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提到了,「黑命貴」之後,在人類學的各種維權運動中,性別也是一個維權方面。
自從來到美國,覺得性別真的是個很有意思也很受大家重視的話題,無論是社會還是學界。比如,川普就因為不尊重女性,被一些群體反抗。
我認為,北美學術界最常做的是關於兩個視角的性別爭論。
第一個視角是對研究主體的性別視角,對小規模社會群體(small-scale society)或者工業化社會(industrilized world)的性別研究,如我最近閱讀的,探索狩獵採集者群體的男性和女性的冒險精神的區別,或者不同親緣制度下,男女的行為差異。研究話題也是超出想像的有意思,比如前段時間,我認識了一個妹子是做女性厭惡的。最近看到的一篇學術論文是討論男女對分手炮的態度(狗頭)。
就連關於性別自身的定義,爭論也源源不斷。性別,永遠是一個做社科的需要考慮的基本變量。
第二個視角是研究者自身對學界的審視。女性研究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領域,之前與一個女性研究分支的妹子聊過,她特別強調了一個關於目前學術界的性別問題:女性學者的缺失。她說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學術界總是認為女性存在就不代表性別問題,但其實女性學者佔比以及獲取的資源,才是性別問題的關鍵。
今天,主要討論的就是第二點:學術界的性別問題。靈感來源是我們系上周組織看的電影(當時我都驚訝了,上一次被組織觀看電影還是在小學)。
這一期,我們主要來談談這個電影,真的很安利。
Picture A Scientist是2020年翠貝卡電影節(Tribeca Film Festival)的正式入圍影片,由於疫情推遲上映。2020年6月,這部電影的虛擬劇場已在美國47個劇院上映,並為兩個在STEM中推廣有色女性的組織籌集了資金。該影片講述了三個女科學家的故事,我感覺其實是一部紀錄片。分別展現了性騷擾,性別壓制,和種族歧視。
(電影預告,油管搬運)
如果讓你為科學家畫一幅畫像,你該如何描繪?他是什麼樣的形象。官網上教職工,學校長廊裡的名人畫像,男性居多。看新聞,女科學家和女學者都有一個前綴去表示性別,所以科學家和學者是帶有性別的名詞嗎?
(圖片來自Picture a Scientist)
女性學者在科學和工程學中的比例一直少之又少,諾貝爾獲獎女科學家僅有19名,有色女性僅1名。女性在高校獲得學位的人數也並不多,就業率更加慘澹。
(圖片來自Picture a Scientist)
而女性學者遇到的問題,暴露出來的僅是冰山一角,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性騷擾了。包括但不限於故意忽視,區別對待以及性別壓制和虐待。
(圖片來自Picture a Scientist)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Jane的例子。Jane是一名地貌學家。她很熱愛科研,在碩士的時候跟了一個大牛去島上考察,得到這個機會很是興奮,但沒想到成了她一輩子的噩夢。
(圖片來自影片官網,Jane)
考察的隊伍裡有大牛,大牛弟弟和另一位男碩士A。除了Jane,都是男性。在野外考察的時候,Jane遇到了性別壓制和歧視。大牛給她起不雅的稱號,用石子砸她,言語上詆毀她,讓她覺得一無是處。觀察樣本的時候故意把手裡的灰燼樣本吹到她的眼睛裡,爬山的時候把她從陡峭的山坡上推下來。嘲笑她總上廁所,並且在她上廁所的時候惡作劇,讓她一直無法在上廁所的時候擁有私密安全的個人空間,因此Jane在考察的時候基本上不再喝水。
當時礙於大牛的權威,她選擇了忍耐。過了17年,她已經拿到了穩定的教職,當她感到足夠「安全」的時候,她選擇了舉報。
(Title IX,不允許任何基於性別的歧視和區別對待的聯邦權益法案)
幸運的是,當年那個一起考察的A同學打算幫助她。同時,Jane還聯絡了大牛其他的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個退學的女生講述了自己的經歷,這個大牛一直品行不好,對她的稱呼已經從普通的詆毀到了「Bitch」(婊子),在嚴重的壓制和歧視下,那位女生選擇了退學。
17年後的舉報,Jane成功了。而激勵她走出這一步的是她的女兒。她的女兒三歲,一直不相信自己的媽媽是科學家,直到有一天來到了實驗室,看到了媽媽穿著防護服做實驗,她說:「媽媽,你真的是科學家,我長大也想做一個科學家。」Jane當時聽完,第一感覺是難過,她說:「她並不會懂得,成為一個科學家的代價是,在你20多歲的時候,有些人對待你像是對待垃圾」。為了讓女兒長大之後有更好的受教育和科研環境,Jane打算站起來,去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一段我真的看哭了。)
分子生物學家Nancy已經是頗有建樹的學者,她提到了一個問題,關於女性的空間。
她起初想更換一個更大的實驗室,結果沒被批准,於是她連續多日親自測量實驗室和工位,獲取了基於性別的空間數據,女性佔有的空間比男性少很多,並提交給決策者,發現決策者並不關心這些數據。
即便是科學家們最信以為真的數據,也無法為女性爭取到權益。
(圖片來自影片官網,Nancy)
Nancy還自述年輕的時候發生的性騷擾,一位大牛來參觀實驗室,在詢問她在做什麼項目的時候,直接將手放在了她的胸上。
(圖片來自影片官網,Raychelle)
電影裡還講述了Raychelle的故事,她是一名分析化學家,因為膚色原因,在學校裡和會議上一直都被忽略和質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教職工停車的例子。他們學校的老師都會有停車位,車上也會有相應的標誌。有一次她在停車, 對面的女性直接搖下車窗對她吼:「你憑什麼停在這裡?你是教職工嘛?你撒謊,我根本就沒見過你。」
電影中提及的學科主要是理工科,並未涉及到人文社科,但性別問題同樣在人文社科中存在很多, 人文社科女學生數量多也是這類事件頻發的原因。
比如某以人文社科著名的高校,某教授,頻繁性騷擾女孩子,受到了全校學生的抗議,但是據說問卷發起者被請去「喝茶」,某教授也沒獲得讓學生滿意的懲戒。(我是此學校畢業的,並不是汙名母校,也希望大家不要噴我,我只是講述我在讀期間獲取的信息)
(圖片來自Picture a Scientist:學術界男性為主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文化。)
學術,不應該有性別的限制。
-Male Culture?
-Of Course Not!
最後,希望每一個想從事學術的女生,都處在一個安全、自信和舒適的成長和發展環境裡。
看在我努力出乾貨的份上,給個關注唄(*^__^*)
歡迎轉發分享!
感興趣的話,就持續關注吧
沒準兒,你需要的,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