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很慎重地看著茶道大師千利休的這麼銘為「淚」的茶杓,總是覺得該寫點什麼,卻又希望不要那麼沉重。很多年前我一度認為「茶杓」是一個茶人在茶事操作過程中堪稱精髓之物的茶器。利休,用生命的絕響演繹了這種荒蕪的精髓,卻讓茶人的腰杆猶如茶杓的腰杆,永遠硬挺.🍵
茶杓-《淚》利休作。
天正19年(1591年)三月廿八日。一代茶聖千利休被豐臣秀吉下令切腹,為了臨終前最後的一場茶會,他親手製作了這隻茶杓,並且傳給愛徒古田織部。織部將其取名為「淚」,意即眼淚,並為之製作開有窗眼的茶構筒,隨身攜帶。沒想在二十多年後,織部也步上利休後塵。他的個性酷似其師叛逆性格,經常頂撞德川幕府。並且他又因茶道上的盛名,使其在朝廷,寺院及民間皆具影響力,最後終以遭疑有通敵之嫌,被下令切腹,與其師有相同結局。師徒的悲壯竟然猶如無聲的淚杓,絕響茶史。
這是我能找到的一枚古田織部的茶勺資料。算是開篇!
在茶道歷史的系統裡,茶杓的製作,一般情況下都是茶人的私事,獨立完成的一件茶器。所以你在所有的博物館裡看到的茶杓一定是不同形制的。正因為私密的作品,才能凸顯茶道大師們各自獨特的審美視覺,及其背後的故事。很有幸,我今天找出了千利休、古田織部、小堀遠州、松平不昧等等大師的遺存茶杓清晰圖像,與茶道同好們分享。
利休茶杓。
小堀遠州茶杓。
松平不昧茶杓。
那麼為什麼二戰以後的很多茶勺會有型款上的相似度或者說類同,這就得說說茶道「千家流」開始說起,二戰後,「表千家」、「裡千家」、「武者小路千家」這三門利休之後的茶道宗家系統為了記念祖上歷代宗家掌門人的茶器審美功績,先後將歷代宗家代表性的手作茶杓型款進行同款複製,並收納於大竹筒內作為一種內部茶道學員的記念茶杓集合。
由於每代宗家大師的茶杓形制從竹子的選用、竹節的型像、腰身的弧度、開口的花式、中線的虛實等等方面都各有講究,對後世茶道入門自然形成一種標杆。而相應開枝散葉出去的茶道教室家元們,多數情況下以稽古聖賢的崇敬之心保存了相應宗家的茶杓款式作為自家教室的基本茶杓參照,所以我們今天在日本的茶器鋪子裡也能看到不少歷代茶道大師同款的「茶杓」。
而那些相對獨立的茶道流派家元們在製作茶杓時,更多的是無拘無束,個性獨特,在細節上彰顯特殊。就材質而言,對於茶道大師們來說,竹子一定是高貴的,他們就竹子本身傾注了無限的心血,鑄就了茶杓精髓。有的茶人會在茶杓的身子骨某處以微雕的手法鐫刻禪宗偈語;而有的茶人則是在竹杓上髹漆描金,畫上符號畫押;有的是在配套竹管裡或是木箱內蓋記錄製作過程的趣事掌故。這些都成為後世茶人們追思的精髓線索,讓茶道的傳承顯得有骨有肉,無限!
還有一類特殊的茶杓是寺院裡的高僧們手作的,這一類茶杓基本上更多的與結緣相關,可遇不可求,不過這幾年茶道博覽會上也會偶爾碰到墨書款「某某寺院七十、八十叟自作茶杓」等庫存新的茶杓,並以禪詩雅語為其銘,一枚茶杓一雅銘,墨款筒箱之上,這類茶杓也成為當下茶人們追崇的對象,高僧們手作的茶杓,我想更多是關於「茶禪一味」的另類解讀吧。
謹此,向茶道家元們致敬。感恩!
整理如下茶杓,與茶道同好共勉!
這裡是蒹葭堂。
小店經營日本茶器八周年。過手無數,遊蕩東洋各地,細緻整理各博物館珍藏茶器與諸君分享,有些是實物拍攝,有些是臉書,推特,雅虎,維基等公共平臺的公開資料,有些是小店蒹葭堂私藏,有些是專題相關展覽圖錄整理,希望能給各茶友一些清晰可供參考的茶器審美資料,感恩各方信息來源。一個人的工作,工作量很大,公眾號不定期上新,但絕不停止。謝謝八年來國內各地茶友的支持與厚愛。
小店微信: jianjiatang010
非誠勿擾。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