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班級自留地裡的草莓苗已陸續開出了一些小花,只要天氣晴好,孩子們都會到菜地裡轉轉,數數今天開出了幾朵,有沒有結出果實。他們密切關注著草莓地的細微變化,期待能快快吃到又大又甜的草莓。
幼兒園曾經有過飼養蚯蚓的環保行動,幫助草莓長大又成了新的飼養蚯蚓的契機。
孩子們都知道蚯蚓生活在泥土裡,因此飼養蚯蚓首先要給它們準備一個舒服的「家」——合適的泥土。
通過網絡資料查找,我們了解到,適合蚯蚓生存的土壤環境溼度在60-70%左右。
在對合適泥土的討論中,孩子們能秉持尊重生命的態度,基於對蚯蚓特徵的原有認知,並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作出初步的謹慎判斷。但對於資料中提出的60-70%的溼度概念太過於抽象,已然超出孩子們的理解能力。此時教師需要為孩子們的學習提供一種具體、可感知的支架,來幫助他們對該概念的理解。
孩子們只需要分辨指針所在的區域即可判斷土壤的溼度是否適宜。紅色區域過幹,藍色區域過溼,綠色區域則是適宜的溼度。
發現一:往蚯蚓箱裡加一杯水土壤溼度變化不大,加兩杯水才可以改變土壤溼度。
發現二:兩到三天蚯蚓箱的泥土溼度變化不大,一星期之後才需要加一點點水。
有了這個神奇的土壤檢測儀,保持泥土「不幹不溼」的任務就變得簡單多啦!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孩子們細心地觀察著土壤的溼度變化,只要指針一偏離綠色指向紅色,馬上進行加水調節溼度。生怕小蚯蚓在這個新家住著不舒服。
「土壤檢測儀」這一工具的介入不僅讓孩子們對溼度的理解變得可視、可操作,而且讓他們體驗到工具在解決生活問題中的重要意義。在利用工具照顧小蚯蚓泥土溼度的過程中,孩子們能從容應對但卻一絲不苟。
在為蚯蚓準備好「溫馨小屋」後,孩子們又有了新問題:小蚯蚓喜歡吃什麼呢?在這兩本繪本中我們找到了答案:紙和廚餘垃圾是小蚯蚓的最愛。
小蚯蚓,我們為你準備的報紙美食,你們喜歡嗎?一定要大口大口地吃喲!看,放了報紙和果子的地方,真的吸引了很多小蚯蚓呀!孩子們開心極了,拍著手說,太好了!太好了!它們在吃大餐了!
要不我們先觀察記錄下來,看看這些小蟲子會不會長得跟它的媽媽一樣吧!
11月25日觀察記錄
一周後觀察記錄
兩周後觀察記錄
原來這些真是蚯蚓寶寶啊!
真是太棒了!
我們一起查查資料吧!
原來小蚯蚓像雞寶寶一樣,是從卵裡孵出來的
蚯蚓寶寶的出現帶給孩子們新的「興奮點」,他們在觀察記錄過程中自然地捕捉到蚯蚓的變化,感受著生命成長的神奇。同時對蚯蚓是如何出生的充滿好奇,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多樣性和多元性。
一天早上,生活老師告訴我們:一條蚯蚓從蚯蚓箱爬了出來,已經奄奄一息。這真是個讓人意外又難過的發現。隨著晨間來園的孩子們越來越多,圍觀的隊伍也越來越大。
老師:是呀,爬出來又爬不回去的小蚯蚓實在太危險了,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嗎?
可能蚯蚓箱裡的蚯蚓太多太擠了,我們把蚯蚓送回到大自然吧!嗯……而且還可以幫助草莓地松鬆土。
在飼養的過程中,孩子們和蚯蚓之間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但出於對蚯蚓居住環境的考慮,亦或是孩子們對能夠早日吃上草莓的迫切期望,雖然有所不舍,但多數孩子還是同意了這個決定。
第二天,孩子們將蚯蚓移到了草莓地。沒幾分鐘,小蚯蚓便一扭一扭地鑽進了土裡,不見了蹤影。看來,蚯蚓還是喜歡大自然啊!
蚯蚓的出逃牽動著每一個孩子的心,當看到有蚯蚓生命有危險時,他們是擔憂的,努力想出辦法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在排除了食物、泥土的原因之餘,對同伴的方案也提出了不可操作的質疑意見。讓我們感到驚喜的是,孩子們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提出送歸自然的建議,有一定的移情能力。這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小生命滿滿的愛,更感嘆於他們對生命與自然的理解。
蚯蚓回到草莓地後,每當我們餐後散步路過時,就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看到孩子們這般想念,於是教師發起了一個話題:
想念蚯蚓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用一個瓶子兩頭剪空,插到泥土裡,再放進食物,蚯蚓鑽進來吃食物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它了。
做一個蚯蚓雕像陪伴它,蚯蚓以為是好朋友就會爬出來。
如此情真意切,老師怎能不動容?
來吧,孩子們,行動起來!
把塑料瓶兩頭剪空,再挖幾個小洞洞,塗上漂亮的顏色「蚯蚓投食器」就做好了。餵一些蚯蚓愛吃的食物,說不定某天就能看到它們了呢!想想都開心。
我們覺得蚯蚓雕像很像個「2」,所以給它取名叫「蚯蚓2號」,又覺得它很像個勾子,取了「蚯蚓勾子」,還取了「蚯蚓密碼」、「蚯蚓彩虹」、「蚯蚓七七」……很多很多名字。
你們覺得哪個名字好呢?
親愛的小蚯蚓,我給你準備了香蕉皮和報紙,喜歡嗎?好久沒見到你了,是不是又生了很多小寶寶呀?
小蚯蚓,我每天都在想你,還準備了很多報紙,你在地底下生活得開心嗎?
我好想你呀,小蚯蚓,真想見到你,你想我們嗎?我給你帶來了愛吃的食物,希望你快快長大。
蚯蚓寶寶,你有沒有長得跟媽媽一樣大呢?下雨天爬出來的話,千萬要記得再爬回去哦!
我想你住到地下後肯定很快樂,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唱自己喜歡唱的歌,和喜歡的蚯蚓夥伴說話、做遊戲……
在與蚯蚓相伴的日子裡,孩子們與蚯蚓的感情也日漸深厚。當蚯蚓回歸到大自然後,孩子們思念不已,將感情投射在蚯蚓雕像上。同時寫信囑咐蚯蚓到更深的泥土裡、想像它們在地下宮殿的生活不僅是孩子們前期飼養經驗的自然體現,更是孩子們內心最純淨也最溫柔的愛。雖然在寒冷的冬天不再碰面,但他們相信,它們一直在那裡,終究會再出現。
這個冬天,小朋友和蚯蚓之間發生了很多事情,我們都一一記錄了下來,變成一本屬於我們自己的《蚯蚓日記》。請一定要打開看一看哦!
蚯蚓很小,
小到我們有時忘了它的存在。
在飼養中,孩子們有機會
與那些小小的身體深入接觸。
在悉心的呵護,
驚奇的發現,
和那份留在心底的想念中,
透著生命的神奇與美好,
更透著孩子們心中暖暖的愛。
冬天很冷,
願每一個生命,
被全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