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慧媛
據業內人士爆料, SKINFOOD思親膚因為「經營層面出現問題,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在3月底至4月初先後撤離多家百貨,品牌要撤出中國市場」。
《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在北京多家百貨踩點得知,該品牌確實已在4月2日撤出一樓化妝品區。北京百貨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思親膚在北京的專櫃所剩不多了,在其他省市的百貨有的從3月份就撤櫃了。
近年來,韓妝在中國市場的消費者口碑和銷售總額,在爆火之後遭遇了「過山車式」降溫。自2008年進入中國市場,SKINFOOD思親膚十年來市場表現一直不溫不火,在別人藉助韓流扶搖直上的那幾年,也並未有搶眼的成績,顯得很「佛系」。此時,為何會有「撤出中國」的言論流出?思親膚近年來在中國經歷了什麼?
在消息傳出之後,《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思親膚北京區域的相關負責人,她表示,公司在北京的直營店鋪於2017年底確實做了調整,但「絕非是因為品牌要撤出中國市場」。
她強調,近年來韓妝遇冷,思親膚作為一個廣告投放面窄的「小眾」韓妝,長期依靠自然銷售,在寸土寸金,租金、人力成本高企的北京百貨業,著實面臨成本過高、扣點太低的尷尬。因此在部分百貨的合同到期後,一些專櫃將主動陸續撤出。
該說法得到了韓國思親膚中國區副總經理嵇俊的認可。他對於傳聞表示詫異,認為其不屬實。當前某些片區出現撤櫃是戰略調整的正常現象。思親膚今年希望將與傳統百貨的合作,拓展到新型購物中心。他表示,不管在營銷還是渠道還是產品層面,思親膚追求的是步調穩健。
不過嵇俊也承認,「薩德事件」對品牌在中國的發展確實有一定影響。譬如,2017年多個待定的宣傳計劃都宣告擱置。在去年時隔7年之後亮相美容展會後,今年他們不得不放棄參展計劃。
SKINFOOD思親膚誕生於2004年,以「可以吃的美味食物為原料」作為賣點,產品顏值頗高,現有 1000多個SKU,售價在百元以下,覆蓋護膚、彩妝、男士、嬰幼兒等多品類,誕生過「黃瓜水」這種高性價比的爆品。
2008年,SKINFOOD思親膚在中國成立思親膚化妝品貿易(上海)有限公司,開啟直營模式。
對於思親膚在中國的發展,不少業內人士表達惋惜之情。某業內專家對《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直言,在韓妝最火的時候,思親膚沒有搭上高速發展的快車;在韓妝遇冷之際,思親膚由於體量和認知度的局限,反而更早受到了衝擊,「歸根結底還是定位模糊,和對中國市場預判錯誤」。
一直以來,SKINFOOD思親膚以百貨作為主要渠道,從2016年底開始進軍 CS 渠道。但在正式進軍該渠道的一年之前,品牌就做了試探性摸索。
根據《騰訊財經》在2015年的報導,為消滅假貨和進軍 CS 渠道,SKINFOOD思親膚在5月推出集團第二大品牌Fromtree馥林翠,此次推出的新生產線採取中韓共價策略。
但在2017年5月,新品在發售兩年後便暫停發售,其品牌線管負責人曾公開承認,相比悅詩風吟、菲詩小鋪等同類韓系品牌,思親膚缺乏代表性的產品系列,難以讓消費者對產品有明確記憶點。
業績無起色,在2017年和2018年,思親膚卻因為接連被罰,引起了行業的關注度。2017年10月,思親膚上海分公司因沒有辦理CITIS允許進出口證明書,被罰款人民幣1127000元。
在吃下百萬罰單之後,2018年3月,思親膚的一款櫻桃唇線筆因涉嫌採用重金屬鎘超標的產品,不得不被緊急召回。迄今,在其中文官網上還掛有召回公告。
受訪代理商心態平穩,看重利潤更看重品牌戰略
和業界的「哀其不幸」相比,大多數思親膚代理商心態平穩,這主要得益於這個韓妝在去年起進行的政策調整。據悉,為了最大限度地給渠道利潤空間,思親膚甚至將折扣下降了10個點。
