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入門指引
太極拳的習練,不可忽視預備式。《太極拳經》開篇第一句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之動靜,乃動中之靜,靜中之動。預備式,乃無極之靜,即陰陽未分前的極靜。無極一動,即分陰陽、動靜、虛實和開合。預備式,即氣功中的樁功。要求虛靈頂勁,舌舔上顎,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胯沉腰,意守丹田,守其九,餘一成,注雙足湧泉穴,入地三尺,做到神舒體靜。
一、起勢
起勢,不可簡單地臂動手提即盡,須以肩引肘,帶動手掌上提。雙臂一動,腰腿隨之皆動。身體似松非松,將展未展,有提升舒展之感,使全身關節和肌肉鬆開,真所謂「一動無有不動」。須知,拳是外形,練體要動,屬陽;功是內悟,修心要靜,屬陰。陰陽交融,動靜參半,身心兼修,日積月累,才能養蓄靈機,積聚內功。
從起勢開始,整個過程,將是招式的運行和招式間的變換,循環往復,直至收勢結束。除了要懂得上述關於松身的原理,習練中還須強調下述幾個問題:
(1)一動無有不動。一旦起勢,不可出現手動腳不動,身動腰不動的現象。要腰動、手動、腳動,眼神也要隨之而動,意念和四肢百骸,將一動無有不動,有一處不動就會散亂。若出現一處不動時,必於腰腿求之。
(2)上下相隨。上下相隨,即所謂的「外三合」。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所謂合者,就是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對應,動作協調。其中肩與胯合,還有正斜之分。左肩與左胯合,右肩與右胯合,稱為「四正勁」;左肩與右胯合,右肩與左胯合,稱為「四斜勁」或「四隅勁」。上下相隨,要求以腰為主要動力,形成根節(肩胯)催、梢節(手足)領、中節(肘膝)隨的運動法則,引導內勁出入有序,綿綿不斷。
(3)內外相合。內外相合,即所謂的「內三合」。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正如楊澄甫的《太極拳術十要》中所說:神為主帥,身為軀使。所謂開者,不但手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4)腰為一身之主宰。太極拳的習練,要特別注意腰的應用。整個身體,要以腰為軸,活如車輪。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切忌手腳亂舞,腰不動。所有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上下提落,運勁均須用腰發動,從而帶動肩肘手。腰如彈簧,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直至指梢,使上肢猶如軟鞭。腰與胯膝足的關係,亦然。
二、 太極拳起勢的練法
1.無極勢:(原地靜立)
拳架:面南,雙腳間距一腳之隔,身心虛靜,全身放鬆,頭頂正直上懸,舌砥上顎,下額微收,兩眼平遠視,涵胸拔背,兩臂下垂,雙掌心向內,指尖向下扎,意在兩掌指尖,順褲線向地下扎,松腰松胯,尾閭中正,精神內守,重心在兩腳中間。
意念:身上的氣裹襠而下,經兩腿內側,行到「內懷骨」,由內懷骨行到「湧泉穴」,由「湧泉穴」意念下行,地下紮根,(氣好像是向水裡投一塊石頭一樣起波紋,慢慢散開(擴大),象樹一樣向下紮根,形成根團),再慢慢聚回來,(縮成氣團)向上行到「湧泉穴」通過大腳指,二、三、四、小腳指,繞到「外懷骨」(雙腳外側)向上行雙側「環跳穴」再順環跳穴,穿向「丹田」穴,再裹襠而下,與大地相接,這個根越深,越粗越好,好像下半身和手臂都扎到地下似的穩重不晃,這就是自己踩在腳下的「氣場」;
