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深響,作者|張遙,編輯 | 依民
本文核心要點:
得益於中科院各研究所推出的系列扶持創業計劃,一批年輕的科研人員批量「下海」,從科學家轉變為企業家。諸多中科院孵化的創新企業背後,往往有」中科院系「老牌企業的支持,在產業領域複製了中科院「傳幫帶」的打法。在科研、產業和資本的三重共同因素作用下,中科系逐漸樹大根深。爭議聲中,AI晶片創業公司寒武紀向科創板發起了衝擊。
在寒武紀快速崛起的諸多因素中,名字中少被提及的「中科」二字是觀察這家AI獨角獸不可忽視的背後力量,擁有我國最高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的血統,寒武紀自誕生以來就獲得了來自中科院的科研與資本的鼎力支持。
事實上,在近年來的AI熱潮中,由中科院孕育而出的資本新星並不只寒武紀一家,在中國的AI以及更多科技領域,擁有強大科研實力的中科院是許多企業背後的力量。
今年年初,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投資興辦的瀋陽芯源微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創板首發上市。更為人熟知的一眾行業巨頭,如聯想、中科曙光、科大訊飛等也與中科院緊密相連。
在中國計算科學的創業版圖上,出身中科院的企業們形成了一條隱秘的譜系,從中孵化出的各個細分領域的獨角獸和行業龍頭,早已經編織成網。
科學家下海
在中國AI創業浪潮中,中科院究竟有多重要?
2019年初,全球創投研究機構CBInsights發布了一份含有32家全球AI獨角獸公司的名單,共有十家中國公司上榜,其中四家與中科院關係密切,分別是商湯科技、雲從科技、寒武紀以及雲知聲。
這四家公司不僅創始人都畢業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而且其中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目前兼任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雲從科技2015年孵化自中科院綠色重慶研究院,雲知聲的初創團隊主要是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博士,寒武紀則源自中科院計算所。
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陳雲霽
作為中科院的院屬機構,研究所掌握著各細分技術方向最前沿的科研實力,也成為最容易孵化和誕生相關創企的領地。在中科院100多個研究所中,近兩年熱門的AI項目孵化和投資,以自動化、計算和微電子研究所居多。
出身自自動化所的公司,除了有以「雲端芯」生態為切入口的雲知聲,還有多家公司,如:
專注步態識別的銀河水滴,其創始人黃永禎曾是自動化所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推出了國內首款商業化遠距離虹膜識別產品,由自動化所孵化的虹星科技;擁有生物特徵識別、智能視頻分析技術的中科唯實;由自動化所發起設立的中科虹霸;以及由自動化所與自動化所(洛陽) 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創新研究院共同孵化,專注於工業外觀檢測的中科慧遠。自動化之所以能孵化這麼多公司,與其在理念和制度層面提供的支持息息相關。
2016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為提高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的質量和效率,自動化所出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關於技術團隊離崗創業的暫行意見》(以下簡稱《暫行意見》),實施新型股權激勵。
《暫行意見》規定:對於依靠科研團隊自身力量自主培育的技術成果孵化企業的,自動化所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的85%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團隊和創業核心團隊;三年內,離崗創業人員可隨時根據創業情況選擇回所工作,工資補發,創業的資金相當於做了相應金額的項目,可評職稱;為離崗創業人員單獨設立正高級專業技術崗位,單獨評聘。
通過這種方式,自動化所倡導和推進技術團隊以離崗創業方式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暫行意見》出臺後一年內,自動化所批覆同意離崗創業實施方案11項,中科智加三位團隊成員,為《暫行意見》下發後第一批離崗創業人員。創立於2016年6月的銀河水滴也受惠於此,為《暫行意見》出臺之後第二家註冊公司。
銀河水滴創始人黃永禎
計算所是另一支強勁力量。
除了老牌巨頭聯想、曙光、龍芯、中科天璣和晶上,專注AI晶片的寒武紀、主攻計算機視覺的中科視拓以及中科睿芯等新興公司,也來自計算所。與自動化所一樣,計算所同樣出臺了相應措施促進科研轉產。
2017年5月10日,計算所I-Tech創新創業學院成立,所長孫凝暉在成立儀式上表示,創新創業學院就是要幫助科研人員完成創業的角色轉變。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聯想集團副總裁宋春雨等九位投資人、企業家和學者成為第一批導師,中科視拓創始人山世光、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等12位計算所創業人員,成為第一批學生。
