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文月先生的《三月曝書》

2020-12-26 孔夫子舊書網

作者 | 書女說書(孔網店鋪:聽雨lunar123的書攤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清晨五點起來讀書,昨天晚上十點一位書友把林文月先生的《三月曝書》買走了,我這才想起來翻出來讀。林文月先生的散文讀起來很親切,感覺就像和一位優雅的女士聊天一樣。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人生、啟發自我,通過文字的方式,反思記錄自己,這也是我一直在堅持和追尋的狀態。

這樣接地氣的散文我讀起來不犯困,因為前兩天在讀《民主之門》這部書時,讀幾頁就又睡著了。深度的話題,還是適合通過視頻或者音頻的方式,去了解學習。

說回《三月曝書》這本書,這是一本有關書、有關回憶的散文集。先生以書為鋪陳,以回憶為背景,生命中溫暖而美好的一切躍然紙上。林文月先生這樣寫道:「書,不言語嗎?書,正以各種各樣的語言與我們交談著。」對此我深有體會,因為每次看書時,作者的文字,會不時的觸動我,喚醒我對生活的記憶,這或許就是一種交談。

正是這種與書的輕輕交談,讓這部散文集本身變成了一面會說話的多重屏風。我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的感受,只要有書讀,就不會感覺到孤獨。書,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個「朋友」。