甘肅瑞麗商貿有限公司總董事長郝登軍認為,他運營思親膚8年裡,最近兩年的銷量確實不理想,一是受困於政治因素影響,二是品牌在中國也經歷了「高層和政策變動」。但這不妨礙他對品牌的信心,「思親膚韓國原裝進口,品質有保障,二則性價比高,本地消費者認知度高」。由於政策激勵,郝登軍說自己會在現有的5個百貨專櫃基礎上再做拓展。
作為黑龍江最大的進口化妝品代理公司,哈爾濱聯瑞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敏將思親膚進駐了當地的百貨和CS渠道,「受惠於品牌較好的渠道政策,2018年我們已將兩大渠道的團隊分開,各自單獨運營」。
嵇俊告訴《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思親膚會採取用爆品線上帶動線下的方式,挺進百貨、購物中心、CS 和 KA 四大渠道。而在快速崛起的購物中心渠道,SKINFOOD思親膚現已「不確定是否會加碼單品牌店」,而糾結的原因還是不明朗的國際關係。據悉,未來思親膚或將以集合店的形式為主進駐購物中心。
這一渠道尷尬在代理商層面得到了印證。2017年,長沙兆順百貨貿易有限公司和思親膚達成合作,在長沙開設了該品牌中國大陸第15家單品牌店,其事業部總監鄧自紅對記者表示:「目前該店的情況不那麼理想」。
有代理商認為,不利的時局下,SKINFOOD思親膚不能再當「佛」系品牌,尤其應該在營銷層面亮出大動作。
對此,嵇俊也回應,作為一個定位年輕的品牌,用傳統的廣告渠道去抓住消費者,可能並不合適。「韓國品牌慣用的一些宣傳或營銷手法,是否可以在現有的市場情況下面進行下去?對於這一點,我們也在懷疑和調整」。
多個熱門韓妝面臨退潮,韓妝能「向死而生」嗎?根據3月1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的《2018年2月進出口動向》顯示,韓國化妝品2月對中國內地出口額7300萬美元,中國香港出口額4900萬美元,同比分別減少34.2%、36.3%。
同時,韓國化妝品對華銷售雖然保持了23.4%的增長,但是同比增勢放緩。倚重中國市場的愛茉莉太平洋、韓佛等韓企,2017年銷售額更是有雙位數下滑。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思親膚不是一個人在困惑。
今年年初開始,曾經要趕超悅詩風吟的THE FACE SHOP菲詩小鋪,也在全國範圍內大量撤離單品牌直營店。和思親膚一樣,二者的管理層均認為「沒有利潤空間的渠道模式是一盤散沙」,前幾年成為國內化妝品標杆的單品牌店形式,在高昂的租金、人力成本面前遇挫。
同政策大環境、租金、人力、合同等外界因素相比,業內普遍認為,韓妝受挫的最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品牌自身。
代理3CE和VOV的江蘇代理商駱奎軍此前就對《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表示,薩德事件的影響最主要不是體現在銷售業績上,在他看來,「韓流」帶動韓妝的時代感覺已經過去了。
近幾年,消費者迅速高端化,渠道迅速多元化,本土品牌崛起,來自歐美日的高端小眾化妝品紛紛入局。以年輕化營銷和爆品打造見長的韓妝, 面對這樣的局面,逐漸招架乏力。
這一趨勢明顯反映在2017年各大韓妝企業的銷售業績上。
受益於Whoo後、SU:M37°呼吸等高端品牌在中國市場穩健發展,LG生活健康在一眾銷售額「跳水」的韓妝企業面前獨領風騷。多位經銷商告訴《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因為營銷和品質相對沉穩,LG生活健康旗下品牌消費者偏理性,反饋口碑要略好於其他韓系品牌,亦較少受到政治因素影響。
隨著中韓關係的回暖,市場對於政策的敏感也在解凍。2018年初,韓妝在各個渠道的數據均有不錯反饋。韓妝能否在中國迎來第二春?答案有可能是YES。屆時,刨除政策原因這塊「遮羞布」,韓妝自身的底牌將會更透明地展示在市場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