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感嘆,明明大家都說房價高,買房難,可很多人最終還是要走向買房這條路,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主要與這4個現實原因有關:
第一,房子的意義
但凡說買不買房無所謂的人,不外乎就是兩類,一類是本身家裡有房的,另一類是剛出社會,沒有經歷過現實敲打的大學生。但一般在社會上工作幾年,到了結婚或者生育年齡的人,基本說不出這種話。原因很簡單,就是房子對於一個人的意義。有房子,心裡會特別有底氣,不用擔心別人的挖苦嘲諷。婚戀市場上,有房也幾乎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在有孩子的家庭來說,孩子要落戶上學,房子是必不可少的,加上在學校,同學間總會進行攀比,自己家裡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可能會被同學看不起,作為家長,也無法忍受孩子受輕視。因此,面對這樣的現實問題,買房這條路還是不得不走。
第二,租房的多個煩惱
有部分人覺得長期租房也可以,孩子上學問題上,可以將戶口落在父母的房子上,反正等到父母百年後,房子還是自己的,何必多花錢再買房,租房不是更划算?首先,租房不是白住,是要交租金的,租金和物價一樣,物價上漲,租金自然要跟著走高,而這些錢不是你的投資,最終都是房東的錢。
其次,無法住的安穩。房子屬於房東,不管是漲租金,收房,還是停租都是房東說了算,如果你和房東談不攏,就要搬家,重新再找房,對於你自己而言,生活就很不安穩。
最後,容易被坑騙。最近持續在熱搜上的某殼公寓事件,讓上萬人面臨無家可歸,背負巨額負債,很多人至今居無定所,只能繼續通過法律維權,而這個過程持續時間長,消耗的維權成本將越來越高。
第三,家庭矛盾增加
除了租房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和父母一起住,單身的時候還好說,但是結婚後,矛盾會逐漸凸顯。雖然說結婚了,又有一個人加入這個大家庭,會更溫馨。但是實際來說,婆媳問題,教育分歧在這個過程中就會越來越多。年輕人和老人觀點不一,生活習慣難以統一,家庭成員的矛盾也會不斷升級,到最後,為了能避免爭執,買房可能是唯一的解決方式。
第四,對下一代的責任
普通人大多就是靠打工為生,每個月的工資還要負擔生活開銷,物價又在逐漸上漲,想依靠收入給未來的孩子攢下豐厚的資產是很難的。相比存款來說,房子更容易抵禦通貨膨脹,也是比較穩定的一項投資。自己苦了一輩子,都希望下一代能過得比自己好,就算沒什麼本事,有套房子,哪怕以後出租賺租金也能保證生活。
在這些壓力之下,很多人到了三四十歲,可能還是要向現實低頭,開始考慮買房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