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成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從世界最長綠道到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園,雪山陽臺、綠道騎行、夜遊錦江……大手筆擘畫、前瞻性布局,其背後考驗的是長效運維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這本「綠色生態帳」如何算?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如何可持續?在5月27日成都市青龍湖畔舉行的「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推進綠道生態價值轉化」新聞發布會上,成都「曬帳本」、做解讀。
考量:生態價值的內涵是什麼?如何推動轉換?
建成各級綠道3689公裡,新增綠地面積3885萬平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39.9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5%……會上,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局長楊小廣亮出成都的「綠色家底」。
如何把資源變成資產?「推進生態價值轉化,需解決三個基本問題——生態產品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怎樣轉化、如何保障?」成都市發改委副巡視員祝小文闡釋,這分別涉及到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轉化路徑和政策創新。
摸清「家底」是基礎工作。成都已開展先期探索,聚焦川西林盤、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錦城公園等特色生態資源,開展生態價值核算轉化研究和試點項目。
以錦城公園為例,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對其生態價值開展評估研究。該所專家劉勤介紹,他們構建了錦城公園生態服務價值評估體系,具體包括氣候調節、固碳釋氧、土壤保持、水源涵養等18項生態服務價值指標。據初步估算,錦城公園建成運營後,每年生態服務價值量約為269億元,預計可產生40年以上的持續性效益,總價值達1萬億元以上。
「生態服務價值不等同於經濟價值,有的生態服務價值需轉化利用,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劉勤表示,目前,國內外生態價值轉化率平均不超過35%,錦城公園還需建立健全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持續探索創新。
「下一步,成都將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體制機制創新。」祝小文舉例,將加快完善生態價值核算評估應用機制,研究發布綠道綜合價值信息和生態健康指數;健全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探索用能權、碳排放權等與生態價值核算掛鈎,推動碳匯項目開發;創新綠色金融服務供給機制,推動生態資產證券化,探索設立「綠道銀行」「生態帳戶」。
探索:天府綠道成為「網紅景點」製造機
正加速成型的世界最長綠道體系——天府綠道,正成為成都最大的「網紅景點」製造機。
新都區沸騰小鎮,本是一塊不可利用的土地。當地創新「綠道+火鍋」模式,讓這裡從線上火到線下;青白江杏花村,曾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啟動後,這裡陸續引入房車度假露營地等項目,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一個個「網紅打卡點」的誕生,背後是成都以「綠道+」模式,推進天府綠道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的過程。
「天府綠道目前已建成3689公裡、完成投資341億元。如何建好、管好、用好天府綠道?」祝小文介紹,成都以「綠道+」串聯起「以道營城、以道興業、以道怡人」的生態價值轉化路徑。
「綠道+生態涵養」——保育生態資源「存量」,梳理1.15萬平方公裡生態基底,設置三級共73條生態廊道,實行重要生態綠隔區內用地減量政策;出臺公園城市建設條例、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緊貼城市人文特點和資源稟賦增綠築景,推動綠道串聯生態區55個、綠帶155個、公園139個等。
「綠道+場景營造」——讓綠道成為引領消費時尚、轉變發展方式的「產業道」「經濟道」。「綠道+夜市」,夜遊錦江項目接待遊客1.5萬人次;「綠道+美食」,沸騰小鎮年營業收入近1000萬元;打造天府綠道文旅IP,培育形成夜遊錦江、江家藝苑等綠道場景品牌68個等。
「綠道+公共服務」——統籌布局11類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加快構建15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提升綠道系統可達性,加快建設1000條「上班的路」「回家的路」;開展各類文體活動1000餘次,約1500萬人次參與。
「綠道+制度創新」——探索共建共享、協同高效的綠道建管體系。其中,建立「一體設計+整體運行」的運營管理機制、「邊建邊招」的資產出租新機制、「主體多元+市場主導」的投融資機制、「存量活化+彈性預留」的土地利用機制等。(記者 吳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