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 免費關注...
過敏性鼻炎,屬中醫「鼻鼽」範疇。且多反覆發作。
病因 多因肺氣素虛,衛陽不固,復感風寒或風熱之邪,致營衛失和,腠理鬱閉,上客鼻竅所致。久之凝積鼻竅,則鼻息肉兼作也。
症狀 鼻常流清涕、鼻塞,防礙吸氣,噴嚏頻作,咳嗽或伴寒熱,類似傷風感冒之狀。
論治本病可隨證選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1.溫陽散風湯
【組成】白蒺藜、川芎、白芷、烏梅、蛇床子、鎖陽、淫羊藿各10克,細辛3克,蓽茇5克,枸杞子、桑葚子、白芍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溫補肺腎,祛風散寒。
【主治】過敏性鼻炎。
【療效】堅持服用,一般服60劑左右即愈。少則難收全功。
【來源】引(《千家妙方•下》)。譚敬書方。
2.附蒼湯
【組成】蒼耳子、辛夷、赤芍、川芎、桑寄生、枸杞子、炒棗仁、熟地、當歸各10克,附子、防風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腎祛風。
【主治】過敏性鼻炎。
【療效】治療15例(腎陽虛損型),痊癒9例,好轉6例。
【來源】引(《千家妙方•下》)。陳培桑方。
3.芪辛湯
【組成】生黃芪20克,白朮、防風、當歸、辛夷、五味子、石菖蒲各10克,白芍15克,細辛3克,蟬蛻、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健脾,活血通竅,祛風。
【主治】過敏性鼻炎。
【療效】治療34例,治癒26例,好轉7例,無效1例。
【來源】谷志平(《河北中醫》(6)1987年)。
【附記】臨證加減:惡風怕冷,自汗明顯,重用黃芪至30克;伴頭痛,加白芷10克;黃膿涕,加黃苓10克,敗醬草20克;食少納呆,周身乏力,加黨參2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
4.劫敏湯
【組成】黃芪、烏梅、訶子肉、幹地龍各10克,柴胡3克,防風、豨籤草各6克,蜂蜜30克(調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固表,祛風劫敏。
【主治】過敏性鼻炎。
【療效】治療58例,治療25-75天,顯效26例,有效14例,好轉10例,無效8例。
【來源】徐克強(《浙江中醫雜誌》(10)1988年)。
【附記】本方是幹祖望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經驗方。加減:寒證,加蓽茇、細辛;病情重者,重用黃芪、柴胡、防風、或加石榴皮。
4.益氣固表湯
【組成】黨參、黃芪各20克,白朮、茯苓、山藥各12克,陳皮、益智仁、乾薑各10克,臺烏、蒼耳子、辛夷各8克,防風9克,細辛3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一個月為1療程。
【功用】益氣健脾,祛風散寒,通竅。
【主治】過敏性鼻炎。
【療效】治療57例,痊癒39例,顯效13例,無效3例。
【來源】李秩文(《雲南中醫雜誌》(6)1990年)。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本方集玉屏風散,四君子湯,縮泉丸加蒼耳子、辛夷、細辛、乾薑為一方,標本兼顧,故收良效。
病因 多因風邪外襲、腠理鬱閉、肺氣不和,或陽邪火毒,上客鼻竅,或膽熱移於腦,或風寒上擾,鬱滯肺竅所致。症狀 鼻常流濁涕,或清或黃,或腥味,或清稀不臭。經年累月不止,時輕時重,易感冒伴頭痛。感冒後鼻塞,流涕,頭痛加重。臨床所見,鼻流涕黃稠而臭多屬熱;涕清稀不臭,多屬風寒或虛寒。【組成】 金銀花、蒼耳子各15克,大薊10克,辛夷、菊花、黃芩各9克,白芷、甘草各5克【療效】 治療100例,服藥10〜30劑,痊癒52例,有效45例,無效3例。【組成】法半夏、雲茯苓、蒼朮、石菖蒲、炙黃芪、當歸、鬱金、丹參、陳皮、板蘭根、黃苓、菖根各10克,升麻、砂仁各3克【用法】上藥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溫服,每日1劑。同時配用(辛夷、蒼耳子、杭菊花各10克,生甘草3克。開水衝泡、代茶飲,可服3~5劑鞏固療效)。【主治】 控腦砂(鼻淵兼腦痛)、證見鼻流臭穢濁涕,不聞香臭,頭昏悶重脹痛,嗜睡乏力,噁心欲嘔等證。本病包括現代醫學之慢性鼻炎,副鼻竇炎,額竇炎及上頜竇炎等病。【療效】治療32例,治癒25例,有效4例,無效3例。【附記】 ①臨證加減:如見全頭痛,加白芷10克,炙甘草3克;前額痛甚,加白芷,元胡各10克;兩側痛甚,加柴胡、川芎各10克;頭頂痛甚,加藁本、杭菊花各10克;頭重甚,加厚樸、白蔻仁各10克;神疲嗜睡,加太子參12克,乾薑6克;鼻塞膿濁甚者,加辛夷花、蒼耳子各10克;噁心欲嘔者,加吳茱萸6克,竹茹10克。②本病為纏綿難愈之病,治療頗難。筆者驗之臨床,亦收良效。