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音樂會
馬友友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這六首巴赫的組曲是許多人公認,獨奏音樂中最艱難的創作。我從四歲大就開始,兩個小節、兩個小節地練習這套音樂。從那時起,我就不斷從這些音樂中擷取其知性、感性與性靈方面的各種力量。
然後,話題要轉到一九九一年,一位住在波士頓的法官馬克.沃夫,邀請我前去參加一項由各界精英共同參與的專題討論會議。我們要針對史懷哲博士表達我個人的意見和研究。史懷哲這位身兼音樂家、神學家和醫生的偉大人物,在巴赫方面也貢獻了相當多的研究心得。
史懷哲曾說,巴赫是一位「在音樂中放入繪畫功」的作曲者。他在這方面的啟發,讓我開始嘗試探索巴赫音樂中所可能具有的視覺特質,也激發了我開始這個「巴赫靈感」系列的工作。這套影片就是其成果。
過去五年來,我很榮幸能夠與來自各界的藝術家們,一同探索巴赫這套組曲。這些藝術家不僅限於當代的人物,還有古代的藝術人物,像是十八世紀的建築家喬望尼.巴提斯塔.皮朗內西,就曾經與我展開一段想像的對話。我和這些藝術家們平均都合長達兩年的時間;這些歲月裡,我們各自都獲得了藝術方面的激勵和成長,而彼此更是相交日深,終能在創意上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我交給每一位藝術家一首組曲,再由他們從組曲中找尋透過各自藝術表現其美感的可能。最後再將其結晶拍攝成六部影片。
在第一首組曲中,我邀請到的是園藝設計家茱莉.摩爾.梅瑟薇,我與她一同探討了大自然為主題的美感經驗。第二部組曲則是十八世紀建築大師皮朗內西;我請到電影導演法杭梭.傑厄德一同參與拍攝、探索皮朗內西建築作品的空間結構和景觀之美。
第三部組曲,我請的是編舞家馬克.莫裡斯,他為這首組曲特別編了一段舞蹈。第四號組曲,我請來電影導演艾騰.伊格言,他別出心裁地找出人類性格與音樂之間的關連。歌舞伎大師阪東玉三郎則以歌舞伎之舞姿將第五號組曲帶到升華的境界,將這首組曲的悲情面徹底呈現。最後的第六號組曲,冰上芭蕾舞家簡恩.託薇和克裡斯多福.狄恩兩人則翻飛冰上,將音樂與運動、舞蹈結為一體。
這幾位藝術家,各自都藉由這些音樂,將他們所擅長的藝術發展到原本所無法達到的更高極限,就好象巴赫在大提琴這種原本只能演奏單旋律的樂器上,突破了複音音樂傳統的極限一樣。而我也透過與他們合作,將自己對這些組曲的了解拓展到更高的境界。在這整個策劃中,從巴赫的音樂,衍生出舞蹈、電影、園藝設計,乃成為我生命中曾有過最大的感動。
我們所處的時代,充斥著大量文化信息,這些信息並不是每一項都值得吸收的,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必須審慎地選擇。十二年前,我灌錄了生平第一次的巴赫無伴奏組曲,能夠再有機會灌錄這套音樂,我感到非常的珍惜,而透過與這些藝術家合作,我從其它藝術領域,學到了更多,現在將之投射到我的演奏中。我衷心希望您也能像我一樣,感受到巴赫音樂的美,並從中獲得許多的靈感。
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巴赫為大鍵琴及小提琴所作的組曲在音樂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所謂的「組曲」通常是由一系列的舞曲所組成。早在巴赫時代之前,組曲的傳統形式就已由阿勒曼(Allemade)、庫朗(Couraute)、薩拉邦德(Sarabande)以及吉格(Gigue)四種舞曲所組成。
每一種舞曲都有其獨特的節奏及規律,相對於前面四種舞曲形式,小步舞曲(Minuet)、嘉禾舞曲(Gavotte)以及布雷舞曲(Bouree)則是屬於較新的舞蹈風格。
巴赫將這些新的舞曲穿插在薩拉邦德舞曲以及吉格舞曲之間成為當時組曲的新模式。就如同該時代的作曲家一樣,巴赫也儘量嘗試著給予不同舞曲新的生命、新的詮釋方式。
標題為「6 Suites a Violoncello senza Basso」的這部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在當時音樂界對大提琴這種樂器尚有疑慮的狀況下,此部作品可以說是極具時代意義,實可被譽為「大提琴聖經」。
