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古典音樂會丨馬友友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丨「我從四歲起就不斷從這些音樂中擷取其知性、感性與性靈方面的各種力量.」

2022-02-07 每晚古典音樂會

馬友友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音樂會

馬友友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這六首巴赫的組曲是許多人公認,獨奏音樂中最艱難的創作。我從四歲大就開始,兩個小節、兩個小節地練習這套音樂。從那時起,我就不斷從這些音樂中擷取其知性、感性與性靈方面的各種力量。

然後,話題要轉到一九九一年,一位住在波士頓的法官馬克.沃夫,邀請我前去參加一項由各界精英共同參與的專題討論會議。我們要針對史懷哲博士表達我個人的意見和研究。史懷哲這位身兼音樂家、神學家和醫生的偉大人物,在巴赫方面也貢獻了相當多的研究心得。

史懷哲曾說,巴赫是一位「在音樂中放入繪畫功」的作曲者。他在這方面的啟發,讓我開始嘗試探索巴赫音樂中所可能具有的視覺特質,也激發了我開始這個「巴赫靈感」系列的工作。這套影片就是其成果。

過去五年來,我很榮幸能夠與來自各界的藝術家們,一同探索巴赫這套組曲。這些藝術家不僅限於當代的人物,還有古代的藝術人物,像是十八世紀的建築家喬望尼.巴提斯塔.皮朗內西,就曾經與我展開一段想像的對話。我和這些藝術家們平均都合長達兩年的時間;這些歲月裡,我們各自都獲得了藝術方面的激勵和成長,而彼此更是相交日深,終能在創意上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我交給每一位藝術家一首組曲,再由他們從組曲中找尋透過各自藝術表現其美感的可能。最後再將其結晶拍攝成六部影片。

在第一首組曲中,我邀請到的是園藝設計家茱莉.摩爾.梅瑟薇,我與她一同探討了大自然為主題的美感經驗。第二部組曲則是十八世紀建築大師皮朗內西;我請到電影導演法杭梭.傑厄德一同參與拍攝、探索皮朗內西建築作品的空間結構和景觀之美。

第三部組曲,我請的是編舞家馬克.莫裡斯,他為這首組曲特別編了一段舞蹈。第四號組曲,我請來電影導演艾騰.伊格言,他別出心裁地找出人類性格與音樂之間的關連。歌舞伎大師阪東玉三郎則以歌舞伎之舞姿將第五號組曲帶到升華的境界,將這首組曲的悲情面徹底呈現。最後的第六號組曲,冰上芭蕾舞家簡恩.託薇和克裡斯多福.狄恩兩人則翻飛冰上,將音樂與運動、舞蹈結為一體。

這幾位藝術家,各自都藉由這些音樂,將他們所擅長的藝術發展到原本所無法達到的更高極限,就好象巴赫在大提琴這種原本只能演奏單旋律的樂器上,突破了複音音樂傳統的極限一樣。而我也透過與他們合作,將自己對這些組曲的了解拓展到更高的境界。在這整個策劃中,從巴赫的音樂,衍生出舞蹈、電影、園藝設計,乃成為我生命中曾有過最大的感動。

我們所處的時代,充斥著大量文化信息,這些信息並不是每一項都值得吸收的,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必須審慎地選擇。十二年前,我灌錄了生平第一次的巴赫無伴奏組曲,能夠再有機會灌錄這套音樂,我感到非常的珍惜,而透過與這些藝術家合作,我從其它藝術領域,學到了更多,現在將之投射到我的演奏中。我衷心希望您也能像我一樣,感受到巴赫音樂的美,並從中獲得許多的靈感。

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巴赫為大鍵琴及小提琴所作的組曲在音樂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所謂的「組曲」通常是由一系列的舞曲所組成。早在巴赫時代之前,組曲的傳統形式就已由阿勒曼(Allemade)、庫朗(Couraute)、薩拉邦德(Sarabande)以及吉格(Gigue)四種舞曲所組成。

每一種舞曲都有其獨特的節奏及規律,相對於前面四種舞曲形式,小步舞曲(Minuet)、嘉禾舞曲(Gavotte)以及布雷舞曲(Bouree)則是屬於較新的舞蹈風格。

