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曬帳本」——

2020-12-21 四川省人民政府

近年來,成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從世界最長綠道到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園,雪山陽臺、綠道騎行、夜遊錦江……大手筆擘畫、前瞻性布局,其背後考驗的是長效運維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這本「綠色生態帳」如何算?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如何可持續?在5月27日成都市青龍湖畔舉行的「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推進綠道生態價值轉化」新聞發布會上,成都「曬帳本」、做解讀。

考量:生態價值的內涵是什麼?如何推動轉換?

建成各級綠道3689公裡,新增綠地面積3885萬平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39.9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5%……會上,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局長楊小廣亮出成都的「綠色家底」。

如何把資源變成資產?「推進生態價值轉化,需解決三個基本問題——生態產品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怎樣轉化、如何保障?」成都市發改委副巡視員祝小文闡釋,這分別涉及到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轉化路徑和政策創新。

摸清「家底」是基礎工作。成都已開展先期探索,聚焦川西林盤、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錦城公園等特色生態資源,開展生態價值核算轉化研究和試點項目。

以錦城公園為例,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對其生態價值開展評估研究。該所專家劉勤介紹,他們構建了錦城公園生態服務價值評估體系,具體包括氣候調節、固碳釋氧、土壤保持、水源涵養等18項生態服務價值指標。據初步估算,錦城公園建成運營後,每年生態服務價值量約為269億元,預計可產生40年以上的持續性效益,總價值達1萬億元以上。

「生態服務價值不等同於經濟價值,有的生態服務價值需轉化利用,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劉勤表示,目前,國內外生態價值轉化率平均不超過35%,錦城公園還需建立健全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持續探索創新。

「下一步,成都將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體制機制創新。」祝小文舉例,將加快完善生態價值核算評估應用機制,研究發布綠道綜合價值信息和生態健康指數;健全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探索用能權、碳排放權等與生態價值核算掛鈎,推動碳匯項目開發;創新綠色金融服務供給機制,推動生態資產證券化,探索設立「綠道銀行」「生態帳戶」。

探索:天府綠道成為「網紅景點」製造機

正加速成型的世界最長綠道體系——天府綠道,正成為成都最大的「網紅景點」製造機。

新都區沸騰小鎮,本是一塊不可利用的土地。當地創新「綠道+火鍋」模式,讓這裡從線上火到線下;青白江杏花村,曾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啟動後,這裡陸續引入房車度假露營地等項目,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一個個「網紅打卡點」的誕生,背後是成都以「綠道+」模式,推進天府綠道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的過程。

「天府綠道目前已建成3689公裡、完成投資341億元。如何建好、管好、用好天府綠道?」祝小文介紹,成都以「綠道+」串聯起「以道營城、以道興業、以道怡人」的生態價值轉化路徑。

「綠道+生態涵養」——保育生態資源「存量」,梳理1.15萬平方公裡生態基底,設置三級共73條生態廊道,實行重要生態綠隔區內用地減量政策;出臺公園城市建設條例、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緊貼城市人文特點和資源稟賦增綠築景,推動綠道串聯生態區55個、綠帶155個、公園139個等。

「綠道+場景營造」——讓綠道成為引領消費時尚、轉變發展方式的「產業道」「經濟道」。「綠道+夜市」,夜遊錦江項目接待遊客1.5萬人次;「綠道+美食」,沸騰小鎮年營業收入近1000萬元;打造天府綠道文旅IP,培育形成夜遊錦江、江家藝苑等綠道場景品牌68個等。

「綠道+公共服務」——統籌布局11類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加快構建15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提升綠道系統可達性,加快建設1000條「上班的路」「回家的路」;開展各類文體活動1000餘次,約1500萬人次參與。

「綠道+制度創新」——探索共建共享、協同高效的綠道建管體系。其中,建立「一體設計+整體運行」的運營管理機制、「邊建邊招」的資產出租新機制、「主體多元+市場主導」的投融資機制、「存量活化+彈性預留」的土地利用機制等。(記者 吳亞飛)

