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一個存在影響用戶,並且有條件解決的問題,產品經理就一定需要對此進行功能迭代嗎?這或許是許多產品一直以來的想法,但你可能忽略了背後的平均成本,本文作者對此展開詳細說明,與大家分享。
如果功能所解決的問題,不存在被影響的用戶,那麼這個問題就不需要解決,功能也就不應該做。
如果問題存在被影響的用戶,但是功能不具備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條件,那麼,這是一個產品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功能也就不應該做。
問題分析與條件分析可以過濾掉大部分不應該做的功能,但對於產品從業者而言,這樣還不夠。
在剩下的看似正確的功能當中,那些存在被影響用戶的,並且具備解決條件的功能當中,仍然存在一種影響很嚴重的錯誤功能。
已經有非常多的產品,尤其是創業階段的產品,因為這些錯誤功能,失去了寶貴的機會。
所以,作為產品行業的從業人員,我們還需要使用第三種功能分析法,將這類型錯誤的功能辨別出來,這樣可以有更高的功能正確率。
麥子生鮮是一款基於LBS的生鮮電商產品,平臺為用戶提供了50種生鮮商品,用戶可以通過麥子生鮮APP購買水果,蔬菜,肉類等滿足日常飲食需求的商品。
平臺為用戶提供了「兩小時速達」與「定時送」兩項特殊的服務,配送人員將會在用戶在下單後的兩小時內,將商品送到用戶的手裡,用戶也可以選擇一個指定的配送時間點,配送人員將會在指定時間點,送貨上門。
這兩項特殊的功能,準確命中了用戶的痛點,產品一上線,用戶數量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半年後,已經有100萬註冊用戶,日活用戶達到了10萬,其中有4萬用戶會產生下單行為。
為了更好地推動產品更新迭代,公司特別重視用戶的反饋,每個月都會組織用戶調研,詢問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這個舉動確實為產品團隊帶來了寶貴的真實使用者的建議,產品也在修復打磨中越來越受用戶喜愛,訂單量每個月都會有所突破。
在最近一次的調研中,有很多用戶共同提出了一個問題:希望產品能在搜索時,兼容錯別字。
在搜索某些商品時,常常會輸入一些錯別字,像菠菜(bocai)和博彩(bochai),杏子(xingzi)和信子(xinzi)。
用戶反饋,家裡的長輩本身文化程度較低,在下單時,輸入錯別字就會找不到商品,沒幾次就不想用了,還是老樣子上街買菜。
產品團隊通過數據分析的方式,對錯別字問題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觀察分析。
這一個月裡,一共有20萬用戶使用過產品,有5萬用戶產生了搜索行為,在用戶的搜索記錄當中,有2萬名用戶產生過錯別字搜索的行為,一共有4萬次錯別字搜索的記錄。
為了評估功能的開發成本,產品團隊也和研發團隊進行了可行性探討,確定「搜索兼容錯別字」是可以實現的,但需要10萬的研發成本(工時折算),此時,公司的現金流還剩100萬。
這是一個存在被影響用戶,並且有條件解決的問題。
如果解決了錯別字兼容問題,可以減少部分中老年用戶的流失,並且提升每天的訂單量。
新功能上線以後,每天的訂單量確實增加了,從40000筆,增加到41000筆。
後續迭代中,又做了幾個類似「搜索兼容錯別字」的功能,每天的訂單量越來越多了。
然而,當訂單量突破到每日5000單以後,麥子生鮮資金斷鏈了,一方面是融資不順利,一方面公司原有的100萬現金流,在功能迭代過程中耗盡了。
儘管擁有上百萬用戶,儘管日活用戶達到了20萬,儘管每天都有5000筆訂單,公司仍然走向了倒閉,團隊解散了,產品也停止了面向用戶的服務。
不存在影響用戶的問題,不需要解決,沒有條件解決的問題,解決不了,儘管這兩類問題會給產品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卻是很好判斷,也很好規避的問題。
另一種問題,隱藏在正確問題當中,既存在被影響的用戶,也具備解決問題的條件,就像是隱藏起來的使用慢性毒藥的殺手,不容易被發現,即使中毒了,也不會被察覺,等到毒性發作時,產品也就生死一線了。