巴赫將這些新的舞曲穿插在薩拉邦德舞曲以及吉格舞曲之間成為當時組曲的新模式。就如同該時代的作曲家一樣,巴赫也儘量嘗試著給予不同舞曲新的生命、新的詮釋方式。

標題為「6 Suites a Violoncello senza Basso」的這部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在當時音樂界對大提琴這種樂器尚有疑慮的狀況下,此部作品可以說是極具時代意義,實可被譽為「大提琴聖經」。

每個舞曲的樂章都包含兩個部份,主要是由五取本身的主題以及和聲所組成。每個組曲的排列都以前奏曲(Prelude)作為開頭,並以此引領爾後開展的多變的形式。在調性的選擇上,巴赫都以開頭的樂章作為最主要的依據。這套重要的大提琴組曲,是由巴赫的第二個妻子安娜#8226;瑪達蓮娜#8226;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完成手稿。

此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巴赫為何亦或是為誰而作,至今仍還是一個謎。我們只知道此套組曲最早的手稿出自於巴赫第二任妻子之手,時間約是在公元1717~1723年間,巴赫在柯登宮廷時所完成的。有人猜測,巴赫極有可能是將這部作品獻給當時極富盛名且受巴赫欣賞的大提琴演奏家克利斯汀·費迪南(Christian Ferdinand)。

每一個組曲共有一個前奏曲再加上有不同特性的舞曲而成: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及小步舞曲(在第一及第二組曲)、布雷舞曲(在第三及第四舞曲),或是嘉禾舞曲(在第五及第六舞曲),再加上吉格舞曲作為結尾。

然而,每一種舞曲都有著其獨特的性格,在大提琴宗師卡薩爾斯(Pablo Casals)的想法:第一組曲代表樂觀、第二組曲象徵悲劇、第三組曲代表英雄氣概、第四組曲華麗宏偉、第五組曲有如暴風雨般的狂烈、第六組曲則迷漫田園的優閒景致。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C大調第三組曲,BWV1009

前奏曲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

薩拉邦德舞曲

布雷舞曲I、II

吉格舞曲

在第三號組曲中的前奏曲(Prelude),巴赫不但加長了此樂章的長度,也將此樂章的素材擴增。C大調的使用,讓大提琴能輕易地同時拉奏許多四個音的和弦,且給予低聲部的音域更多的厚度。前奏曲是3/4拍子,最開始可清楚地聽到一連串自由的流暢樂句;然而,這種持續不變的節奏動力加上變化的音群進行成為樂章的主要結構。

在樂曲的中間段落,開始出現一連串以G為根音往上不同琶音組合的音群,製造出緊張的製造出緊張的高潮氣氛;短捷、有精神的數個四和弦之後,為此樂章的尾聲做好準備;此續低音C的出件建立了強而有力的結尾。

阿勒曼組曲(Allemande)由三個16分音符的後起拍揭開序幕,隨著樂曲的開展直到第二大段的開始,又再度重現相同的節奏。此樂章比起第一、及第二號組曲中的阿勒曼舞曲的速度相對較慢;法國的作曲家常常會以「莊重」這個形容詞來形容這個舞曲的主要精神。

庫朗舞曲(Courante)是由連續有生氣的八分音符所構成:這個樂章和義大利作曲家為小提琴所作的的「Corrents」有著密切的關連。琶音的進行加上音階片段及圓滑的拉奏法,提供了豐富且多變的對比。在8個類似序奏的小節後,單一旋律有著和聲結構的樂曲就此展開。第二大段的終止一直到幾個16分音符出現後才明顯。此樂章的結尾有著第一段的影子,但旋律卻不同。

薩拉邦德(Sarabande)由每個小節的第一拍重音表現出此舞曲的特色。此動力一值持續到第二大段開始,ㄧ個小和弦的出現,拉高了此樂章的張力。第二大段的旋律線條更加的豐富推至此全樂章的高潮。

布雷舞曲(Bourree)是相當活潑2/2拍子,在此處猶如ㄧ個插入的樂章。一位和巴赫同年代的作曲家Matteson曾說:「布雷舞曲是比嘉禾舞曲(Gavotte)更流暢更輕快的舞曲。儘管它是以快速的速度演奏,但又卻不失莊重。」巴赫保留了原有舞曲的菁華,再加上自己的特色,豐富了整個樂章。

一個相當特別小三和弦的出現在第二組布雷舞曲開頭,就如同其它組取中的小步舞曲,使用另一個不同的調性,不僅展現了與第一組布朗舞曲的不同,也形成了此套組取的一大特色。

吉格舞曲(Gigue)是3/8拍子。樂句原始的記號在巴赫妻子的手稿中一一保留下來。此樂章和第二號組曲中的吉格舞曲有著類似的結構,包含8或16小結為一大樂句的結構。


