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8年一級市場出現流動性枯竭,S交易的熱度就持續到現在。但火爆背後,系統性交易場景卻遲遲不能建立。S業務看似美好,落地難度係數其實很高。而且,隨著註冊制的推行,優秀的S機會也越來越搶手,好項目並不等於好的投資。
如杉資本丨作者
自從2018年一級市場出現流動性枯竭,S交易的熱度就持續到現在。但火爆背後,系統性交易場景卻遲遲不能建立。說句實在話:次次撿便宜,哪那麼容易呢?
作為私募股權S領域投資老兵,我們看了那麼多大大小小的S機會,真正出手的非常少。但是這兩年,隨著市場對S基金不斷的炒作,滋生了一批專門打著S基金旗號去募資割韭菜的機構。久而久之,市場非理性噪音助長了投資風險,不禁讓人擔憂:「新生事物」是否會遭遇拔苗助長的危機?
在不同尋常的2020年,我們創立了如杉資本,在「摸爬滾打」中探索S策略。團隊前前後後共看了50個項目,深入盡調的項目有18個,進入投決流程的項目有8個,最終落地的項目只有2個。我們內部復盤了這50個項目,並列舉了10個典型案例來說明當下S項目落地難的原因。含淚寫下這篇文章,希望這些個傷疤能給大家一些啟示,可以讓真正對S交易感興趣的投資人少走一些彎路:
案例1:
缺少S項目交易經驗,GP盲目自信
這是一個GP推過來的單項目的老股機會,復盤下來主要原因是GP牽頭這個項目的人員缺少交易經驗,導致項目最終沒有落地。這兩年雖說GP的FA化越來越常見,但是不禁要吐槽下:即便是做FA,也得專業啊。故事是這樣的:GP是該項目的早期投資機構,多年下來和公司創始團隊建立了較好的關係,所以後面有機構股東因為基金期限原因想要轉讓老股實現退出,公司出於合作的信任基礎和增加新股東潛在可能帶來的溝通成本,第一時間告知了該GP,如果能接還是希望老股東來接了。GP來找我們的時候跟我們拍胸脯說已經拿到了老股,額度和價格都確認了,可以給我們機會來做該專項S基金的LP。在我們對項目展開一系列的現場盡調後覺得項目層面沒有問題(項目公司的確很配合盡調),既定的轉讓價格也比較合適,就讓GP推進去做該專項S基金的受讓交割。GP前期可能是出於自己對自己的募資能力並不自信,直到LP敲定以後才遲遲去推進老股轉讓協議的籤署事宜。項目最終賣方決策層不同意轉讓。GP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事前沒有和賣方籤署轉讓相關協議,都是基於口頭約定,始終認為自己「搞得定」;二是沒有摸清賣方的真正決策人員。這個交易給我們啟示是專業靠譜有經驗的合作夥伴非常重要。
案例2:
賣方缺少誠意
這個賣方是一家產業公司,他們過去自己投了很多項目,既做直投,也做LP。賣方找到我們的時候,明確表示出於公司戰略調整的需求,聚焦主營業務,需要把這些投資項目都出售,也找了幾家市場上比較活躍的中介機構幫忙去賣。賣方的投後團隊也一直積極配合潛在S買方的盡調要求。我們在盡調過程中,發現待出售的資產多少都有點瑕疵,後來了解到其實他們有好的資產包,但都沒拿出來賣,現在出售的都是他們內部評估下來跑的不是很好的項目。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遇到真正好的S項目,要麼靠運氣,要麼靠關係,市場上到處飄的,大家都在看的,目前來看多少會有點問題。
案例3:
資產包裡項目數量過多,難以估價
這個項目是一個早期基金的LP份額,賣方出於流動性需求想把之前投的基金份額出售。我們看了下資產包,投資階段以天使到A輪為主,規模10億不到,目前是到第5年,剛過投資期,投了130多個項目。雖然有些項目跑的不錯,帳面有幾十倍浮盈,但由於投的金額不大,對整個基金業績影響很有限。130多個項目經過5年時間跑下來,死掉有20多個,存活下來的項目由於投的太早期,很多依舊處於早期發展階段,還很難判斷後面到底會是什麼結果。這麼多的項目,如果一個個去盡調,肯定是不現實的,所以這個份額的資產評估是個很大的難點。另外,份額轉讓本身金額也不是很大,從盡調花費的時間成本來看,也不值得去做這個事,最終放棄了這個項目。這麼多項目看下來,我們自己經驗是如果一個基金底層項目數量超過20個,基本上我們就不太會參與了,項目數量越多,就越難交易落地。
案例4:
交易結構複雜,退出節奏難以判斷
這個項目也是一個基金的LP份額,底層主要投向先進位造領域的成長期項目。初看上去項目挺性感的,但剝開來發現這個LP份額嵌套了超過3層結構,而轉讓的LP份額是最上層的,即底下還有兩層結構,最底層基金的GP是國資背景。從成本和風險角度,多一層結構,就多一層成本,風險也會增加,況且最終退出決策是由底層基金管理人掌控,出於不同的交易對手有著不同的資金屬性和角色定位問題,退出節奏是很難判斷的。我們還是偏好結構簡單的交易項目,投資路徑和費用都清晰明了,GP跟LP利益完全一致,降低風險和交易成本。
案例5:
看上去很美,實際並不美好
這個項目我們剛拿到手的時候是比較興奮的,項目來源比較靠譜,資產包裡項目數量也不算多,而且超過80%的項目已經上市,多數項目馬上到解禁期了,整個資產包流動性很高。賣方出於短期資金壓力,急於出售該基金的LP份額,價格上也比較優惠,並沒有漫天要價。但在進一步盡調過程中,我們還是比較失望的。好幾個項目是有浮盈,但浮盈並不多,如果按照已經存續4年的時間去考量,年化10%的回報都不到。可以看出這個基金當初投的都是偏後期的項目,雖然項目上市確定性高,但進入估值都不低,導致出現上市以後估值倒掛的現象。以及,資產包內還有多個一級半市場的定增項目,著眼於短期的所謂折扣而忽視項目自身的成長性,不禁感嘆,當年的定增坑了多少人啊。團隊在看完資產包以後,第一反應是:這個GP還健在嗎?