每個舞曲的樂章都包含兩個部份,主要是由五取本身的主題以及和聲所組成。每個組曲的排列都以前奏曲(Prelude)作為開頭,並以此引領爾後開展的多變的形式。在調性的選擇上,巴赫都以開頭的樂章作為最主要的依據。這套重要的大提琴組曲,是由巴赫的第二個妻子安娜#8226;瑪達蓮娜#8226;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完成手稿。
此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巴赫為何亦或是為誰而作,至今仍還是一個謎。我們只知道此套組曲最早的手稿出自於巴赫第二任妻子之手,時間約是在公元1717~1723年間,巴赫在柯登宮廷時所完成的。有人猜測,巴赫極有可能是將這部作品獻給當時極富盛名且受巴赫欣賞的大提琴演奏家克利斯汀·費迪南(Christian Ferdinand)。
每一個組曲共有一個前奏曲再加上有不同特性的舞曲而成: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及小步舞曲(在第一及第二組曲)、布雷舞曲(在第三及第四舞曲),或是嘉禾舞曲(在第五及第六舞曲),再加上吉格舞曲作為結尾。
然而,每一種舞曲都有著其獨特的性格,在大提琴宗師卡薩爾斯(Pablo Casals)的想法:第一組曲代表樂觀、第二組曲象徵悲劇、第三組曲代表英雄氣概、第四組曲華麗宏偉、第五組曲有如暴風雨般的狂烈、第六組曲則迷漫田園的優閒景致。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C大調第三組曲,BWV1009
前奏曲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
薩拉邦德舞曲
布雷舞曲I、II
吉格舞曲
在第三號組曲中的前奏曲(Prelude),巴赫不但加長了此樂章的長度,也將此樂章的素材擴增。C大調的使用,讓大提琴能輕易地同時拉奏許多四個音的和弦,且給予低聲部的音域更多的厚度。前奏曲是3/4拍子,最開始可清楚地聽到一連串自由的流暢樂句;然而,這種持續不變的節奏動力加上變化的音群進行成為樂章的主要結構。
在樂曲的中間段落,開始出現一連串以G為根音往上不同琶音組合的音群,製造出緊張的製造出緊張的高潮氣氛;短捷、有精神的數個四和弦之後,為此樂章的尾聲做好準備;此續低音C的出件建立了強而有力的結尾。
阿勒曼組曲(Allemande)由三個16分音符的後起拍揭開序幕,隨著樂曲的開展直到第二大段的開始,又再度重現相同的節奏。此樂章比起第一、及第二號組曲中的阿勒曼舞曲的速度相對較慢;法國的作曲家常常會以「莊重」這個形容詞來形容這個舞曲的主要精神。
庫朗舞曲(Courante)是由連續有生氣的八分音符所構成:這個樂章和義大利作曲家為小提琴所作的的「Corrents」有著密切的關連。琶音的進行加上音階片段及圓滑的拉奏法,提供了豐富且多變的對比。在8個類似序奏的小節後,單一旋律有著和聲結構的樂曲就此展開。第二大段的終止一直到幾個16分音符出現後才明顯。此樂章的結尾有著第一段的影子,但旋律卻不同。
薩拉邦德(Sarabande)由每個小節的第一拍重音表現出此舞曲的特色。此動力一值持續到第二大段開始,ㄧ個小和弦的出現,拉高了此樂章的張力。第二大段的旋律線條更加的豐富推至此全樂章的高潮。
布雷舞曲(Bourree)是相當活潑2/2拍子,在此處猶如ㄧ個插入的樂章。一位和巴赫同年代的作曲家Matteson曾說:「布雷舞曲是比嘉禾舞曲(Gavotte)更流暢更輕快的舞曲。儘管它是以快速的速度演奏,但又卻不失莊重。」巴赫保留了原有舞曲的菁華,再加上自己的特色,豐富了整個樂章。
一個相當特別小三和弦的出現在第二組布雷舞曲開頭,就如同其它組取中的小步舞曲,使用另一個不同的調性,不僅展現了與第一組布朗舞曲的不同,也形成了此套組取的一大特色。
吉格舞曲(Gigue)是3/8拍子。樂句原始的記號在巴赫妻子的手稿中一一保留下來。此樂章和第二號組曲中的吉格舞曲有著類似的結構,包含8或16小結為一大樂句的結構。
歡迎關注我們最新推出的公眾號
聽課
喜歡音樂豈能不加強人文素養
為您推薦最有營養的人文&社科&藝術講座課程
古典音樂微信群開放,加入請聯繫微信179747611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