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提及貓科動物,我們能馬上想到常見的家貓、老虎、獅子等,貓科動物甚至還有貓亞科和豹亞科兩個亞科,可以說貓科動物的數量眾多。並且它們之間除了體型上的差距,就連習性也比較接近,大多都是雜食性,喜歡獨居。而再提及犬科動物,或許我們第一時間只會想到狗和狼,當然它們也有類似貓科動物一樣顯著的特點:擅長奔跑,喜愛群居,且嗅覺靈敏。但為什麼大型貓科動物居多,而少有大型犬科動物呢?
不同的捕食方式也會影響體型進化方向
由於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的捕食方式完全不同,所以這期間的能量消耗也會導致二者的體型進化成兩個不同的方向。雖然食肉動物捕獵本是為了獲得能量和營養,但捕獵這一過程也會消耗自身的能量,而對比所有動物的捕獵方式,伏擊是追逐過程最少,並最容易捕獲獵物的方式,也是在捕獵過程中消耗能量最少的捕獵方式。恰好,貓科動物都是天生的伏擊高手,在捕獵過程中擁有天然的優勢。
反觀犬科動物的捕食方式,幾乎和貓科動物完全不同。犬科動物善於奔跑,耐性一般比貓科動物要高,在鎖定獵物後就會開始追逐,此過程可能會經過漫長的時間,並且犬科動物的前爪幾乎不會像貓科動物那樣用於撲倒獵物,而是全靠牙齒撕咬。不過犬科動物大多群居,所以它們也會採取分工合作的捕獵方式,如果真的將能量消耗分擔在每個參與捕獵的犬科動物身上,或許比貓科動物還要有效率的多。
所以從捕食方式的角度上看,犬類動物的個體力量反而沒那麼重要,也就沒必要長太大體型。
進化時間節點
根據柯普法則,動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就是越來越大的,在整個犬科動物演化史上,犬科動物也曾經擁有過大體型。犬類最早興起於4000萬年前,那時的犬科動物體型都比較小,其祖先麥牙獸體長最多半米,而犬科動物體型最巔峰的時期是距今大約1000萬年左右的恐犬亞科,其中體型最大的種類為海德尼上犬,一隻成年的海德尼上犬體重能輕鬆超過100公斤,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犬科動物。按這種時間節點來看,2000萬年前的犬科動物體型無疑要遠大於貓科動物。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在自然界中,體型越大並不代表一定就是優勢,雖然大體型能為生物自身帶來力量上的優勢,能更好的捕獲能量等級更高的獵物,也意味著自身將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時自然界的繁衍規則大多是體型越大的動物,其成長能力和後代繁殖數量也難以保持較高的水平,類似老鼠產崽的數量和大象產崽的數量一樣,自然界給予每種生物都是公平的。
除了自然因素,現在的貓科動物數量比犬科動物更多的原因還有環境因素。犬科動物的優勢是耐受力非常強,所以在冰川期,犬科動物可以比貓科動物忍受更漫長的飢餓,在那時犬科動物尤其興盛。在冰川期過後,生物種類開始呈指數級增長,食草動物因為有更多的能量,靈活性也得到了提高,貓科動物也憑藉著更強的靈活性,逐漸取代了犬科動物捕食霸主的地位,也是至今為止貓科動物數量更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