歡迎關注我們最新推出的公眾號

聽課

喜歡音樂豈能不加強人文素養

為您推薦最有營養的人文&社科&藝術講座課程

古典音樂微信群開放,加入請聯繫微信179747611邀請

相關焦點

  • 【大提琴名曲】巴赫《無伴奏組曲》
    Suites For Solo Cello         如果說巴赫和他的音樂即是宇宙現象本身,那麼他(它)們便不僅僅是地基而是整座大廈,便不僅僅是骨骼而是整個血肉之軀,而何況他(它)更是本質,更是靈魂?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音樂會4日奏響蘭州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音樂會4日奏響金城每日甘肅網9月3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 2日記者獲悉,曙光·楊錳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音樂會將於4日晚在甘肅大劇院上演。一直以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都被視為大提琴演奏家的試金石,而此次中國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楊錳便會在80分鐘無中場演出中,為到場觀眾傾情獻上這首經典名曲。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幾乎所有學習大提琴演奏者必須演奏的、最重要的曲目之一,被譽為是大提琴界的「聖經」。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曲:沒法解釋的愛
    你喜歡聽巴哈哪個版本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RCA出品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歷史錄音史達克的演奏氣質典雅,卻帶著張狂。音色華麗通透,已大部分脫離了巴哈賦予音樂的主旨或動機。羅斯卓波維奇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曲》
  • 聽一曲巴赫丨當一個靈魂如此經典地存在,演繹靈魂的人只好顯得渺小了.
    從來不知道大提琴的弦律可以這樣,音樂在馬友友的魔術裡旁若無人地流淌,可以如此輕靈,可以如此雄渾,可以如此傷悲,可以如此大氣。聽了三個曲子,無伴奏大提琴協奏曲中的一部分MV讓馬友友坐在巴黎街頭演奏,車輛擁擠,行人們旁若無人地徜徉街頭,沒有人理會這個孤獨的藝術家,因為基調是如此沉重,只能讓人想起失去親人的哀傷,質疑我們生活的目的,感嘆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
  • 【名表購每日精選】【2008-2-4】二手勞力士藏品&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給你永恆的感動!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給你永恆的感動!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大提琴界的 至高瑰寶曆來有許多不朽的大提琴家都為之 傾注了畢生心血,這套組曲在塵封數百年後,在大提琴宗師卡薩爾斯的演繹下重現光彩。它有著巴赫作品中特有的神聖氣質,嚴謹威嚴的結構布局中蘊伏著無限美學意義,像宇宙和星辰一樣凝練、博大、深刻。
  • 西方音樂中的理性與感性如何從鬥爭到調和丨論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徵
    ——論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徵自西方音樂成型以來,理性與感性這對難以調解的矛盾就一直以各種姿態相互對立著,從最早基督教的宗教理性到後來的反宗教人文主義理性,無論是哪種理性都一直與感性的入侵進行著似乎永無休止的鬥爭。
  • 「我一直問自己, 音樂到底有什麼用?」
    2020年11月14日,馬友友的「慰藉與希望之歌」(songs of comfort and hope)音樂會向全球線上直播。2020年11月14日,馬友友在臺灣高雄舉行了「慰藉與希望之歌」音樂會,通過線上向全球直播。
  • 海頓一生音樂審美的三個不同階段
    一方面,海頓靠自己在教會學校裡學到的本事掙錢謀生,一方面繼續刻苦學習,發展自己的事業,並開始了他最初的作曲實踐,不久,與義大利作曲家波爾波拉{1}相識學習作曲,並充當他的伴奏和助手,獲得了音樂創作的基本訓練,在聲樂方面、作曲方面和義大利語方面大獲裨益。1758年左右,他成為莫爾金伯爵的音樂總監,這位伯爵居住在維也納,但夏天卻在故鄉波西米亞度過,海頓為伯爵的樂隊寫下了他的第一首交響曲。
  • 最愛喝咖啡的古典音樂家是?