丹田氣上行至「天突穴」貫入雙臂內側至雙掌指尖,再原路返回「丹田穴」,再順「丹田穴」經「會陰穴」裹襠而下,與腳下氣場相合形成一個更大的氣根,頭接天,腳連地,形成天地人「三才」即人天合一,循環無端。
勁別:上下氣接通後,再用「六合」向下松沉,膝與肘向下松,腳與手向下松;胯與肩向下松,松胯時,使雙胯向外撐脹,雙肩同樣向外撐脹,這時胯,肩有微妙感覺。
2.太極起勢:
接無極勢。左胯松力,重心逐漸移右胯,虛左腿,提左腳,這時右胯向外撐脹,整個重心通過右腿下扎,提頂,上半身不能往下縮,左腳提起後以孤形向左移半步,兩腳與肩等寬,
兩手鬆掌,兩小指外翻。(即拿住對方手腕)徐徐棚起(是棚勁),雙掌臂提高到15°時,合肩,含胸氣沉丹田,雙掌繼續上提與肩等高,成前平舉。
接著雙掌下採:(1)十指下採指不能彎(2)「勞動穴」下採(掌心採)(3)雙腕採(4)雙肘下採(這四個勁不斷相合力度逐漸加大)繼續全身放鬆,雙掌慢慢向雙胯擾按,雙掌到胯外側時,就象坐木椅一樣,全身氣向下松沉,雙腿屈蹲雙掌下按同時進行(就是一個整勁)。
注意:左腳向左橫移時下落,先大腳指、二、三、四、五依次落平(即把右移的重心再調整過來),目的是貼靠拿住對方左腳下踩,即用肩發對方;二目平遠視。
手掌:(1)先小指外翻頜領掌上浮,(2)約15°時大指領掌掌心逐漸成向下,合肩(肩內扣)涵胸,氣沉丹田,(3)15°以上再上浮,兩臂如水浮木棍,繼續上浮與肩等高。
勁別:(1)小指一外翻全身氣下沉,雙腳向下沉踩,出棚勁;(2)左腳左橫半步慢慢落平,是把右移重心調整過來,出擠勁和靠勁;(3)指採,「勞動穴」採、腕採。肘採,出按勁;(4)雙掌接近雙胯,如對方按我雙手,我氣向下松沉,即可把他棚出去;(5)如果雙掌已在胯處,對方抓住我手腕不放,我可沉肩,墜肘雙腕往後拉壓。雙腿向下沉踩,(坐木椅式)可把對方空過來。
三、收勢
收勢,又稱「合太極」,也是氣功中的樁功,不可忽視,不可拔腳即走。仍須認真進行三調,即調身、調心、調息。調身,即檢查和調整身上不舒服和不自然的地方;調心,即意靜神舒;調息,即平心靜氣,斂神內省,息息歸根,松靜自然,直至恢復習練前的狀態。收勢時,如果氣機盈盛,則可將雙手向前捧氣,翻掌下按,以意念引導氣機,隨掌心下行至丹田,此動作可重複幾次。
從起勢至收勢,是一個由無極而太極,再由太極復歸於無極的過程。練至收勢,有形歸於無跡,氣機亦須歸於無跡,歸於無極,方合太極之道、萬物生息之理,方合自然。
在習練中,要注意啟承轉合,發勢為啟,接勢為承,變化為轉,成勢為合。在懂得和做到松身的前提下,太極拳的習練,將不難做到綿綿不斷,招招貫穿,形如捕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整個過程,輕靈柔活,如行雲流水;剛柔相濟,似棉裡鐵。
練太極拳要求精神集中還要放鬆,動作要嚴緊 先說胳膊,當你胳膊做動作時時,肩是否放鬆,肘是否下墜,只要一動就要進行檢查。整個手臂還要有向外的撐勁,練到一定程度,就會與脊椎渾然一體,肩肘的運動就要交給脊椎,由脊椎控制。時間長了,就能練出手臂的松沉勁。
次說腰跨,一動就要檢查是否放鬆,注意要與肩,肘,手,協調一致。練到一定程度,脊椎的運動就要由腰跨控制。時間長了,就能夠練出腰襠勁。
再說膝腳,一動膝腳就要放鬆,還要控制肩肘,腰跨的運動幅度。時間長了,就能練出力發於跟。
比如,做前弓步的棚,邁出前腿後,肩是否是松出去的?肘是否是用墜意墜著出去的?腰跨是否往前松出去的?膝腳是否是慢慢的踏實,膝蓋是否到位,膝蓋到位是否控制住腰跨以上的部位停住。也就是,膝腳不動,其他地方絕對不準動一絲一毫。
與其他拳種不一樣,太極拳要求下面控制上面,這樣才能練出整勁,才能練成渾然一體。