【組成】升麻、生甘草各6克,葛根、銀花、黃苓各15克,赤芍12克,蒲公英20克,川芎3克,白芷、桔梗各10克【療效】多年應用,均獲得滿意療效。一般服10劑左右即可痊癒。【附記】臨證加減:肺胃熱盛,加生石膏30克;便秘,加酒軍10克;體虛,加生黃芪15克,當歸10克。【組成】銀花、蒲公英、魚腥草、生石膏各30克,黃芩、白芷各12克,大青葉、蒼耳子各15克,細辛4克,辛夷花9克【組成】黃柏、黃苓、白芷各60克,蒼耳子120克,西瓜秧(未結西瓜苗)120克【用法】上藥曬乾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重。每次服1丸,每日服3次。急性額竇炎用羌活10克,細辛6克,石膏15克,辛夷9克,煎水送服,每日1劑;慢性額竇炎用川芎9克,黃芪15克,黃精10克,杞果12克,煎水送服,每日1劑。【功用】急性:除風清熱;慢性:益氣昇陽,養血益陰,祛風清熱。【療效】治療128例,急性86例中均獲痊癒;慢性42例中,治癒38例,有效3例,無效1例,治癒病例,一般服藥10-30天,最多為兩個月。【組成】桑白皮30克,地骨皮、黃芩、蒼耳子各20克,白芷、川芎、敗醬草各15克,辛夷花3克,桔梗、薄荷、甘草各10克【療效】治療33例,服藥10-24劑。痊癒29例,有效4例。【附記】臨證加減:頭痛,加細辛、葛根;鼻塞重者,加皂角剌、石菖蒲;涕中帶血,加白茅根、焦梔子;胸悶、納呆,加蒼朮,白豆蔻等。【組成】銀花、蒲公英、皂角刺、魚腥草、蒼耳子各12-24克,瓜萎、辛夷、川芎各10-12克,藿香、白芷各10克,甘草3克【療效】治療85例,痊癒68例,顯效15例,無效2例。【來源】牛生康(《浙江中醫雜誌》(2)1982年)。【附記】①隨證加減:便秘,加大黃;尿黃,加黃柏、車前子;舌邊紅、苔薄黃,加柴胡、龍膽草;舌尖紅,加黃苓、竹葉;納差、乏力、苔黃膩,加丹參、白朮、茯苓、六神曲;脈浮數者,加荊芥、防風;前額痛,加蔓荊子,重用川芎、白芷;兩側頭痛,加柴胡,丹參。②臨床實踐證明,本方對鼻淵引起的頭痛,急性副鼻竇炎,具有較好療效。對高度鼻中隔彎曲、慢性肥大性鼻炎,鼻息肉等也有改善症狀作用。本方對鼻淵中肝膽溼熱,肺經熱盛型療效最佳。【組成】辛夷花、金銀花、菊花、玫瑰花各10克,綠梅花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同時用新鮮芫荽(去根),上等旱菸絲各等分,拌入搗爛,以消毒沙布包裹塞鼻,日換3次。【主治】鼻炎(包括急慢性鼻竇炎,副鼻竇炎,肥厚性鼻炎,過敏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等)。【來源】盛國榮(《浙江中醫雜誌》(6)1982年)。【附記】臨證加減:若風熱甚,加桑葉、薄荷;風寒重,加荊芥、防風;鼻流稠涕色黃,加黃苓、生地;頭痛鼻塞較甚加蒼耳子、白芷、細辛、川芎;清陽不升,加升麻、柴胡;氣盛,加黨參、黃芪、懷山藥、茯苓;陽虛,加沙參、麥冬。【組成】辛夷5克,葛根3克,升麻3克,黃苓10克,石膏10克,知母6克,苦丁茶6克,山梔10克,羚羊角1.2克(研衝)【附記】若屬鼻淵輕證,用周氏家傳蘇葉湯;蘇葉、杏仁、桔梗、枳殼、旋復花、川尖各6克,前胡、生石膏各10克,辛夷、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劑,頗有效驗。【組成】金銀花、野菊花、辛夷花各10克,蒼耳子、生苡仁各20克,桃仁、黃芩各10克,白芷12克【療效】治療127例,痊癒96例,有效31例,一般服藥10劑左右即效或痊癒。【附記】本方是楊香林老中醫之驗方。臨證加減:惡風寒,鼻塞者,加荊芥、薄荷、細辛、防風;偏寒頭痛,加羌活、獨活、川芎;偏熱頭痛,加菊花、蔓荊子,柴胡、升麻、葛根;咳嗽痰多,加杏仁、桔梗、前胡;兼眩暈者,加桑葉、菊花、鉤藤、石決明、枸杞子;疼痛日久,疲倦乏力,纏綿無休止者,加黨參、白朮,黃芪;鼻衄者,加山梔子、白茅根、生地、丹皮。【組成】藿香、苡仁、丹參、黃芩、白朮各10克,黃芪、桂枝各9克,蒼耳子、柴胡各12克,蒲公英、魚腥草各15克【用法】上方經加工製作成每片重0.5克。成人每次服4~6片,毎日3次,小兒酌減。對於鼻塞較重者,可配用1%麻黃素液滴鼻。【療效】治療358例,痊癒289例,顯效61例,無效8例,療程一般為18天。【組成】辛夷、柴胡、炒山梔各10克,元參30克,當歸15克,浙貝母10克(研衝)【切治】鼻淵(虛實二證),包括現代醫學之急慢性鼻竇炎,上頜竇炎、篩竇炎,額竇炎、蝶竇炎。【療效】治療20例,屢試屢驗。一般3劑即可收功,重者6~9劑可望痊癒。【附記】本方岀自陳士鐸《辨證奇聞》。加減:風熱表證甚者,加銀翹解毒丸(包煎);濁涕黃稠,腥臭異常,全身發熱,為熱毒熾盛,合五味消毒飲;頭暈目眩者,加菊花、桑葉、薄荷;伴衄血者,為血熱上沸加小薊、生地、丹皮;體質虛弱,少氣乏力,食納不佳,加補中益氣丸(包煎);常自汗岀,易發感冒者,可衝服玉屏風散。文章節選自《名醫百家集驗高效良方》,作者:程爵棠、程功文。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網際網路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