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寶寶出現了拉綠便的情況後,許多寶媽都比較擔心。寶寶拉綠便其實是餵養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問題,媽媽們不必過於擔心,找到寶寶綠便的原因,然後進行相應處理,就可以及時改善這種情況了。
膽汁中的膽紅素是一種黃色色素,消化後的食物殘渣在腸道內和膽紅素混合,形成黃色大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常大便。但當大便中的膽紅素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時就會變成綠色的膽綠素,由此可知,寶寶排出綠便是因為膽紅素被氧化的結果。此外,在寶寶腸道內寄生的雙歧乳桿菌會將腸道變成酸性,使大便在腸道中便被氧化成綠色,排出體外。這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對策:媽媽在飲食方面要忌辛辣生冷食物,以免影響到寶寶的腸胃。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寶寶4個月或6個月以內,奶粉和母乳混合餵養,或者全奶粉餵養時。在半歲以內,寶寶從母體中儲備的鐵能夠滿足到寶寶的需求。嬰幼兒配方奶粉是鐵強化奶粉,含鐵量高,寶寶利用不完的鐵元素,隨大便排出,大便表面經空氣氧化成綠色,甚至為深綠色,糊狀或者條狀,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特殊護理,隨著月齡增長,對鐵的吸收利用增多,寶寶的大便會逐漸轉變為黃色。
應對:
如果寶寶飲食安排無變化,也沒有更換奶粉,寶寶的大便從原來的黃色突然變為深綠色有可能是消化異常,導致鐵元素吸收不佳。比如地理環境變化,造成水土不服,引起的暫時性消化紊亂,可以補充益生菌調理,少量多次進食就好。
媽媽和寶寶吃的食物的顏色也會對大便顏色有影響。添加輔食的寶寶,在攝入綠色的食物後會使大便呈綠色;進行母乳餵養的媽媽如果吃了大量綠色的食物,也可能會影響到寶寶大便的顏色。
對策:這是正常的現象,媽媽不用擔心。如果是還在母乳餵養,則建議媽媽適當減少綠色蔬菜的攝入。
大便黃綠色,表面感官油滑,說明是對奶粉中的脂肪消化不好,膽汁利用不全轉化成膽綠素隨著大便排出,使大便呈綠色,多發生在首次添加奶粉時。配方奶粉的脂肪結構和母乳有所不同,相對難消化些,部分寶寶可能出現此種現象,一般大便次數並不多,只是大便中會有類似球狀的顆粒。
應對:
顆粒不超過米粒大小,沒有明顯的次數增多,寶寶體格發育達標不必擔心。首次添加奶粉的寶寶,轉奶的速度放慢可減少這類綠便的發生,還可以餵些益生菌調理。
飢餓型綠便,顧名思義,是指寶寶攝入食量不足引起。寶寶消化功能正常,腸道保持正常蠕動,消化液正常分泌,沒有被利用的消化液,尤其膽紅素,隨大便排出後呈綠色,大便次數可能增加,大便綠中帶有粘液,形狀和受涼引起的綠便相似,但是大便量相對較少。
應對:
飢餓型腹瀉多發生在寶寶3歲以下,因為這個月齡段的寶寶消化功能發育還不成熟,消化液分泌容易紊亂,腸道中的消化液隨食物刺激的分泌調節能力差,只要給寶寶補充充足的食物便可以改善,寶寶食量不足,最易發生在對奶粉不喜歡攝入奶粉不足,和母乳不足而母親不自知的情況。媽媽平時要特別留意寶寶飲食狀況。注意飲食結構和餵養量是關鍵。
寶寶在新生兒黃疸期,由於腸道中的膽紅素增多,也會出現綠色大便。尤其是黃疸較高,需要照藍光的寶寶,在藍光照射期間綠便更加明顯,且排量和次數增多,這些都是膽紅素排出體外的正常現象,爸媽們不必擔心,待黃疸消失,大便會轉為黃色。注意,病理性黃疸,寶寶大便顏色可能為陶土色。
如果寶寶腸道受到感染,大便次數相對較多,一天可以到達7-8次,甚至十多次。寶寶的大便也會成綠色,但稍淺,程淡綠色或者亮綠色(當然腸道感染的大便顏色不僅僅只有綠色,還有淡黃色),大便稀薄呈水樣,有明顯的酸臭味,而細菌感染的大便還帶有腥臭味,嚴重時會出現膿血便。
應對:
如果出現這樣的綠便需要看醫生,服用益生菌、補液鹽溶液等緩解腹瀉,同時需特別做好家庭護理,預防加重,幫助縮短病程,涉及用藥一定得諮詢兒科醫生。
各位家長,今天的綠便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希望謎團都已經解開,在帶養寶寶時能輕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