相關焦點

  • 定義美好生活 紫光海闊助力成都建設「公園城市」
    中國消費者報訊(記者 孫蔚)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的內涵發生轉變,「公園城市」成為各地探索、追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理念的起源地,先行先試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天府新區,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與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 成都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這些都是公園城市建設為成都市民帶來的福祉。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區考察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強調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        兩年多來,成都圍繞服務「人」、建好「城」、美化「境」、拓展「業」,推動理念落地,加快建設美麗宜居之城,努力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發展動能。
  • 公園城市建設交出新答捲成都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中,成都立足呈現更多可閱讀可感知可參與的場景業態,營造多元化體驗生活場景和詩意棲居生態場景,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天府綠道體系、錦城公園、錦江公園、全域公園體系等重大生態項目建設,通過各級綠道串聯全市1100多個各種類型公園,「綠網千園」的生態格局對城市形態和市民生活方式都帶了巨大改變。
  • 從工業城市到公園城市 成都這個區域蝶變
    「與北上廣深截然不同的理想生活,成都有產業也有機會,有生活也有自由,有潮流也有包容,有個性與共性並存的城市空間,讓成都一直出圈,一直新銳下去。」多元化深入推進一流城市建設舊城換新顏,讓青白江城市能級快速躍升,而城市多元化配套的落定,讓青白江在建設國際化的路上更進一步。11月初,成都五環路工程建設啟動儀式在青白江區舉行,自此,成都的五環時代與青白江無縫對接!
  • 成都邛崍:奮力建設成都西部區域中心城市
    成都邛崍:奮力建設成都西部區域中心城市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1-20 22:32:16
  • 城市綠道 | 成都綠道:面向公園城市的綠道網絡體系(一)
    為總結城市綠道建設的成功經驗,持續推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建設,提升城市公共環境建設和治理水平,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安排,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啟動了綠道建設研究工作,依託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和相關省市風景園林主管部門,進行了優秀案例徵集,並針對長江沿線城市進行了重點調研。
  • 「空中花園」詮釋公園城市美學 新都超線公園首期將於成都大運會前...
    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狹長的空中綠廊從城中穿過,綠植環繞,綠蔭盎然,這不僅是單純意義上的城市公園和商業綜合體的組合,更是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示範樣板。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從生態到業態,成都的公園城市建設正在不斷刷新。
  • 第四屆義大利全球設計日活動來到成都,探討公園城市建設
    王晉朝 四川在線記者 王國平12月4日,「有意識的城市·2020第四屆義大利全球設計日(成都站)」活動在天府新區天府英才中心成功舉辦。活動由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和義大利駐重慶總領事館聯合主辦,吸引了中意雙方政府、企業、專家代表近150人參加現場活動,近萬人線上參加活動。
  • 成都城市建築立體綠化:公園城市的3D空間
    四川在線記者 雷倢8月11日,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主辦的「城市建築立體綠化」專項培訓活動舉行。成都市各區(市)縣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代表一同參觀了銀泰中心垂直綠化等項目並開展經驗交流。建築設計研究院辦公室垂直綠化項目:辦公室裡的「自然風光」踏入辦公樓的大門,一面綠色的植物牆,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兩旁的花蕾、綠葉,像是一個個畫框,領著人去閱讀牆內層次更豐富的景致……在成都建築設計研究院辦公室的每一層樓,都會有這樣一面綠色的「介紹牆」,在指明這層樓是哪個部門的同時
  • 新成都:文化公園將提檔升級 啟動青羊花肆建設
    品牌提升是一項長期綜合性的工作,我園結合以花為特色的公園定位,融合天府文化內涵及公園城市理念,制定了公園整體提檔升級規劃方案,積極推進品牌建設,使老公園散發新活力。成都文化公園位於成都市琴臺路,緊鄰青羊宮,於1951年在原二仙庵舊址上改建而成,是以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為主的綜合性公園。
  • 「人城產」融合 紫光海闊助力公園城市建設定義美好生活
    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的內涵發生轉變,公園城市成為各地探索、追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理念的起源地,先行先試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天府新區,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城市建設規劃要軟硬結合,公園...
    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從2018年初成都首提建設公園城市,到今年被賦予「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任務,近年來,公園城市探索有了哪些進展?在昨日(10月24日)成都舉辦的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業內專家均提及「融合」是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屬性。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所指出,過去城市圈層式發展傾向於形成一個「硬」的結構,需要公園對其加以「軟化」,將過去的工業區、居住區和綠色環境加以融合,實現城市與公園融為一體。但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實現融合?
  • 成都「城市之眼」開啟,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新年亮相
    劉育林 天府樓市2020年1月1日,有成都「城市之眼」之稱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景區核心區首次正式開啟亮相。
  • 萬科五龍山 助力成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
    從萬科巔峰產品系——TOP系落子成都消息發布,到6100畝五龍山公園揭開成都超大低密度高端住區——熊貓公園區序幕,從代言中國綠色建築至高標準的綠色三星建築授牌五龍山,再到九墅低調成交逾5億,在波瀾不驚的樓市,萬科五龍山儼然成為一種樓市「現象」。萬科五龍山為何成為業界「話題之王」?萬科五龍山為何引發高端客戶頻頻造訪?在成都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進程中,萬科五龍山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 愛成都、迎大運·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攝影展首次在四川省圖書館開展
    (西南商報記者 趙蝶)今天(7月25日),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主辦,成都植物園承辦的2020「愛成都、迎大運·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攝影展」首次在四川省圖書館正式開展。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副局長謝玉常、四川省圖書館黨委副書記劉紅、四川省藝術攝影協會副主席王琦出席觀展。
  • 成都:12個生態文旅項目 落戶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備受關注的「城市綠心」建設進展來了!據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介紹,今年以來,管委會會同相關區縣持續加大生態文旅項目招引促建力度,著力營造更加豐富多元的高品質消費體驗新場景,持續吸引廣大市民遊客「東進」,今年截至目前,共有12個重大生態文旅項目籤約落戶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協議總投資達468.1億元。
  • 濃縮的「公園城市」:成都5000畝綠境中的「生活樣板」
    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成都要構建綠道藍網、天清氣朗的城市新形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擦亮「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名片。
  • 《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報告(2019)》發布 著重體現公園城市建設新特點
    9月18日,記者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該《報告》已經成都市政府審定通過,展示了2019年成都綠色低碳發展的最新進展和成效,總結梳理了各級各部門、企事業單位推進公園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設的經驗做法和典型案例,對進一步凝聚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共識、堅定綠色低碳發展的信心具有重要意義。據了解,這是成都連續第三年發布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
  • 成都市新都區努力在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建設中走在前列
    據悉,泥巴沱森林公園內,營造了大量消費場景,激發公園自身「造血」功能,實現生態價值的轉化,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閒選擇。目前公園二期建設也已啟動,這張新都的城市新名片,會更加熠熠生輝。2020年,是極不平凡、值得銘記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經濟社會正常運轉按下了「暫停鍵」。
  • 成都首次發布公園城市指數體系我們在金融城活捉了這些指數級樣本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產全說,ID:dichanquanshuo】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在「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成都向世界展示了近3年來公園城市理念在城市各領域的理論實踐和建設成果。期間,由天府新區聯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編制的《公園城市指數(框架體系)》(以下簡稱指數框架體系)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