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我們一般認為這是小說逐漸走向成熟的時代,我所知道的明清寫詩詞的詩人們,明朝有明詩之冠冕高啟,清則首推國初第一詞手納蘭性德。納蘭的詞風清麗婉約,格高志遠,感情真摯而熾烈,直抒胸臆,不似中國傳統文學一般抒情含蓄委婉。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句詞,便是一個很好的代表,首句直接發出感嘆,淡淡的哀傷寓於其中,所有的感情都寄寓在這一句中,感情直白濃烈。很多隻知道這一句的人會以為容若是在悼念亡妻盧氏,這首詞全篇都是站在女子視角來寫男子的薄情,普遍被被以為是一首閨怨詩,筆者卻不這樣以為。
對題目的忽略
我發現很多人讀詞,常常會忽略題目,我們經常只知道一首詩詞裡面的一兩句名句,這是詩詞在現代的一種悲哀。這首詞的詞牌名是木蘭花令,而題目是擬古決絕詞諫友。題目分可為三部分:擬古,決絕詞,柬友。
所謂「擬古」則是模仿古代的詩歌題材。所謂「決絕詞」,即是女子控訴男子的薄情,來表達與之決裂。唐代元稹有《相和歌辭.決絕詞三首》,漢代的大才女卓文君《白頭吟》裡面也有寫給司馬相如的:問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甚至我們可以追溯到詩歌的源頭《詩經.氓》: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至於「柬友」,「柬」是給某人的信札,柬友的意思則是給友人的信札。如果這首詩是一首擬古決絕詞,是一首閨怨詞,那詞人為何要在後面加上柬友而字?豈不顯得多餘。
但是我們現在也不能脫離文本而孤立地從題目來來判斷這首詞到底寫得是什麼內容以及它背後所掩藏的情感。
以男子在愛情中辜負女子來作喻
「悲畫扇」的典故出自漢成帝與班婕妤,班婕妤寫有《團扇歌》一詩,感嘆自己被漢成帝冷落的命運之悲。容若用這個典故說明男子的心是容易改變的,像漢成帝很輕易的就把對班婕妤的愛轉移到了趙飛燕和趙合德兩姐妹身上。
「驪山語罷」和「淚雨霖鈴」「比翼連枝」則是人盡皆知的唐明皇和楊玉環的愛情悲劇。在驪山的華清宮曾經留下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等關於兩人無比恩愛的文學佳話。然而縱使有無上的榮寵,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在江山和美人之間,美人終究還是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楊玉環最終魂斷馬嵬,唐明皇終究還是辜負了她。
之後,唐明皇寫下一首「雨霖鈴」來思念楊玉環。那麼楊玉環在明知死亡而走向死亡時,她有沒有埋怨或者是怨恨唐明皇呢?詞人的答案是沒有。唐明皇的辜負是迫不得已,楊玉環曾經的冠寵後宮,唐明皇三千弱水獨飲一杯,以及楊死後唐明皇的追悔莫及,刻骨思念,無不令人動容。
了解了典故,我們再回到這首詞的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翻譯成白話:人生如果只像初見時一樣,我們一眼萬年,一個眼神便到老去,便不會有後來七句詞的變心與辜負。那這首詞是否就是從女子視角所寫的控訴男子的一首閨怨詞呢?從題目可知,這首詩是寫來「柬友」,古人常以男女之間的相戀和分離來作喻,那納蘭,是想要表達什麼呢?
回到題目與具體時代背景
這首詞是「柬友」,那一定是寫給友人的,而在清朝與容若交往最深的當是顧貞觀,兩人與曹貞吉一起被稱為「京華三絕」。
顧貞觀曾經的好友吳兆騫蒙受莫大的冤屈而被發配至黑龍江,顧貞觀為了救好友,日夜與當朝的權貴周旋,那些昔日與之交好的權貴們,卻無人雪中送碳,他們對於顧貞觀的請求無動於衷,這便是容若所說的故人心易變吧!
然而邊境的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吳兆騫的來信表明他已命懸一線了。容若被顧所寫的「千詞曲調」《金縷曲》感動,感念他為自己好友的生死殫精竭慮,便向父親納蘭明珠求助,最終顧的好友成功回到了京城,兩人之後也成為忘年交。
盛冬玲《納蘭性德詞選》:「其意是以男女愛情作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學術從來都是允許爭論存在的,這首詞的主流看法是閨怨詞,所以它並不是在悼念亡妻,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這首詞可能是寫給顧貞觀,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容易發生變故,比如納蘭的第一任妻子盧氏很早就拋下納蘭,獨留他一人在人間,顧貞觀讓納蘭看見友情有時也可比愛情更牢固,友情也可堅貞不渝,並且希望兩人的友情也能夠始終如一,始終如初見般志趣相投。
快來關注我吧,或者點個讚?想要大家的鼓勵~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