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中99%的血栓形成都是毫無徵兆的,誰也不知道何時就會爆發。
而且血栓的形成並沒有特殊性,在人體的每個年齡段,都有可能形成,但大多數人是在50歲之後才逐漸爆發。
血栓形成之後,在堵塞程度低於70%的時候,就會影響到人體的血液循環,此時血液「勉強」能通過,但當堵塞程度超出70%時,身體就會出現一些比較明顯的「異常」。
所以,我們平時應加強健康意識,提高警惕,重視血管問題。
50歲後,進入腦梗高發期,若2處「變硬」,或是腦梗正在「突進」
①舌頭髮硬
舌頭由無數個肌肉組織組成,主要負責人體的語言表述和味覺感官,其受大腦中樞神經控制。
正常情況下,舌頭是靈活、柔軟的,可當腦部血管內存在大量血栓、或有輕度腦梗時,可能中樞神經就會因供血不足而出現對舌頭控制能力不足的情況,從而造成舌頭僵硬的現象。
若近期出現舌頭髮硬,勸你儘早就醫檢查,及時做好防範。
②脖頸僵硬
頸動脈是負責腦部供血的主要動脈,也是距離腦部最近的血管,因此,頸部的異常也能反映出腦部血管的健康狀況。
若近期出現頸部僵硬,轉頭困難,並伴有後腦勺麻木的情況,或許是因頸動脈出現堵塞,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的。
據臨床調查,多數的腦梗人群在病發前都出現過類似情況,而引發腦梗的重要因素,就是血栓過多或血栓脫落堵塞了血管。
因此,年過半百之後,若經常出現以上2種症狀,就要引起重視了,別不當回事。
吃飯1個習慣,或會加速「血栓」形成,勸你早改正
這個加速血栓形成的壞習慣就是吃飯「吃的太快」。
許多人忙於工作,吃飯時就會狼吞虎咽,大口往嘴裡塞,而這樣的飲食習慣,是極其不健康的。
據科學研究表明,在人體進食的情況下,腦部的神經迴路會處於興奮狀態,當人體攝入足夠的食物後,體內的星型膠質細胞就會改變結構,達到給人體反饋「飽腹感」的作用,讓人體停止進食。
若吃得太快,「飽腹感」還沒來得及反饋,又攝入了大量的食物,就會造成食物攝入過量,多餘的食物會轉化成脂肪,在體內存儲。
這樣不僅會使血脂含量升高,也會加速血栓的形成,為血管健康埋下了隱患,因此,平時建議要細嚼慢咽,不可暴飲暴食,吃到八分飽為佳。
血栓「增多」,或與以下習慣有直接關係
◆ 晨起抽菸、飯後抽菸;
◆ 長期熬夜(晚上十點半之後未進入睡眠);
◆ 愛吃甜食、油膩食物;
◆ 飲食口味重,喜歡吃過鹹食物;
◆ 脾氣暴躁、焦慮,常常生悶氣;
以上5種常見的生活習慣,都會加劇血栓的形成,不妨自測一下,若有,勸你儘早改正。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益於血管健康
1、常喝茶
我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每天每人的飲水量應不少於1500ml。
雲臺冰菊內部含有極為豐富的類黃酮、水蘇鹼、胺基酸等營養物質。
胺基酸可以輔助受損血管加快自愈,激活血管細胞活性,保障血管內壁平滑,以防血栓和斑塊的形成;
類黃酮可以促進血液中雜質、毒素、脂質的代謝,避免血管受損;
水蘇鹼若能得到及時補充,可使血管的彈性和韌性得到恢復,抗擊血管細胞氧化,避免血管過度硬化。
雲臺冰菊加熱水悶泡,更易於以上元素吸收,適合經常飲用。
2、適量運動
現在國民亞健康狀態嚴重,這與長期久坐有著直接關係。
因此,平時多參與體育鍛鍊,進行適量的運動,可很好地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加速血液循環,同時,還能使體內多餘脂肪快速消耗,達到降低血脂等功效,可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
對於50歲之後的人,可以常做一些低強度的運動,例如:騎單車、慢跑、太極拳、廣場舞、踢毽子等。
提醒:在運動之前,還是要進行熱身運動,以免造成關節損傷。
小知識:酒精也會對血管造成損傷
很多人只知道喝酒傷肝嗎,卻不知道還會對血管造成損傷。
在人體飲酒後,酒精攝入體內,溶於血液中,之後經由肝臟代謝。
但含有酒精的血液在流動過程中,就會對血管內壁造成「腐蝕」,使血管內壁出現坑窪現象,這會給血液中的雜質和脂質供給「落腳點」,提高了血栓的形成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