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795萬人次,比2016年多出了30萬人次。然而在連續幾年都是「最難就業季」的情況下,自主創業正越來越被視為一種解決就業難的好辦法。難道自主創業真的是好辦法嗎?
根據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90後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為19個月,而95後的平均在職時間則為7個月。為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選擇離職呢?這些離職的90後95後都去做什麼了呢?
從《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數據來看,近5年來,大學生畢業後就選擇自主創業的,從2011屆的1.6%上升到2017屆的3.0%,差不多翻了一倍,更多人畢業以後選擇了自主創業。據調查顯示,目前的90後尤其是應屆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正在逐年攀升,而與此同時,創業成功的比例卻低至5%。看來自主創業的效果很不好,究竟是什麼原因讓90後的創業之路變得如此艱難?
身處於信息爆炸的千禧時代,創業比起以前相對簡單了許多,不需要遠赴他鄉「淘金」、「下海」,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一部手機就可以幫我們敲開創業的大門。
然而,中國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卻相當悲觀,即使在江浙等創業環境相對較好的省份,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而全國來看創業的平均成功率僅為2%,而歐美一些國家的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平均為20%,是我們國家的10倍!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 有49.7%的90後考慮過自主創業,這個數據遠遠高於80後的27.1%和70後的23.5%。但是這三個年齡段的創業結果卻不盡人意。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90後剛畢業就選擇去打拼自己的「事業」,結果一腔熱血最終卻打了水漂。即便是大家都認同「創業要趁早」,但其實對於畢業沒多久的90後來說,創業依然是個「九死一生」的選擇。是恨自己的生不逢時呢?還是抱怨自己的意識和能力不足?
一位80後研究生,畢業後回家自主創業,做微商賣橘子,一年十二個月裡,只有過年那一個月賣出去貨。當夢想照進現實,我們該清醒,創業不只是需要熱情就足夠了,有太多的因素需要考慮,如何去選產品、該怎樣做市場調研做數據分析,就連處理人際關係都需要好好學習。而這些複雜的「程序」僅靠一腔熱血是不會走長久的,需要在熱情的基礎上更冷靜和理性,只有這樣才能讓企業走得更長遠。
自主創業,無非是想賺更多的錢,而一個企業的存活必需要靠利益,但當一切都向「錢」看時,便只會被眼前的一時利益遮蔽雙眼,只會隨大流賺快錢,而忘了對於創業未來的規劃,這也說明了為什麼90後創業失敗成功率低。
經濟學著作《貧窮的本質:為什麼我們擺脫不了貧窮》中提到:富人與窮人思維最大的區別是當同時得到一筆錢,窮人會去買好吃的東西,注重當下的快樂,而富人則去買有營養的東西,去投資自我,更注重對未來長遠的投資。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急於求成,創業不是一朝一夕便可見成效的,作為創業者,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試著去提高自己的情商 。創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但是無論遇到什麼,一定要經得住考驗才行。要學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團隊不能有負面的情緒。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必要時需要控制別人的情緒。
還要有一個好的眼界跟判斷力。 創業者要跟著趨勢走,學會在風暴來臨之前站在山頂。補充自己的知識,擴大自己的人脈。這裡涉及到信息獲取問題,很多真實的信息都在一些大佬手裡。創業者學會跟他們做朋友,同時提高自己。
創業的確很難,所以那些成功人士真的很牛。
馬雲曾經對青年創業者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可惜大部分人死在了明天晚上。」無論是90後還是其他的創業者,都希望你們能跨過創業初期的瓶頸,看到黎明的陽光!
如果你是90後,正走在創業的路上,成功的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經驗給我們未成功的或者正準備去創業的小夥伴們,我們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