    今年3月,中山音樂堂將上演「巴赫,生日快樂系列音樂會」,為「音樂之父」慶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哥德堡變奏曲》即將奏響!但是巴赫用這部作品將大提琴搬到舞臺中央,成為了主角。這部作品就是《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巴赫把自己淹沒在一門細巧的手藝裡,直到爐火純青,直到沒有自我……
    漸漸,鼓角共起,歌吹沸天,各種樂器舞之蹈之以後,薰歇燼滅,光沉響絕。天啊。也許巴赫真是在一心一意展現「賦格的藝術」,別無他想。他把自己淹沒在一門細巧的手藝裡,直到爐火純青,直到沒有自我。而他的純粹讓我們幾乎不忍說出,這部作品聽來其實如此多情,令人慾仙欲死。
  • 電影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10首古典音樂
    自電影誕生起,電影和音樂就密不可分,其中古典音樂與電影的關係,可謂淵源流長。古典音樂,能為電影增添一份儀式感,也能賦予電影濃烈的戲劇色彩。而電影,則打通了不同藝術領域的限制,為觀眾們開啟了一扇通往古典音樂的門。
  • 真正好音色的25首古典音樂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真正好音色的25首古典音樂 2020-09-09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視野丨大提琴家的原力——《天龍Hi-Fi大提琴》
    編輯 搜圖羅斯特羅波維奇也不能說錄音少,畢竟他還玩指揮,甚至還彈鋼琴給夫人伴奏,但在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這座高峰作品上,他可就輸給另一位大提琴巨匠:斯塔克了。
  • 收藏丨2016廣州大劇院演出排期
    古典和流行的碰撞,巴赫和夏洛克的相遇藝術家小提琴丨格雷戈裡•海靈頓Gregory Harrington 鋼琴丨馬代•瓦爾加 Matei Varga, piano演出曲目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一樂章:前奏曲巴赫(格雷戈裡•海靈頓改編)樂隊組曲D
  • 日劇《四重奏》已經演奏了哪些音樂
    看了這部有「藝術品」之稱的神劇,有人說自己變得想聽古典音樂了,也有人開始搜羅劇中出現過的曲目單。別急,我們已經把曲目單找出來了。《卡薩多獨奏大提琴組曲》本劇開篇,小雀在街頭獨奏的是卡薩多的《獨奏大提琴組曲》。
  • 亨德爾音樂作品——組曲、賦格與管風琴協奏曲
    亨德爾的主要作品大都收集在了四冊《亨德爾古鋼琴作品集》內,在體裁上主要有組曲、賦格曲及變奏性樂曲等。其中1720年在倫敦出版的第一冊收集了唯一經亨德爾本人審閱並同意出版的8套組曲。(一)組曲亨德爾組曲的成功之作完成要早於巴赫的《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主要被收集在了第一冊古鋼琴曲集中。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第三階梯列入這一階梯的作品包括部分難度較大的鋼琴、大提琴、小提琴奏鳴曲,以及大多數室內樂作品,如鋼琴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弦樂器重奏、弦樂器、管樂器與鋼琴混合重奏等。巴赫作品中的部分協奏曲、奏鳴曲、組曲也列入第三階梯。這是其宗教背景以及巴洛克時代音樂的普遍特徵所決定的。
  • 古典音樂走進網紅無界美術館,上海交響樂團要「造圈」
    古典音樂走進網紅無界美術館,上海交響樂團要「造圈」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20-11-07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指尖有蝴蝶飛過,耳畔有巴赫響起,身後是漫天遍野的向日葵
  • 席夫談巴赫丨我很少選擇偏激的速度丨斯坦威鋼琴很危險丨喜歡背譜是因為譜子和譜架在演奏者與樂器之間立起一堵牆,把譜架放倒我才能呼吸.
    在這場音樂會之後我們進行了一次愉快的會談。話題是從他的這場音樂會開始的,當問及這次他為什麼沒有演奏巴赫時,他解釋說他會為此做補償的。不久他將在紐約、倫敦、路瑟恩等地做六場系列的巴赫作品演奏會。曲目包括六組英國組曲、六組法國組曲、六組帕蒂塔組曲、《戈爾德堡變奏曲》和全部的「平均律」。希夫演奏的巴赫作品如此之廣的確令人敬慕。鑑於此點我們的談話就集中在巴赫的作品上。
  • 帶你了解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
    巴赫創作音樂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為了每個人的成為孤獨聆聽者?還是通過音樂讓人們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並不複雜——那就是通過巴赫的音樂,讓古典音樂把人團聚在一起,然後一起慢慢成長,不斷學習古典音樂知識,讓每日聆聽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