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了棉花糖!吃掉之前先洗白白……」
「艾瑪我糖呢?!」圖片來源 : Imgur
這個可憐的小朋友是浣熊(Procyon lotor),一種來自北美森林的雜食性動物,以喜歡清洗食物著稱(中文名中的「浣」字和學名中的「Lotor」都是洗的意思)。有時它們的潔癖甚至惠及食物以外,出現在視野之內的任何物體都有可能被它抓到水裡去搓一搓。
圖片來源: Imgur
為什麼浣熊這麼熱衷於洗東西?其實,它們不是真的在清洗,只是在做一種看起來很像清洗的動作。人們很久以前就注意到浣熊的這種萌屬性了,曾經有一種解釋是浣熊缺少唾液腺,所以把食物放進嘴裡之前先要用水溼潤一下。但這是一種錯誤的臆想,浣熊是有唾液腺的,而且在沒有水的情況下,也完全不介意把食物放進嘴裡。今天的科學家告訴我們,「清洗食物」是浣熊用前爪了解食物的過程,水的存在幫助浣熊更好的摸出食物的外形和質地。
觸覺是浣熊最重要的感覺。就像我們用眼睛辨別物體的形狀和顏色,浣熊靠爪子「看到」食物。 浣熊的大腦皮層幾乎三分之二的面積都用來接收觸覺刺激。它們靈活的前爪分出五個指,指上裸露的皮膚遍布觸覺感受器,此外,指上還長著貓鬍子一樣的觸鬚作為輔助的感覺器官。浣熊前爪上的觸覺神經數量比大多數哺乳動物高出4到5倍,可以與人類和其他靈長目動物(浣熊是食肉目)媲美。
浣熊的前爪。圖片來源:Adelaide Tyrol
浣熊的英文名字「raccoon」源自北美土著語言,意思是「用手抓的動物」。圖片來源:見水印
水對前爪的觸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家曾對浣熊前爪皮膚上的觸覺神經纖維做過實驗,結果顯示,這些神經纖維在被水潤溼之後靈敏性會大大增加。另外,靈敏的前爪平時被一層角質層保護,水的潤溼能夠讓角質層軟化,進一步增加前爪的靈敏性。
這種特徵與浣熊的生活環境有關。在自然界中,離開水源幾百米就很難發現有浣熊生活了,它們的捕食活動多在水中進行。浣熊的食譜非常廣泛,被稱作是「世界上最雜食的動物」,魚類、兩棲類、各種小蟲子、野果或堅果,任何東西對浣熊來說都有可以吃的潛力,而作為夜行性動物的浣熊視力又很差,很顯然,它們需要一雙靈敏且靈活的「手」分辨什麼是真正的食物。
一次日常的摸魚可以只靠兩隻爪子完成,完全不妨礙觀察領導動態。圖片來源:fws.gov
生活在城市的浣熊可以在人類垃圾桶找到豐富的食物,不用像在森林中一樣捕食。但是這種「清洗」動作作為「固定行為模式」被保留下來:受到水的信號刺激,浣熊就自動發出伸出前爪尋找食物的動作。有觀察(MacClintock, 1981)顯示,當城市中的浣熊得到的是水生食物,更有可能做出「清洗」的動作。甚至在沒有食物存在的情況下,只要見到水,特別是流動的水,浣熊就會把爪子伸過去。
圖片來源:見水印
浣熊是種非常聰明的動物,開篇視頻中的浣熊經過幾次失敗就意識到棉花糖是不能放進水裡的。在北美人民的後院,浣熊更是開垃圾桶、開鎖、開冰箱、開瓶子無所不能。要是看到浣熊只能想到「蠢萌」兩個字,你需要再想一想。(編輯:Stella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