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稱,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這話用在部分出國遊客身上恐怕未必合適。這些年來,隨著出境遊的增多,部分遊客不文明的現象也通過報導反饋到國內,令許多人直嘆:丟人丟到國外去了。
香港《東方日報》網站3月21日刊文稱,最新一起這樣的事件是,一名泰國網民通過臉書公布了中國遊客在泰國清邁一酒店自助餐廳瘋狂鏟蝦的視頻。視頻中顯示,部分遊客不僅用碟子直接鏟,而且一次帶走兩三盤。
文章稱,用碟鏟蝦看似小事一樁,但其實背後反映了國民素質和社會道德的深層次問題。理論上,既然是自助餐,遊客愛吃多少餐館不能干涉,只要沒有造成大的浪費,但實際上,自助餐也不是無限供應的,它還是有個總量的控制,你吃多了,別人就吃少了。所以很多自助餐廳都會有告示或提醒,不要浪費食物。另外,這裡還有一個中國人所謂的「吃相」問題,用碟鏟蝦,一次帶走兩三盤,即使排除浪費問題,也是一種不雅的吃相,大概那位泰國網民拍攝這個視頻,也主要是針對這點。
文章稱,相對而言,能夠出國旅遊的人基本是殷實之家,但最近幾年關於中國遊客的負面報導不絕於耳,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乘坐公交和地鐵插隊、搶座、不買票;穿越馬路不走人行橫道線,闖紅燈;使用公共廁所不衝水等等,所以,這並不是用貧困能夠解釋的,上述種種不文明行為,都是國內的翻版,從原因上分析,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把國內不好的習慣帶到國外;二是貪小便宜的心理;三是語言不通造成誤解;四是不懂當地的風俗和禮儀。但所有這些原因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社會心理背景:經濟社會的發展進入加速轉型期,傳統道德文化大面積缺失,人們對社會的價值判斷力、知識結構以及道德水準嚴重滯後,導致人們心理上的畸形變化,並用這個視角去觀察和判斷世界,養成了一種病態的行事作風。
文章認為,部分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已經影響到中國的國家形象。出國旅遊其實是一種公共外交。從一個人身上看到的東西,比起從二手渠道獲得的信息來得更真實全面,雖然這裡也存在以偏概全的可能,但正因為一個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最深刻,所以一旦形成了對中國的負面認知,一時半刻會很難改變。而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性認識,很多就是通過對中國遊客的印象而獲得。這種種不文明行為,極可能被一部分外國人對中國貼上粗俗的暴發戶標籤,從而導致你給人家送錢還被人家瞧不起。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3月19日報導,一位自稱去過視頻中那家泰國自助餐廳的網友表示,中國食客「搶蝦」是因為「除了蝦,所有的飯菜都只有殘渣,店裡唯一願意加的菜只有蝦,幾百人等著那一車蝦。」
BBC國際臺泰語科的Praiyada Chantrasuriyasak說,這段視頻在過去兩天也見諸於多家泰語媒體,在泰國的網際網路上引起大量轉發與討論,有些媒體甚至還給這家酒店支招,稱下次要給中國遊客「定量供應」。
「對許多泰國人來說,大量的中國遊客給當地人帶來了許多利潤,但有時中國遊客的行為舉止會在當地引發爭議,」她說。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月18日報導,由於中國遊客的帶動,旅遊業已成為泰國經濟增長的最大來源。
據報導,去年中國赴泰國旅遊人數上漲逾71%,推動泰國入境遊客人數整體增長逾20%。來自其他國家的入境遊客同比增長僅8.8%。結果去年泰國入境遊客人數創下2990萬的歷史紀錄,其中790萬來自中國內地,佔比逾四分之一。去年泰國的入境遊客人數還創下除中國外亞洲所有其他國家歷年來入境遊客人數之最。
報導稱,就在5年前,中國在泰國所有入境遊客中還僅佔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