這種隱藏起來的問題,才是產品經理所遭遇的高危險問題,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讓產品死亡,表面上來看,每一個功能都帶來了數據的增長,實際上,卻是在不斷地接近死亡。
並且,負責該產品的產品經理即使在產品死亡後,也不會察覺到自己犯下的錯誤。
這個問題就是使用了錯誤的刻度單位。
麥子生鮮也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刻度單位,走向了死亡。
假如有兩把尺子A和B,A的長度是100米,最小刻度是1米,B的長度是1米,最小刻度是1釐米。
我們將兩把尺子並排擺放,起始位置相同,並且在起始位置處,放上一隻蝸牛,就像下圖一樣。
當蝸牛發生位移時,以A尺子為參照的情況下,我們很難感知到蝸牛發生了位移,也無法判斷出蝸牛位移的距離,當尺子的刻度單位繼續增加時,這種感知將會接近於無。
刻度單位過大時,移動的物體會呈現出相對靜止的狀態。
而B尺子,刻度單位較小,能夠清晰感知到蝸牛的位移,以及蝸牛位移的距離,當尺子的刻度單位繼續縮小時,這種感知將會極為明顯。
刻度單位極小時,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會如同行駛中的列車一樣明顯。
尺子,就是我們用來衡量功能成本的工具,刻度單位較大時,就無法對功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有太多信息,相對大刻度而言呈現出靜止,無法被感知的狀態。
一些很嚴重的問題,隱藏在大刻度背後,難以被察覺。
麥子生鮮用來評估「搜索兼容錯別字」功能時,所使用的10萬開發成本,就是大刻度單位,適合用來與現金存量進行對比,但作為功能分析而言,就不太適用了。
從業人員需要換一種衡量功能成本的刻度單位。
一種更小,更精細的刻度單位:平均成本。
我們嘗試換一把「尺子」,用一把刻度單位極小的尺子,不去衡量開發成本,而是衡量功能的平均使用成本。
這需要增加一個輔助條件,我們假設有效計算周期為功能上線後的一個月使用時間。
在上線該功能之前,麥子生鮮的產品團隊對用戶一個月內的使用行為進行了觀察分析,得到了一些數據情報,計算平均成本時,需要使用到這些數據。
為了方便閱讀,將這些數據從案例中進行了提取:
「觀察的一個月時間裡,一共有20萬用戶使用過產品,有5萬用戶產生了搜索行為,在用戶的搜索記錄當中,有2萬名用戶產生過錯別字搜索的行為,一共有4萬次錯別字搜索的記錄。」
現在,以一個月為計算周期,嘗試計算一下,「搜索兼容錯別字」功能的平均成本。
以用戶為計算單位,計算每位用戶的平均成本,10萬的研發費用,為2萬名產生錯別字搜索行為的用戶提供服務,為4萬次錯別字搜索行為提供服務,似乎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成本。
但,當我們嘗試計算功能的平均成本時,隱藏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10萬的費用,為2萬名用戶提供服務,人均成本5元;相當於每一位產生錯別字搜索行為的用戶,公司都需要為其支付5元成本;
10萬的費用,為4萬次行為提供服務,次均成本2.5元,相當於每次用戶產生錯別字搜索行為,公司都需要為此支付2.5元成本。
這樣的平均成本,就難以接受了。
網際網路產品通常為大規模的用戶提供服務,因此,功能的人均成本,以及基於使用次數的次均成本都是一個極低的值。
2020年,騰訊雲提供的雲簡訊10萬條套餐包售價是3400元,平均0.034元/條。
同年,擁有4億日活用戶的抖音,公開的廣告收費標準,CPC的計費標準是0.2元一次,CPM的計費標準是4元千次,相當於0.004元一次。
術語註解:
CPC:廣告的計費方式之一,按照用戶的點擊行為計費,用戶每點擊一次廣告,廣告主需要向平臺支付廣告費用,若是用戶沒有點擊,則無需支付費用。
CPM:廣告的計費方式之一,按照曝光數計費,通常以千次曝光進行計費,不考慮用戶是否點擊,只要廣告被呈現出來,廣告主就需要向平臺支付廣告費用。
我們在衡量功能的平均成本時,會以一個極低的值做為標準進行判斷,且用戶規模越大,標準值越低,計算周期越長,標準值越低。
通常情況,按用戶人數計算,人均成本極少超過1元每人,按照使用次數計算,次均成本極少超過0.01元。
當我們嘗試用平均成本的方式對功能進行分析時,原本能夠接受的成本,也變得難以接受。
現在,如果你是麥子生鮮的產品經理,面對人均成本5元,次均成本2.5元的「搜索兼容錯別字」功能。
你認為,應該做嗎?