相關焦點

  • 《源氏物語》譯者林文月的家宴菜
    ,今天分享給你。△林文月在書房寫作林文月 1933 年生於上海,是臺灣彰化人。小時候家住虹口,外祖父經常帶著幼時的她去虹口公園散步。在日據時代她的身份算是日本公民,直到我國抗戰勝利。那個時代的臺灣人經歷過非常矛盾的時刻。
  • 中國臺灣作家林文月的這本書一版再版
    回到林文月的文字上來,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文筆細緻,收放自如。她早期的散文重哲理的辨析,而後期則轉為抒情感性,但其作品仍是正規的散文體例:「殆可形容林先生作品之整體美學風度。林先生雖然突破了現代散文的體式,但仍是散文的正統,也仍是近年來逐漸少見的'純散文'。」
  • 借林文月之文,感受京都滿載歲月沉澱的厚度
    《京都一年》是林文月在京都一年的隨筆和遊記,在這本書中作者說:回想剛到京都時,孤零零沒有一個熟人。有一次乘電車下錯車站,迷失了方向,在萬家燈火的街頭徘徊,當時心中無限悽涼,恨不能插翅飛返,但是一年來,京都典雅的氣氛和優美的風光深深吸引了我。富有古都之稱的京都到底是有何種魅力呢?
  • 《京都一年》再版,林文月在京都時光的真實記錄,令人回味無窮!
    當36歲的臺灣中文系副教授林文月,懷著一顆不舍與求知的心,到達日本的京都,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起初,她就是這樣悽悽惶惶,不知所措。白天,縱然固然可以到圖書館打發時間,然而到了傍晚之後,心中那股兒鄉愁卻完全難以抑制。不過很快,林文月便調整了自己的狀態,用她自己的話說,即開始弄筆自娛。一方面是為了消磨空暇時間,另一方面是為了記錄自己在京都的所見所聞。
  • 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 文藝聯合書單總第45期
    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臺灣著名作家林文月遊記隨筆《京都一年》入選本期書單。創作散文部分,精選了郭宏安先生早年遊學片段以及幼時童趣回憶,既有巴黎、瑞士街頭的觀察,又有錫雍古堡、聖皮埃爾島的遊記,細細讀來,箇中趣味,自不言表。「雙子座」,著譯兩棲,跨界中西,叢書的宗旨是詩人寫詩譯詩,散文家寫散文譯散文,小說家寫小說譯小說,角度新穎獨特,為國內首創。
  • 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 吃在京都
    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 吃在京都 2020-10-15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吃客——仿林文月《擬古》
    閒來無事,翻古龍的《笑紅塵》,隨手便至《吃客》(刊載於1974年10月1日香港《大成》第十一期),讀罷想起種種吃事,手庠,仿林文月《擬古》,也作
  • 非常事乃非常人所作——讀兩本關於作曲家杜鳴心先生的書有感
    去年秋,一位朋友提到他仿佛記得在一本關於杜鳴心先生的傳記中看到我的這篇文章。接下來我的搜索和寫信導致了與此傳記(《杜鳴心——大音希聲》,秀夫著,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下文簡稱《大音希聲》)的作者結識並成為朋友。通過他,又讀到了杜鳴心先生的夫人張平女士寫的《葉葉生清音——記我與作曲家杜鳴心的生活》(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這本讓我很喜愛的書。
  • 好玩+好萌+好看+好用+好讀=五好圖畫書「章魚先生有辦法」系列!
    這是一套適合2-5歲孩子閱讀的創意趣味認知圖畫書。好玩+好萌+好看+好用+好讀是一套「五好圖畫書」哦!5本書,每本都有一個超好玩的工藝!不光孩子,就連成人也會愛不釋手的!一個又一個出乎意料的情節一重又一重意想不到的高潮還有一位獨一無二的主角這套書的每一個故事都太好看啦!
  • 再說「曝」字的讀音
    從14日連續播了三集的《揭密我國首座核電站》,其中第二集《舉步維艱》在介紹我國第一座核電站選址時,提出了曾任秦山核電廠副廠長的陳曝之先生。陳先生是最初一批參加我國首座核電站設計建造的科學家之一,是為我國的核電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1992年曾「五一勞動獎章」。節目自始至終都是將先生的名字念作「Chén Bàozhī」,但我認為這樣讀是不妥的,正確的讀音應當是「Chén Pùzhī」。
  • 《讀英語書的人》病關索-協助拍攝
    讀英語書的人【第1幅圖】此作品由廊坊攝影愛好者譚先生在著名的湖北地區拍攝讀英語書的人【第2幅圖】此作品由東莞攝影愛好者計先生在著名的南寧地區拍攝讀英語書的人【第4幅圖】此作品由湘潭攝影愛好者滑先生在著名的河北地區拍攝
  • 暢銷書榜單(十一)
    Basford)推薦理由:這是一本既可以塗色又可以探寶的書,這是一本既可以娛樂又可以作為設計參考的書。本書是她的第一本手繪塗色書,她的第二本塗色書《魔法森林》(Enchanted Forest)也即將由後浪出版公司出版。NO.2自控力(史丹福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
  • 三月以至……
    年已過,節已完,不知不覺,三月已經悄然而至,年初指定的計劃已經荒蕪,曾經指定的2月份小目標一個都還沒有實現。三月你好,2021年好好活著,新的三月,學會愛自己。做一個快樂的人,讓緊張,焦慮遠離自己;許一個願,放飛心情。做一個豁達,簡單,快樂的人,坦然接受自己,享受生活,享受快樂,所有的陰霾隨風而逝,餘生只剩下快樂,放下執念,活在當下。
  • 書讀完了 | 金克木先生逝世20周年
    金克木先生只有小學學歷,經朋友介紹他到北大圖書館當圖書管理員。這個圖書館,使讀書青年金克木有了歸宿感,他覺得那兒就是他的新家,是他的大學。他刻苦自學,但因沒有老師指導,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後來,金先生想出了一個辦法:別人讀什麼書,他也讀什麼書,所以特別留意別人借什麼書。
  • 人生要讀有字的書也要讀無字的書
    人生要讀有字的書也要讀無字的書2020年的12月29日,我必須記下來這一個日子,這一天是聊城最冷的一天,說好的雪雖然沒有來到,但是天氣特別的寒冷,北風在魯西的大地瘋狂的肆虐著,摧枯拉朽,還在戀著舊枝的枯葉,也被強迫驅趕著離開了枝頭,鳥巢在寒風中顫抖。也許是聊城人民太熱情了,把這一場雪給嚇跑了。山東絕大部分地方都在雪花飄飄。
  • 飲「定根水」 讀有趣書
    孩子不可能讀完所有的書,那麼,讀什麼樣的書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吸收知識的力量?是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書,還是對孩子有用的書?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  任女士和孩子的語文老師交流後恍然大悟,多讀書固然有益,還要讀「好」書才能把作文寫好。孩子喜歡讀書,可是讀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書,百科知識、戲說歷史類書,固然可以擴大孩子的知識面,但對幫助孩子寫作並不一定有效果。  濟南市育英中學語文教師郭翠玲說,讓孩子有空時多讀些文筆優美的名家散文,培養自己的「語感」,平時多觀察,多練筆,這樣才能把作文寫好。
  • 哪七部書,被錢穆先生稱為中國文化的必讀書?
    」與你一起,感悟經典、品味人生【按】下文摘自錢穆先生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日香港調景嶺慕德中學講演,見新亞書院《生活雙周刊》五卷十五期。 中國有關人生修養的幾部書是人人必讀的。首先是《論語》。切不可以為我從前讀過了,現在毋須再讀。正如天天吃飯一樣,不能說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書也該時時讀。再次是《孟子》。孔、孟這兩部書,最簡單,但也最寶貴。如能把此兩書經常放在身邊,一天讀一二條,不過化上三五分鐘,但可得益無窮。
  • 穿越人文時空的工學博士——讀康耀紅先生《弗措記》有感
    中華學人長路漫漫,以書為伴,其精神境界、治學毅力,感天動地千古垂範。康先生《弗措記》中寫到伊沛霞博士,一個外國人,對中國深入研究,歷時20餘年寫成《宋徽宗》一書,感嘆「國內自81年以來,儘管出版了數目可觀的皇帝傳記,但能夠和《宋徽宗》相媲美的恐怕真不多」。希望「年輕學者願坐冷板凳,敢下苦功夫,寫出《宋徽宗》一樣的好作品」。古今中外讀書治學、著書立說,靜思細想是有其道通理同之處的。
  • 讀楊絳先生文字,感悟人生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是我非常喜歡一本書,也由著這本書,對她更是尊敬和喜歡。她的文字讀起來讓人很平靜,極少讓人感覺義憤填膺,但事後回味無窮。本次閱讀的是她的散文名作《將飲茶》,三聯書屋出版社的版本。裡面有2段讀來特別喜歡,共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