力發於跟的目的就是,腳跟一有發力的蹬勁,身體其他部位必須同時跟上,這樣才能用上整體勁。比如搬地上的重物,如果光彎腰搬這個重物,腰使勁,手臂使勁很難搬起來,屬於身體局部用力。如果身體下蹲,手臂,腰跨,腿腳一起使勁往上搬,就容易得多,屬於整體用力。聯繫到太極拳,當練到能松到腳跟時,用的就是練出來的整勁。
總之,往前去,要往前松出去,往後去,往左,往右都一樣。
初練太極拳,一般是用手帶動身體,練到一定的程度,就要用身體帶動手臂。
至於氣感,是由於松的程度還不夠,無法使得血管得到充分的擴張,所以才沒有氣感。太極拳屬於放鬆中的運動,由於人們用力氣用習慣了,肌肉的緊繃擠壓肌肉中的血管等,使得血管無法橫向擴張,更無法打通毛細血管,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在做動作時,一要做到動作到位,再要做到一動無有不動外,還要再加重松的意念,可以說,松無止境,隨著練的程度的不同,要不斷的加重松的意念。
這樣練到一定程度,血管的擴張力大於肌肉的擠壓力,氣感就會出現,就能夠打通毛細血管,就能夠使得手掌通紅(手掌通紅也因人而異)。
四、 太極拳收勢的練法
1. 收勢的 「收」包含著兩層意思。其一是「收尾」、「收場」的意思,套路將要結束了,通過最後幾個動作,使人體由太極拳運動狀態轉為非運動的自然狀態;其二是收藏的意思,古人論拳曰:「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則收藏於密」。這是說,練功時「氣」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來,把它密藏在丹田。前輩們對練太極拳有攢功之說,他們認為每次練拳都有一定的收穫,要認真地把它積攢起來,日久天長,功夫慢慢地增長,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由量變到質變,而產生一個飛躍。這就如同在銀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月存一千,一年就—萬多元。打太極拳不注意「收式」,就象農民種田,只管耕種,而不精心收藏,即使莊稼長得再好,也只能落個豐產不豐收,而徒勞無益。有人練拳數年,甚至於數十年,功夫仍不見長進,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有一條可能就在於他忽視了「收藏」這個環節,盤架子沒有認真做好收式。
練太極拳應該特別重視收式,嚴格要求自己,不僅練習套路時注意收式,練習單式時,每一式也都要認真地做好收式。太極大師王培生先生講授吳式太極拳時說過,收式有「通三田,開三關」的獨特的功能。對於治病強身具有神奇的效果。吳式太極拳第八十三式是由第九個攔雀尾變單鞭而收式的,太極拳三十七式是由如封似閉變抱虎歸山十字手收式的。不論打哪個套路,還是練習單式,最後收式時都是身體半蹲,兩手胸前相接兩腳靠攏,而後兩掌下合,太極還原。本文以太極拳三十七式為例,把「收式」最後幾個動作分解說朋如下:
一、雙手相接巧收場。抱虎歸山一式兩足靠攏,兩臂於胸前交叉成斜十字之後,想兩肘同時鬆動,向左右平分,兩掌隨之漸分漸落,兩掌落到胸前時,依次中指相接,食指相接,大指相接,眼神從正前方收回落到食指相接處,手指相接的同時,雙膝微曲,收小腹氣沉丹田。
二、太極還原把氣藏。其動作的意念活動可分為五步:
第一步:豎脊立頂開三關。想兩腳松力,兩膝松力,直膝立身,脊椎骨節節貫通,立項,身體自然直立,立身同時意想體內真氣由丹田到會陰,繞過尾閭關,沿脊柱上升,通過夾脊關到大椎,達玉枕。這時兩眼內視玉枕,以神迎氣,以神領氣,使真氣衝過玉枕關上達崑崙頂(百會)而進入上丹田。
