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見習記者 國倩 通訊員 餘少芹
「同學們,我現在在接近山頂的地方。看,這裡雲霧繚繞,像不像人間仙境?」直播課中,龍莎老師展示著大自然的美景。
疫情之下,不少學校開啟了「空中直播課堂」。地處山區的宜昌市秭歸縣郭家壩鎮廟埡村,由於網絡信號不穩定,接近山頂的茶樹田便成為了龍莎老師的「大講臺」。
龍莎老師正在直播上課
「即使下雨天打著傘我也沒停播過」
龍莎老師搬著桌椅走在直播的路上
龍莎是武漢市蔡甸區太山小學數學老師。放寒假後,她回到家鄉秭歸過春節,但一場疫情把她留在了大山裡。
地處偏遠山區,無電腦、無網絡,如何進行網絡教學?「當時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她說。
龍莎介紹,沒網絡,她便拿著手機滿山「踩點」,最後發現一塊茶樹田旁邊信號有四格。於是,這裡就成了她的「直播間」。
沒有手機支架,就用兩卷衛生紙固定其中一部手機,另外一部手機則用來展示頭天準備好的課件。「沒有紙質課本,我就在網上找資源,再截圖下來用手機做好ppt存在手機裡。」
每天直播前,龍莎一手夾著桌子,一手拎著椅子,提前到山上田邊做準備,上完了課再搬回。
自蔡甸區太山小學線上教學開始以來,這來自山頂的直播課從未間斷過。「就連下雨天打著傘也我沒停播過。」為了不受凍,龍莎說她通常會裹好幾件棉襖,「可手還是冷,一節課下來,凍的都沒知覺了。」
正值冬季,山間清冷。打傘直播效果不好,龍莎又在山裡一處牛欄和豬欄旁找到「寶地」。有篷子遮雨,信號滿格,「就是有點臭,但這幾天運氣比較好,剛到我上課的時間,雨就停了。」
「看似簡單的小事卻花了整整兩天時間」
龍老師在微信上一步步教學生操作
上課首先得建班級qq群,雖是一件小事,可她也沒少花功夫。
龍莎老師班上有個孩子,爸媽不在身邊,一直跟著70多歲的爺爺奶奶生活,老人不會微信也沒qq,孩子從小對電子產品接觸少,不會操作。
「打電話她家,奶奶哭著說不會用手機上網,實在沒辦法讓孩子上網課。」龍莎便在電話中一步步教孩子下載各種軟體,幫她註冊qq號,教她登陸各種軟體並學會操作才放了心,「看似簡單的小事卻花了整整兩天時間。」
為了確保每個孩子都跟上教學進度,每天上午即使不是龍莎的課,她也會提前到田裡,跟著一起上直播課,檢查學生的籤到狀況,了解上課內容以便準備下午的答疑。
龍莎說,班上有個小男孩,家裡有兩個哥哥,家庭負擔重,爸爸身體不好,平時媽媽忙完工作又要忙家務,無暇照顧孩子。當別的家長都在為自己孩子做各種準備時,龍莎卻發現他們家毫無動靜,好幾次發消息也沒回應。
後來,龍莎便每天打電話提醒這個孩子按時起床、籤到、上課,並讓媽媽多了解孩子學習,在旁多監督。「漸漸地,家長變得配合了,孩子學習也主動了許多。」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學工具」
龍莎老師找出木頭樁子給孩子們講解年輪
「同學們,你們看這棵樹,年輪密集的一邊是北面,年輪稀疏的一邊是南面。它和樹葉表示方向剛好相反喲,樹葉密集的一邊是南面,樹葉稀疏的一面是北面……」
2月25日下午,在一道關於位置與方向練習題的答疑解惑中,龍莎用柴房裡的樹樁給三年級的學生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龍莎表示,條件有限,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學工具。
低年級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活躍課堂,龍莎想盡了法子。「偶爾來個腦筋急轉彎,講個笑話逗他們,教他們認認山裡的植物,看看山裡的風景,孩子們的參與性極高。經過這段時間的直播課程,學生們的學習狀態越來越好,能較好的掌握教學內容。」
學過音樂的龍莎,有時還會在課間教同學們唱歌,《為了誰》、《武漢伢》是她的經典曲目。「為調動課堂氣氛,簡直把自己培養成網紅了。」龍莎打趣道。
「我怕黑的時候就戴上帽子給自己壯膽」
白天,龍莎老師是山間「主播」,到了晚上她便是班上同學的「私人家教」。
線上教學信息一切來自於手機,屋裡沒網絡,擔心漏掉學生、家長、學校發來的消息。她還得到田邊去。「夜晚的寒風更刺骨,吹得臉生疼。我怕黑的時候就戴上帽子給自己壯膽,或者大呵一聲。」
「很幸運能遇到您這麼好的老師,真的太感謝了。」王祈安的媽媽說,「老師如此付出,孩子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當聽到學生用甜甜的聲音對我說『謝謝老師!您辛苦了!』當看到家長對我留言:『龍老師早點休息,別太累了!』這時,我覺得再大的困難都不怕,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截至發稿前,龍莎老師告知記者,村裡領導了解到她的情況後,今日專門找到電信工作人員為龍莎老師家牽了網線,「現在信號好強,以後可以在家上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