功能的平均使用成品疊加起來就是產品的平均使用成本,一些產品在上線初期堆砌了許多功能,但用戶規模,使用規模都不足,導致這些功能都平均使用成本極高,缺少注資的情況下,產品死亡率就極高。
那些什麼都做,什麼都是核心的產品,已經被時間淘汰掉了,並且留下了一個名詞:大而全。
相對應的,活下來的,成功的產品,現在依然存續,也留下了另一個名詞:小而精。
所以,草根創業產品初期只做兩件事,其一是為大面積用戶提供的核心功能,如同微信的通訊,淘寶的購物,其二則是吸引新用戶的功能,能夠拉新的功能。
新用戶的加入,可以降低產品被使用的平均成本,功能的增加則會增加產品被使用的平均成本,兩者構成了一個奇妙的關係,用降低的平均成本減去增加的平均成本可以得到一個淨值。
淨值為正,表示降低的值減去增加的值若是大於0,意味著產品的平均使用成本在降低,產品就進入到一個良好的發展軌跡,兩者的差值,可以將產品的平均使用成本向0推進,淨值越大,產品的發展速度越快。
淨值為負,表示降低的值減去增加的值若是小於0,意味著產品的平均使用成本在增加,產品就進入到一個負重成長的發展軌跡,兩者的差值,會持續將產品的平均使用成本推高,淨值越低,產品的負重越大,越快耗盡公司所持有的可使用資金。
淨值可以有效評估產品迭代過程中的健康度變化,對於產品的發展方向也能起到極好的支撐作用,是一種很有效的,也是產品經理所能掌握的產品評估方法。
但這是一個比較後期的產品評估分析方法,未來有機會,再為大家展開講述,現在,我們還是回到功能的平均成本當中。
評估功能的平均使用成本包含了六個步驟:
成本刻度就是指平均成本的單位,可以是每人,可以是每百人,也可以是每千人,每萬人。產品規模不同,適合使用的成本刻度也需要進行調整。
刻度過小時,得到的數值會過小,且無限接近於0,不容易觀察和分析。
刻度過大時,得到的數值會過大,影響評估的精細度,不容易發現問題。
標準值是一個我們所期望的值,反映出了我們希望為用戶的某個行為支付多少成本,這是一個很少會思考的問題,但卻是一個有效的問題。
標準值是動態調整的,當我們發現功能的測算成本始終低於標準值或者始終高於標準值,並且偏差幅度較大時,就意味著標準值的設置可能是錯誤的,需要進行調整。
理論情況下,功能被實現以後,可以永久性為用戶提供服務,但實際情況卻存在許多變動,像是產品停止運營,功能變動,乃至一些外部因素都會影響功能的服務周期。
因此,我們希望在一個可控的時間段內對功能進行評估,這樣的評估才是有效,且有用的。
計算周期需要根據功能的特性定製設計,一些功能見效較快,覆蓋的用戶群體較為集中,就會設計一個比較短的計算周期,一些功能見效慢,是長期投入,需要培養用戶習慣,就會設計一個比較長的計算周期。
通常情況,短的計算周期會被設計為1個月,或者2個月,長的計算周期則是6個月,或者12個月,極少有超過12個月的計算周期。
平均成本是一種評估方法,使用到的數據也是以推測數據為主,在評估人均使用成本時,就需要從業者推測出會使用該項功能的用戶數量。
推測方法有兩種:存量推測與增量推測
存量推測是基於現有用戶進行推測,在現有用戶當中,有多少用戶存在該功能的使用傾向,被功能所對應的問題困擾,並以此為基礎增加一個浮動範圍。
增量推測是以一個月為單位,觀察過去多個月的用戶新增趨勢以及新增規模,推測功能上線後的一個月或者多個月裡,每個月會有少用戶新增,並以此為基礎增加浮動範圍。
在選擇推測方法時,主要是判斷功能所面向的對象,判斷該功能是為老用戶服務,又或者是為新用戶服務。
在評估功能的次均使用成本時,需要推測用戶對功能的使用頻率。
功能是問題的解決方案,問題的出現次數就等同於功能的潛在使用次數,所以,常常用替代的方式,將對功能的測算轉變為對問題的測算。
