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裡沒有耀眼的過往,也沒有動人的傳奇。
但是它的存在,讓上海的武康路憑添了幾分浪漫唯美的色彩,也成了上海最浪漫多情的風景線。
它是陳丹燕筆下的充滿風花雪月幻想的羅密歐陽臺,是上海武康路的地標性建築代表之一。
優雅寧靜的武康路上,向來不缺分量十足的名人故居,大大小小的名人故居大約有30多處,馬路沿線西班牙式、法國文藝復興式等風格的建築極富特色,是上海中心城區最具歐陸風情街區之一。
武康路上除了那些傳奇的過往和擠得水洩不通的網紅店之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個小小的,浪漫的精美陽臺了。
如果你選擇在周末晴好的時候去逛武康路,走到臨近武康不遠處,馬路對面,被一大堆人群圍得水洩不通的那棟刷著鵝黃色外牆的建築,那就是現在諸多人打卡的武康路210號。
這是一棟非常漂亮的西班牙式住宅,這棟房子的原主人也許他不曾想到,他的當年大手筆一揮買下的房子,成了今天歷史名人街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線。
武康路210號,這棟西班牙式花園住宅,建於1923年,由東亞建業公司負責設計與建造。住宅緊貼路邊,建築三層磚木結構,局部二層,住宅緊貼路邊,建築平面近似三角形。
從整體到細節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園住宅特徵:紅瓦屋頂,屋面出簷小,外牆淺黃色水泥拉毛外牆面,牆上飾有綠釉構件裝飾簷口一圈券齒帶飾,牆上另有綠釉構件裝飾的小窗洞。
細長的矩形和半圓券門窗洞散布建築各立面。最吸睛的地方就是沿街的弧形入口,上方設有小露臺,東南角設花籃形陽臺。迎著路人,隱約好像那主人的身影剛剛閃回屋中。
很多人在欣賞這棟房子之餘,也在好奇這棟房子的原主人,包括我自己。曾經像謎一樣的困住了我。還好,把所有的資料扒拉個底朝天后,總算找到了原主人的一些簡單信息:
1935年前,此房的業主是炒房人吳順發,他在快速獲利後,將房子轉手賣給了一個叫周芝生的投機商。
1937年,周芝生離婚,他將此房及一筆錢留給妻兒金巧珍,金巧珍從此帶著八個子女生活在這幢房裡,一住十幾年。
到了1951年的時候,金巧珍將這棟房子轉賣給了李藏拙先生,李藏拙先生攜全家入住沒多久後,因為那場運動一度搬離這棟房子,到了1982年,李藏拙的二兒子,已定居美國的李志鵬先生申請回國探親,並請求全部歸還該房產的歸屬權,獲得批准。
1984年,武康路210號重新回歸李家舊主人手中。2015年,入選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築。
無論如何,最後兜兜轉轉還是又回到了李藏拙先生的後代手中,雖然房子又重新擁有了主人,但是它的美卻分享給了所有從它身邊路過的行人。
這棟小洋樓無論是白天斑駁的日光還是晚上昏黃的燈光,都將外牆的輪廓折射的高低錯落有致,轉角山牆照出的弧線、折線形牆頭有種說不出的動人。春夏的時候,沿街牆面爬滿綠油油的常青藤,秋冬掛滿枯黃的枝葉,將上海的海派風情發揮得淋漓盡致。全無遮擋的環境滿足了人們無死角拍照的需求。
我曾無數次路過這棟漂亮的房子,但凡我有自己的時間,都會停下來仰頭觀望,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次觀望的感受不一樣。
大多數的時候,這裡都是大門緊閉的,唯一一次在四月份的時候路過,常年大門緊閉的小洋樓居然開了門,當時我好激動,不敢過馬路走過去看,生怕打擾人家,或者惹得主人不高興,把門又給關起來了,隔著馬路遠遠地看過去,隱約看見有點光線不足的屋內有種小小窄窄的樓梯直通二樓,我當時就想到了女作家陳丹燕在她書中關於小陽臺的那段描述:
室內主人如推門而出,就可倚靠著嵌著紅邊的半圓形,瀏覽陽臺下的武康路景色。而武康路上的路人,也可抬頭眺望陽臺,心裡也許在遐想著陽臺門窗裡面的風花雪月。確實,那種浪漫味道讓莎士比亞迷們神往。
如果你也剛好路過,除了欣賞它的精美之外,你是想起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還是民國時代這條馬路和房子的人和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