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NASA
在 微文字時代,能靜下心來寫點東西,無論對寫的人或是看的人,可能都算是種奢侈。
文 / swordl
I.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匆忙,吃得匆忙、走得匆忙、看得匆忙、睡得匆忙……記得以前大學裡上一門選修課《世界文明史》,老師在第一節課剛開始拋出了一個問題:
是為了刷學分?還是為了找男/女朋友時增加一些談資?還是別的什麼……大家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圖片:Benjamin Behre
最後那位老師說了下她的想法:
這畢竟只是門選修課而不是專業課,我對你們也沒有太大的期許,就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不要疲於奔命,而是能有時間讓自己閒下來關注思考些工作生活之外的東西,人這一輩子很短,但人類的路很長。
圖片:Jukan Tateisi
圖片:Ryoji Iwata
II.
越來越細的社會分工,以及越來越發達的信息傳播渠道,容易讓人們產生錯覺,似乎自己可以比前人具備了太多更好的條件。
於是總忍不住想讓大腦開足馬力,生怕自己錯過些什麼:刷不完的朋友圈、抖音……回過頭來可能又滿是空虛,因為大腦都來不及回味,就感覺眼花繚亂地一閃而過。
圖片:Ryoji Iwata
還記得以前沒那麼燈火通明的城市,能仰望星空,而如今,卻多是去到了遠方才能找回曾經的漫天星河。
畢竟有了這耀眼的光明和喧囂,終究是挺難再把它們關掉去探尋黑暗和寂靜。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罷。
圖片:Daoud Abismail
III.
回到這篇隨記的題目,來源於一部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
片子講述了太空人遭遇事故後通過各種努力回到地球的故事。劇情其實蠻簡單的,但鏡頭語言裡傳達的那種人類的孤獨頗有些讓人震撼。
▲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劇照
相比於整個宇宙的大尺度,你剛剛經歷的某次成功、挫折、沮喪、爭吵或是其他種種可能都會顯得微不足道——「渺滄海之一粟,嘆吾生之須臾」。
▲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海報
而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克服千難萬險成功回到地面的過程,也許就表達了人類一種樸素的情感,一種對家的執著:
無論是《流浪地球》裡帶著地球一起遠行的勇氣,還是春運大潮過後看到家人滿足和幸福的目光,應該都是對這種情感的詮釋,而這或許也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源泉——一種「帶著歸宿感的引力」。
▲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劇照
▲電影《流浪地圖》海報
題外插一句,強烈推薦電影中女主角回到地面後從沙灘上站起時響起的那段與電影同名的配樂:從寂靜無聲到電子樂輕起,再到提琴聲響起漸強,再到女聲慢慢出現蓋過器樂,會讓你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穿越時空的堅強與勇敢。
▲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劇照
▲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角色海報
IV.
曾經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一些人開車回家到樓下卻要呆半天才下車?」其中有人的回答是:車的兩頭,一頭是功名利祿,一頭是柴米油鹽,偶爾在中間躲躲,也挺好。
細細品味下這番話,相信很多人會有所共鳴,除了前後的勇敢和擔當,有那麼些空間能讓自己躲起來那麼一小會兒想必是極好的。
圖片:Charlie Deets
一直以來,隱居也都真誠地希望能讓那些忙碌的人們,真正安下心來,去感受周圍的靜美,去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暢快交談。
在八百裡甌江最美一段的古堰畫鄉,在十裡洋場滿是梧桐樹的武康路,在無錫陽山的萬畝桃源,在煙花三月的瘦西湖畔,在姑蘇城的平江路上……
▲蘇州平江路 圖片:礫心_2018
▲揚州瘦西湖 圖片:黃培
帶給所有來隱居的人一種有著歸宿感的引力,那或是小住幾日的放空,或是耄耋垂髫的天倫,或是身心雀躍的滿足,抑或是流連忘返的留戀。
這當然很難,而且可見地已經遇到許多挫折,未來也勢必滿是荊棘,但無論如何,這也還是我們以及更多人的隱居夢:
是時候去隱居,哪怕只有幾天,這世界那麼美,這生命那麼急。
圖片:Annie Spra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