需要以月或者周為單位,分析某些相關問題出現的次數,並且觀察問題擴散的速度以及擴散的趨勢。
問題的次數,對應的就是功能的潛在使用次數,問題擴散的速度及趨勢對應的就是功能潛在使用次數的增長趨勢。
最後一步,就是將推測出的平均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對比了,低於標準成本,功能的正確性會更高,且,差值越大,正確性越高,極有可能是一個很出色的功能。
如果推測平均成本高於標準成本,功能的錯誤性就越大,且,差值越大,錯誤性越大,極有可能會成為產品的一個負擔,耗損公司的現金,需要我們慎重對待。
在實際工作中,標準值有可能是一個錯誤的值,需要我們在數次迭代驗證的過程中,對標準值進行調整。
當然,比對結果,以及完整的測算過程,均是功能分析的過程,所使用到的,以及所得到的,均是分析材料,並不能直接等同於決策。
對功能的分析,是為了讓從業者更好的做決策,而不是替代決策。
一些平均成本極高的功能,在其他條件的支撐下,也可能是必須要做的功能,而一些平均成本極低的功能,在其他條件的支撐下,也可能表示一定不能做的功能。
嘗試將本節講述的方法,運用在實際的產品當中吧。
這是一款創業階段的電商產品,為喜歡戶外旅遊的用戶提供專業的戶外商品,包括帳篷,登山杖,登山鞋等。
已知該團隊可使用的資金還剩100萬,且產品早期實現了多元化的優惠券功能,可以向用戶發放單品優惠券,滿減券,無門檻優惠券等多種形式的優惠券。
目前,產品的部分數據如下:
累計用戶10萬,日活1萬,月活躍用戶4萬人,其中包含每天新增加的用戶100人,每月新增加的用戶累計3000人。
創始人有兩個基於優惠券的想法,準備從中選擇一個,投入開發資源將其實現出來,為此,向你提出了諮詢,希望你能給到一個合理的建議,而你是這款產品的負責人。
這是一款創業階段的產品,且用戶規模較小, 我們可以為每一位用戶支付更多的成本,也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你掌握這種分析方法,所以,我們補充一些假設信息:
成本刻度設置為每人,標準成本設置為2元,有效計算周期設置為一個月。
現在,嘗試用平均成本的分析方法,對兩個功能進行分析,並給出你的分析意見,你認為,哪個功能應該做,哪個功能不應該做。
想法A:新人優惠券
為產品的新用戶提供新人優惠券,這樣可以促進新用戶的首次下單行為,也能帶動訂單的增長,但客單價較低,且老用戶無法參與。
該功能的開發成本需要投入20000研發經費,並且會一直持續下去。
想法B:滿減券
設計一場基於滿減券的活動,向所有用戶派發滿減券,活動有效期內,滿減券都可以使用,這樣可以促進用戶下單,並且提升客單價。
該功能開發成本需要投入40000研發經費,活動持續時間為一個月。
結合這款產品的基礎信息以及補充的假設信息,用平均成本的分析方法,對這兩個功能進行分析吧。
做產品與做「好」產品
隱藏任務:預判功能的正確性
功能所解決的問題,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我們的功能,一定能解決問題嗎?
枯葉,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9年經驗產品經理,3年產品總監經驗。擅長數據增長,商業模式。曾孵化過千萬級用戶規模的創業產品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O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