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杜鵑花,又名映山紅,作為中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以其品種多、花色豐富且豔麗而出名。不僅是在家庭盆栽種植,還是盆景造型或是在園林綠化上的運用,都表現出很高的觀賞價值。春季開花的它雖然惹人喜愛,但是伴隨花開,卻總逃不過各種病蟲害的侵擾,主要有葉枯病、小葉病、黃化病、莖腐病,還有網蝽等蟲害。
養過杜鵑的花友們都知道,杜鵑花喜歡涼爽、溼潤且通風的半陰環境下生長,既不耐酷熱又不耐嚴寒,在疏鬆肥沃且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生長的極好。生長適溫在12—15℃之間。夏季氣溫超過35℃,則生長緩慢甚至進入休眠,冬季氣溫低於7℃,則會凍傷。那麼杜鵑在養殖的過程中為什麼會發生葉枯病、小葉病、黃化病、莖腐病以及網蝽這幾種病蟲害呢?在發病過程中有什麼症狀表現?我們該如何採取防治措施去應對這些病蟲害呢?
一、葉枯病、莖腐病等真菌性病害的成因、症狀表現及防治方法:
1、葉枯病:杜鵑葉枯病實際上就是真菌中的盤多毛孢菌,也就是病斑上的黑色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存活在植株病殘體上,藉助澆水、人為養護、昆蟲等一系列活動傳播,在高溫、乾燥、不通風等條件下從傷口處侵襲,從而誘發此病害,一旦杜鵑本體長勢衰弱或者受到蟲害侵襲,將會加重此病害。
2、症狀表現:主要危害葉片部位。首要侵害部位是葉尖端,剛發生時在葉尖端形成不規則的褪綠色的黃斑,病部與健部的分界明顯,邊緣色稍深,上生黑色粒點,並由邊緣向內蔓延,後期病斑變為黃褐色,如果侵染嚴重,直接導致病葉呈現出乾枯狀。
3、防治措施:
(1)、在發病之初,立即剪除發病殘葉,集中處理銷毀,千萬不可將病殘葉放入盆內。
(2)、考慮到乾燥是誘發因素之一,所以經常向葉面或四周噴水,改善局部生長環境。
(3)、及時增施磷鉀肥,提高杜鵑的抗病性,增強生長勢。
(4)、發現過早,應當立即使用多菌靈或甲基硫菌靈兌水噴灑,如果夾雜蟲害侵襲,可以使用1000-1500倍液的煙參鹼兌水噴灑除治。
4、莖腐病:杜鵑莖腐病一般發生在苗期和成型期,尤以苗期最為嚴重。其實就是真菌病害中的疫黴菌從杜鵑的根基部直接侵入,危害根系表皮和根莖部位。一般從雨季半月後開始,到九月中旬逐漸停止。長勢不良且瘦弱以及低洼積水的盆土環境下很容易感染此病菌,病因就是在高溫的條件下,根系露在外面的嫩莖表皮被灼傷後,病菌趁機侵入後破壞皮層逐漸危害根莖部位。
5、症狀表現:危害的地方主要是杜鵑的根莖部位。被病菌侵染後,樹皮呈現出灰白色,後面隨著病情加重變成褐色腐爛根部。根系受到病菌侵襲後,頂芽和葉片先是發黃無光澤,老葉脫落,逐漸變成褐色,變得彎曲甚至下垂。嫩枝變得皺縮或潰瘍,直接導致頂部死亡,從而影響杜鵑的觀賞價值。到了後期,根系腐爛加深,則上部枝葉萎蔫失水,全株死亡。
6、防治措施:
(1)、在夏季高溫來臨之前,及時移盆至半陰散光出處,增加周圍溼度降溫,防治根莖被灼傷。
(2)、加強養護管理,及時開窗通風透氣和增施磷鉀肥,提高整株的抗病性。
(3)、在鬆土或者移栽換盆時,根系部位輕拿輕放,避免產生傷口,發現傷口,立即消毒殺菌。
(4)、發病之初可以噴灑多菌靈進行防護,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使用甲基硫菌靈或井岡黴素塗抹根莖或主幹部位,一周一次,連續2-3次即可徹底根治。
二、小葉病、黃化病等生理性病害的成因、症狀表現及防治方法:
1、小葉病和黃化病的聯繫與區別:
(1)、聯繫:小葉病和黃化病都是一種缺素生理性病害,危害程度受季節性影響比較大,然後於盆土的理化性質及酸鹼性有很大的關係。兩種病害幾乎近全年發生。然後治療方法都是從改良土壤和施肥方面著手。
(2)、區別:小葉病其實就是一種缺鋅引發的一種病害,發生日期一般4-10月,感染時葉片明顯變小,葉質硬脆,葉色失綠且長出黃褐色休班,葉尖呈現出黃白色,葉緣向背面髮捲。然後花蕾減少,花小而少。嚴重時,導致整株死亡,以夏季最為嚴重。而黃化病時一種缺鐵性病害,發生日期是整年,葉面失去光澤,葉綠變成網紋狀,但葉脈還是綠的,然後隨著病情加重整葉黃化,沿葉緣向內乾枯,且容易脫落,早春發生,尤以秋季最為嚴重。
2、防治措施:
(1)、小葉病:首先在夏季來臨時,及時移盆至半陰處防範高溫侵襲;其次,改善土壤,杜鵑是喜酸性土壤的,發病時可以使用少量磷酸鋅兌水灌根,半月一次,1-2次即可;最後就是少施磷肥和化肥,適當增施氮肥和有機肥進行緩解症狀。
(2)、黃化病:首先是改良土壤,可以在澆水時往盆土中放入一定的食醋改良土壤的酸性,其次,將硫酸亞鐵兌水澆灌盆土,每7天一次,連續2-3次即可恢復正常生長狀態。
三、網蝽蟲害的成因、症狀表現及防治方法:
1、網蝽:網蝽是杜鵑的危害比較大的一種蟲害了,不僅繁殖能力強,而且分布區域廣,主要通過成蟲或幼蟲集聚吸食葉片汁液。一年繁殖4-5代,高發地區達10代,從每年4月份產卵,5月即可孵化成蟲。
2、症狀表現:通過吸食杜鵑葉面汁液,然後排洩黑色糞便,使葉背呈現出鏽黃色正面呈現出針點白斑,嚴重時整葉失綠變得蒼白,致使植株生長緩慢,極易落葉。
3、防治措施:
(1)、加強水肥管理, 及時清除杜鵑周圍的雜草和和落葉,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2)、因為網蝽吸食葉背,可以使用殺滅菊酯或蚍蟲林兌水噴灑葉背,噴灑時儘量均勻,每7-10天一次,連續2-3次即可根治。
小結:不管是杜鵑的生理性病害,還是真菌性病害或蟲害,他們的存在和發生好像都與其所處的養殖環境有關,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從改善土壤條件,加強肥水管理去著手,而真菌性病害主要通過降溫增施、改善通風採光、使用殺菌劑去處理。而網蝽蟲害也是如次,只不過使用的是殺蟲劑。
以上就是我小坤來養花的一點建議和觀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有不同的觀點或者其他盆栽花卉養護管理疑問,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交流探討。覺得有用點個讚,關注我獲取更多花卉盆栽養護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