」記者 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