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起,全國塑料吸管禁令開始正式生效。禁塑限塑,已經呼籲了很長一段時間。塑料對環境產生的危害越來越被更多人知道,英國《衛報》曾把塑料評為「人類最糟糕的發明」,但稍具諷刺意味的是,當初塑料的發明者其實是為了環保。
幾個關於塑料的小知識和故事,我們應該了解一下:
1
2020年8月1日至9月30日,國際環保機構「擺脫塑縛」曾組織接近1萬5000名志願者,在55個國家進行了575個品牌審核。志願者共收集到34萬多件塑料垃圾,其中63%的垃圾上有明確的消費品牌標識。經過分析、統計,得出的報告顯示,這些塑料垃圾中可口可樂、百事以及雀巢三個品牌最多。
2
有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塑料製品累計產量8184萬噸,其中,塑料吸管近3萬噸,約合460億根。按照外賣現在普遍的吸管長度——一根20釐米來算,這460億根吸管接起來一共可長達920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230圈。
3
有科普文章介紹說,哪怕每人每天延長一個塑膠袋的壽命,我國一年就減少百萬噸以上的塑料汙染,同時能省下500萬噸石油。
4
現在塑料包裝的回收率只有1/7,遠遠低於紙張、鋼鐵,其他塑料製品的回收率就更低了。聯合國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全世界總計生產出的90億噸塑料製品,被循環利用的只有9%。
5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曾通過對52項研究資料的分析,估算了全球人均塑料攝入量——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重量約為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
也就是說,我們每周都會吃進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
6
2018年,海水把一頭死鯨魚衝上了印度尼西亞的海岸。解剖這條鯨魚後,人們在它胃裡發現了115個塑料杯、4個塑料瓶、25個塑膠袋和千餘塊各種塑料碎片,以及兩隻人字拖,令人觸目驚心。
7
塑料是在上世紀50年代發明的,當時一位叫斯滕·古斯塔夫·圖林的瑞典包裝設計師觀察到,人們購物時會用到很多紙袋子,這意味著要砍掉大量的樹。於是,圖林特別想做一種牢固、輕便、隨時能揣在身上的購物袋。
在嘗試各種材料後,圖林找到了一種叫做「聚乙烯」的物質可以滿足設計要求,開發出了他最初設想的完美購物袋——塑膠袋。
因為使用方便並且價格低廉,聚乙烯塑膠袋立刻被全世界大範圍推廣。然而,不怕酸、不怕鹼、不怕風吹日曬雨淋的塑料製品,可以存在幾十到幾百年。聚乙烯就可以在土壤中存在400年,在海洋裡的存在時間可能會更長,塑膠袋反而成了現在危害地球環境的最大因素之一。
8
今年1月在全國塑料吸管禁令生效後,紙吸管成了熱門的替代品,但隨之而來的是很多人對紙吸管實用性的爭論。有專家認為,很多替代用品只是減少了普通塑料的使用,卻未必有塑料製品實用,也並不一定就比塑料更環保。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紙主要是樹木來的,樹木的生長需要土地、需要水分、需要化肥還需要砍伐再去加工,整個過程當中,其實它都帶有汙染物的排放。紙的吸管,有些外面也有一層塑料膜,它其實是塑料跟紙的一個混合材質,更加難處理,最後沒有辦法回收,只能進入到焚燒設施當中去處理——
整體上來講,並不一定說紙的吸管就比塑料的吸管在環境的影響上面有優勢。
9
「實際上塑料的問題,核心的問題是一次性,而不是塑料本身。我們應該摒棄的實際上是一次性消費的文化,很多東西你要做到物盡其用,就塑料的這些製品,我儘可能重複使用,循環去使用,再生去使用,而不是我用一次就扔。第二個就是不管你是用了什麼樣的,紙的也好還是玻璃的也好,都應該做好分類投放,讓它能夠各得其所。」
劉建國教授一席話說出了禁塑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