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在日文中的發音為(たんび)tannbi,原意為「唯美,浪漫」。它作為一種派系,早在20世紀30、40年代就在日本文學界盛行,算是浪漫主義的一個分支,也被稱為「唯美派」或「藝術至上主義」,大批日本文學家都曾受此影響。其中,森茉莉為「耽美派」建構了新的維度,開啟了女性描寫男同性戀愛情的先河,也為之後耽美一詞與BL產生聯繫埋下了伏筆。
50年代後,隨著戰後經濟的復甦,以及戰爭帶來的男性勞動力短缺,女性有了更多機會走出家門參與到各項社會活動中。作為日本新漫畫派創始人的手塚治虫先生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於1954年創作了《藍寶石王子》,為當時主要面向孩童以及男性的漫畫市場開闢了全新的方向——少女漫。時間進入70年代,在以手塚治虫先生為代表的新漫畫派十餘年薰陶下長成的第一批女性少女漫漫畫家登上歷史舞臺,其中包括日後被稱為「花之二
十四年組」的女性漫畫家,「少年愛」這一描寫男性間親暱關係的漫畫作品作為少女漫的分支隨之誕生。
1976年,竹宮惠子創作的《風與木之詩》極為大膽露骨的描繪了兩名美少年之間的戀情,引起了巨大轟動,並將「少年愛」這一題材提升到新的高度。
兩年後,第一本將「男性之間的愛」作為一大主題的專業向雜誌《JUNE》創刊,其封面插圖便由竹宮惠子繪製。《JUNE》的初期封面多採用世界文學、電影、繪畫作品等,傾向於唯美(耽美)主義,為當時的唯美(耽美)主義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可以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
在《JUNE》的作家和讀者中間,那些主要以美少年為主題展開的故事被稱作JUNE·「耽美」。例如,中島梓在《交流障礙症候群》中使用JUNE小說、JUNE流派之類的稱呼,竹宮惠子在《竹宮惠子的漫畫教室(竹宮恵子の漫畫教室)》中將一張以美少年為主題、表現男性之間愛情的繪畫稱作「JUNE繪」,這使得「男同性戀愛情」這一題材進一步與「唯美(耽美)主義」產生了聯繫。
80年代同人文化迅猛發展,在其後半葉的漫展等同人誌展銷會上,將《足球小將翼(キャプテン翼)》中登場的兩名男性角色設定為戀人關係的戲仿作品系列(由於不是以搞笑為前提,現在更多稱之為「二次創作」,而非「戲仿」)人氣爆棚,掀起了一股「二次創作」的風潮,這大大推進了「男同性戀愛情」這一主題在市場上的發展,並逐步建立起了我們如今熟知的「攻&受」規則。
為追求利益,大量雜誌社推出新刊擴大市場,並逐漸將目光轉向引起無數女性興趣的「同人」上,於是在89年和90年代初,以「男同性戀愛情」為主題的刊物不斷出現。
由於90年代經濟崩潰和宮崎勤事件,整個ACGN圈受到衝擊,生計所迫,許多同人作者無奈被商業雜誌吸納。在一片低迷中,幾乎所有以「男同性戀愛情」為主題的刊物卻存活了下來,並出乎意料的受歡迎。
商人們抓住這個契機,推動這一題材走向商業化時代。不同於《JUNE》的嚴肅唯美,新興刊物的故事風格大多較為輕鬆明快,更加迎合大眾口味。這種商業化的、
女性向的、描寫「男同性戀愛情」的創作題材於90年代末確立了其稱呼——Boys』 Love(bl)。
眾所周知,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港臺地區的文化界與日本聯繫緊密。這使得早期包括《JUNE》在內的許多描寫了「男同性戀愛情」這一主題的雜誌進入港臺地區,促進了港臺地區該類作品的發展。1990年,遊素蘭創作的《火王》在臺灣發行,這是中國第一部耽美漫畫作品。
在這發展過程中,許多作家開始直接以「耽美」一詞代指「男同性戀愛情」這一題材,伴隨耽美小說及耽美網站的迅速發展,「耽美」一詞的誤用不斷傳播,「耽美」在中國最終變成了BL的代稱。
大陸的耽美因其發展時間較短,且大多集中在網際網路上,加之前些年審核政策的因素,部分資料流失或殘缺,考證難度較大,故筆者未能梳理出完整清晰的發展脈絡。在此,筆者根據時間先後,通過重點關注國內耽美的幾個主要發布平臺,來一窺國內耽美的發展路徑。如有錯漏,請讀者斧正。
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大陸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擴大,與外界的交流與日俱增,以及國內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普及,日本及港臺地區的耽美文化逐漸傳入大陸,耽美愛好者開始在網上小範圍交流共享作品。其中,98年桑桑學院開設的耽美專欄、99年創立的露西弗俱樂部作為國內最早的一批交流耽美文學的網站,承擔了早期耽美發展陣地的作用。此時的耽美愛好者只是停留在小眾圈子裡,人數相對較少,作品的影響力也相對有限。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耽美愛好者的增加,更多耽美交流平臺出現。21世紀初,以百度貼吧為首的網絡平臺逐漸成為耽美愛好者的重要聚集地,耽美愛好者們有了更穩定、更方便、交流者更多的平臺,這促進了耽美在中國的發展。後來出現的微博、豆瓣、AO3以及專注於同人耽美的縱橫道論壇和隨緣居等網站也逐漸成為耽美作者進行創作的重要平臺。
發展到21世紀10年代,網絡小說的盈利模式逐漸受到市場肯定,以晉江文學城為代表的女性向平臺上的耽美作品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嘗試商業化道路,譬如圖書出版、網劇改編、廣播劇創作等,其中部分網劇與廣播劇引起巨大反響。受此影響,耽美文化在國內的影響力逐漸突破圈子本身的限制,不再局限於耽美愛好者,呈現出「出圈」的效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的耽美原創作品多發表於晉江文學城、長佩文學網等網站,耽美二次創作的主要陣地則是12年誕生的老福特(LOFTER)。
綜上,縱觀耽美在中國的發展史,雖然國內對耽美的接受度有所提高,耽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其仍屬於小眾的亞文化圈子。同時我們必須承認其中涉及色情、低俗內容的作品不在少數。考慮到社會傳統觀念、文化政策以及耽美自身所存在的問題,耽美最終很難發展為主流文化,但是我們仍然期待耽美這一文化分支能在未來更加規範化發展,最後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