周逵在創新創業學院的成立儀式上
另外,從中科院聲學所走出的專攻AI語音的聲智科技,以及從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走出專攻智能穿戴的藍色傳感等,也都是中科院龐大科研力量在近年創業熱潮中開枝散葉的成果。
正是得益於中科院各研究所推出的系列扶持創業計劃,一批年輕的科研人員批量「下海」,從傳統的科研軌道中走出,來到了產業研發的賽道,從科學家轉變為企業家。
這些從中科院各研究所及中科大走出來的年輕人,在轉化中科院科研成果的同時,也勾勒出了中國AI創業版圖中的重要一塊。
樹茂根深的中科系
中科院的科研轉產歷程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
1983年5月,「中國科學院開發部北京市海澱區新技術聯合開發中心」在中關村地區成立,這個名字特別長的公司,名稱縮寫是「科海中心」,作為轉化科研成果和技術服務推廣的機構,成為中關村早期「四大公司「兩通兩海」之一,科海的創立成為了中科院科技體制改革的開端。
「中心」和「公司」稱呼的差別,意味著機關體制和市場化運營之間的差別。
一年後的1984年,四十歲的柳傳志和十名中科院計算所研究人員,帶著中科院投資的20萬元人民幣在北京一處租來的傳達室中創辦了」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這是聯想的前身。
在此後的多年發展中,中科院的社會化改革不斷推進,近年來的節奏尤為緊密。
制度方面,中科院不斷推動股權社會化,對於投資企業的持股比例從「50%以下」降到了「35%以下」,釋放了更大的激勵和資本運作空間。
資本層面,2015年,中科院設立創新孵化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國科創新),通過「基地+基金」雙輪驅動模式促成成果轉化;2017年,中科院創投註冊成立;2019年初,中科院再備案一家股權類私募中科院資本。
面對中科院強大的科研實力,一些嗅覺敏銳的知名投資機構選擇與之進行深度綁定。
自動化所在2016年出臺《暫行意見》後,除與外部資本合作成立首期3.5億元規模的中科智能人工智慧創投基金外,還與高瓴資本聯手設立「人工智慧產業基金」,首期募集資金規模為10億元,面向所內外投資人工智慧領域研發和應用的早期和成長期項目和企業。
長期發展中,一批由中科院孵化的公司已經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如老牌AI企業科大訊飛,以及中科信息、機器人、中科曙光、福晶科技、奧普光電、中科三環、東方中科、中科信息等,均為「中科院概念股」。
截至目前,中科院直接投資上市企業接近30家,並有多個創新企業正在準備上市。在新三板,中科儀、科諾偉業等中科院下屬公司也已先後掛牌。
這些已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在產業領域複製了中科院「傳幫帶」的打法,諸多中科院孵化的創新企業背後,往往有」中科院系「老牌企業的支持。
例如,寒武紀的參股企業中出現了眾多中科院背景的投資方,包括中科院創投、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國科投資、聯想創投、中科圖靈、科大訊飛等。2018年寒武紀發布雲端AI晶片時,中科系企業聯想、曙光和科大訊飛共同站臺,同時發布了基於寒武紀晶片的應用產品——對於一家創業公司而言,這無疑是非常強大的資源扶持。
追根溯源,中科院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AI創業浪潮中的重要力量,與其在科研層面的積累密不可分。
截至目前,中科院旗下擁有12所分院;114家研究所;還有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院屬、共建高校;包括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類共68所創新研究機構;9所境外研究機構;以及多個所級分支機構和支撐部門。
《Nature》發布的自然指數年度榜單,是衡量一家機構已發表高質量科研論文的數量,在其自然科學論文總產出中所佔比例的榜單,根據2019年數據,中科院連續第7年位列該排行榜全球第一。
在細分的AI賽道,統計顯示,75家AI領域的非大學科研機構中,中科院下屬科研院所為38家。在我國AI領域專利數TOP 10非大學科研機構榜單中,中科院下屬研究機構霸榜,共計產生15457項AI技術專利。
根據自動化所梳理,除了步態識別所在的生物特徵識別領域,其旗下還有智能語音處理、智能視頻處理、分子影像、康復機器人、工業視覺檢測等50餘項可產業化成果。
黃永禎曾在多個採訪中提到,「銀河水滴的步態識別技術是中科院自動化所四代研究人員克服了無數困難、二十年磨一劍的結果。」
科研成果的積累離不開科研人員之間的傳承。
例如曾開發了國產曙光並行機「用戶開發環境」商用軟體,並採用中國自主設計的「龍芯3B」八核處理器,成功研製出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KD-90」的並行算法、高性能計算專家陳國良院士,其培養出的學生中,就有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
陳國良院士
而支撐虹霸、銀河水滴等公司生物特徵識別底層技術研發的,是自動化所著名計算機視覺專家譚鐵牛院士。
譚鐵牛
在科研、政策和資本的三重共同因素作用下,中科系產業逐漸樹大根深。
如今,中科系故事的書寫者由聯想變成了寒武紀、雲知聲、銀河水滴等新一代創企,但故事主角始終未變,他們就是那些在技術浪潮前選擇下海的中科院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