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喝咖啡,為什麼要去咖啡館?
我不是咖啡發燒友,細數不了咖啡歷史淵源的專業回答。但我知道,愛泡咖啡館的人心底總是柔軟的,因此愛上咖啡,愛上一座館,實在是在豆子以外的因緣。
2013年,公司搬到南海大道邊上的一個寫字樓,一天午飯後的循例閒逛,我在旁邊的小社區居民樓下,第一次遇見了「四月咖啡」,亦是其開張不久。
店面不大,臺面不多,我一個客人進去就享有了包場待遇。那天的陽光真的燦爛,落入店內的斑駁混雜著咖啡豆的香氣,老張在吧檯內不動聲色的招呼,仿佛我誤入了某個時光間隙裡,場影定格在了《解憂雜貨店》,來人可以放下任何內心焦慮,臺吧後的智者有與生俱來的接納與安撫。
這就是是四月咖啡傳遞出的日式溫暖,一如四月裡的天氣,正是春末夏初,後來,我在2016年4月寫下「恰似四月,有春起的舒展,有未夏的溫順……」,文章標題就是店內的牆標:《理想的下午,當消使在理想的地方》。今日想來,又到了四月咖啡的周年慶時間了。
不知不覺,四月咖啡走到了第5個年頭,最開始,我幾乎是每天中午都在店裡度過,很享受夏日的溫度透過欄窗而入,從一個人的包場待遇到漸漸開始每天來打卡的人漸多,夜晚的四月咖啡開始熱鬧成了《深夜食堂》,往來客人不問名由,卻能會心一笑,時而一起湊堆閒聊。
5年過去了,其實四月咖啡並沒有什麼變化,連店裡常駐守護的朵朵(一隻小花貓),依然是一幅修行僧的模樣。第一次見到她的時侯,她體態庸懶,神情漠然,即不迎合也不生外。我這個陌生人對她而已,也只不過是新進的一名奴隸而已,於是,初次見面,她就毅然沿著沙發一直踩上我的肚皮,理所當然的眯眼就睡。
實際上她坐著的時侯近似一尊等邊三角形,許是P股肥碩所致的。後來我常以此為經驗告誡別人,凡是在咖啡館長大的動物都是又懶又胖的,特別是P股。
大抵不管是人OR動物,在一家店呆久了,都會磨成一個氣質。於是即使我這種從不主動熱情的人,也慢慢與大家相熟,仿佛一起成為了這裡不可或缺的一員。
咖啡不是茶,不是酒,並不能一次多喝,我總是一杯意式咖啡,一份蛋糕,有時我想,面對我這種客單價不高的客人,經營這樣的館子得需要多麼耐得寂寞啊?!
有些事不能多想,想多了就要掉坑的。我和ALA整天在館裡聚首瞎混,忍不住開始YY經營一家咖啡館子來打發餘生。於是,ALA成為許姐和老張的徙弟,在2017年9月份,我們終於在蛇口開始了【PA Cafe】的試營業,許姐還特地免費幫【PA Cafe】做了第一期的咖啡分享課程。
即使擁有了自己的咖啡館,我仍然保持著每周到四月咖啡打卡的習慣,沒有來由,只是習慣了這樣的相處之道。因為四月咖啡,我是慵懶的,習慣了享用當下;因為四月咖啡,我是追隨內心的,讓自己也開始了咖啡館的經營。
終於,我也活成了四月咖啡的模樣,在新的館子裡,在午後陽光裡,等待有緣人……
籍四月咖啡周年慶之際
衷心祝願四月咖啡長長久久
【PA.Cafe】等待有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