第二步:雙手下行「通三田」。氣由上丹田,順面部下行到兩唇,這時兩唇及周圍皮肉有微微跳動之感,此乃任督相交。氣過承漿沿十二重樓(氣管)達羶中,進入中丹田。這時全身氣血融和輕鬆愉快,精神煥發。繼之松肩、松肘、松腕,雙手沿胸前下行,過臍之後分開下按,落在兩股之旁,手心朝下,手指朝前,好似扶在水上。與雙手下行的同時,真氣下行進入下丹田。
第三步:氣貫雙足返丹田。氣在下丹田後,稍捎沉靜,停頓一下,靜靜而立,有恭敬之意,而後意想會陰,再想雙足湧泉,氣由下丹田到會陰,分兩股沿大腿內側直達湧泉,兩足有熱感,而後依次達大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再翻上腳面,腳面有變厚微脹之感。氣過解溪繞過外踝骨,沿雙腿外側直達會陰,過尾閭,到命門,由命門到神闕,最後回到下丹田。
第四步:點按風市把氣藏。想大稜穴,雙手放鬆,十指自然下垂,十指有充氣感,兩掌捂於大腿兩側,中指尖正好點按在風市穴上。大腿感到兩掌熱乎乎的,如不熱雙手便離開大腿再捂,直到有熱感為止。這時意想把這股熱流收到會陰,而後由小循環過尾閭,到命門到神闕最後到下丹田。
第五步:全身放鬆收功畢。氣收到下丹田之後,全身放鬆,松胯提膝三、五次,曲膝也就是想尾骨往腳後根上坐,再想膝蓋上天直立,最後鬆手腕,(想想手腕但手不動),松肘(想想肘但肘不動),松肩(想想肩但肩不動),松胯(想想環跳但胯不動),松膝(想想膝但膝不動),松腳腕(想想左腳腕、想想右腳腕,反覆地想腳腕,想著想著腳有動意,此時則可輕鬆自由地走動了,至此收功完畢。
2.有幾個動作從功理上作一些說明:
一、收式為什麼要雙手中指、食指、大指相接?這是由人體的自然結構決定的。王老師把人體比作一部汽車,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中指尖上的中衝穴,屬心包經,它在人體中是供血的送能量的,兩手中指一接陰陽相合,就如汽車斷了油門。食指尖的商陽穴屬手陽明大腸經,這是管運化的,兩手食指一接如汽車制動踩了閘,大指尖的少商屬手太陰肺經,它是管呼吸的,兩手大指一接如同關上了發動機的風門斷了氧氣,一部汽車斷了油、關了風、踩了閘,它自然就會停下了。
二、為什麼兩眼要內視一下玉枕穴?這是根據中華氣功理論設計的意念,氣功上講通督脈必須衝開後三關,尾閭、夾脊、玉枕,真氣通過這三關的情況不同,過尾閭關是繞道上行,如山羊上山,古人把它比喻為羊車,過夾脊要迅速通過,如鹿奔跑,則叫它鹿車,通過玉枕關最困難,要費大力,如牛拉車,則叫牛車,真氣到玉枕不易通過,要用眼神助它一力,所以,兩眼內視玉枕,是用神去迎接真氣又以神領氣,使其衝過玉枕關。
三、手掌為什麼要捂在大腿兩側,中指尖點接風市穴?這是藏氣又治病的動作。人體受風寒侵害後,各種風如物資集聚於市場上一樣,****在大腿外側的風市穴,這就是穴位名稱的來歷。古人說人有三十六種風,如嬰兒的四六風、雞爪風,有各種風溼等等,中衝穴點風市能衝散各種風的市場,排除各種風症。這是一種簡單易行,但效果卻很神的氣功點穴法。兩手於體側自然下垂,手掌捂大腿,中指尖上的中衝穴,則正好落在風市穴上,所以這個動作又具有排風溼的作用。有些人打太極拳不知不覺地關節炎等風溼症就消失了。
以上講的是太極拳收式的功理功法。這些動作乃是入門初學的有形有意的東西。要堅持修煉,逐步達到連綿不斷又流暢自然,進而再達到無形無意的境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過數年,乃至於十數年的純功方可登上太極之頂峰。
註:本公眾號部分文章、圖片和視頻,來源轉載於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修改或刪除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