案例6:
GP故意讓中間商賺差價
這個項目很有意思,但是容易讓人血壓上來。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某個FA給我們推薦了一個S份額,說是比較符合我們的胃口,規模也不大,在我們表示有興趣了解之後立即給我們安排了一個騰訊電話會議。服務真的不錯。但是電話會議過程中項目人員非常不專業,一問三不知,我們得到的信息僅僅是某個GP某支基金某個LP想要轉讓XX金額的有限合夥份額。有趣的是,這個基金以及這個轉讓人原先跟我們已經有過交易,換句話說,我們本來就是該基金的老LP。並且該FA大概率知道我們就是這個基金的老LP。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電話會議之前FA同事不去做功課了。GP完全可以在轉讓人有轉讓需求的時候先問一圈該基金的老LP,尤其是本身就有S策略的老LP,或者如果GP自己找到一些新的LP來接倒是也可以理解,而GP卻優先選擇讓FA機構出面推動這個事情,這就不厚道了,假設老LP接了,無形中就增加了老LP的交易成本。
案例7:
GP配合效率過低,導致交易變卦
這個項目很遺憾,也是一個單項目基金的LP份額。轉讓人、GP跟我們都比較熟悉。轉讓人出於流動性需求部分轉讓該基金的實繳出資份額,我們作為買方,轉讓人也同意把份額轉給我們,一拍即合,流程上需要GP的配合。GP由於近期在募集新基金,忙於應對各種LP的盡調工作,就該份額轉讓事宜的配合效率比較低下。大概拖了半個月,項目出現重大利好,轉讓人心態瞬間發生了變化,交易也就不了了之了。這個時候只能安慰自己,有緣無份。
案例8:
GP為了新基金的募資,滿市場推往期基金S份額
這個案例也是近期非常常見的現象。某GP新基金的募集壓力比較大,募資人員頻頻參加各類母基金活動各類GPLP對接會,募資效果都不理想。後來急中生智,找到往期基金的一個小規模S份額,該往期基金目前的帳面表現是挺不錯的。因此,GP拿這個S份額作為誘餌,勸說LP投自己的新基金,由於對接了太多的對該S份額感興趣的機構,因此變成了一種類似「拍賣」場景,製造了緊張氣氛,但是據說最後實際效果也一般。
案例9:
基金到了退出期,「姿勢」其實可以挺靈活的
這個項目曾經一度糾結過,故事是這樣的:GP的某期基金到了退出期,有個個人LP擬轉讓5000萬左右的基金份額,價格比較open, 可能因為這個份額在市場上飄了一段時間,賣方的姿態比較柔軟,讓潛在意向買方大膽報價,後來我們報的價格確實比較「大膽」,賣方沒有同意。GP知道了以後,跟我們多次交流,一方面是看看能不能把受讓價格抬高,確實轉讓人作為這個基金的大LP給基金管理團隊施加了比較大的退出壓力,另外一方面是看看我們對資產包裡面的個別優質項目有沒有興趣,可以就特定項目進行轉讓退出。這個案例讓我們不禁感嘆:大膽想像,小心求證,也不妨是個好主意。
案例10:
呼籲協會加速私募股權S基金的備案流程
最後在實操過程中,我們發現基金業協會對於私募股權的備案要求越來越細緻,整體來看肯定是對的沒錯,但是目前協會就私募股權S基金的業務沒有特殊的審核通道,一刀切的審核要求下,光審核完成基本就要1-2周,碰到一些急於交割的案子難免壓力比較大,遲則生變是常有的事情。另外,多數S基金的交易結構中肯定是大於兩層嵌套,以及穿透到底層投資單一標的資產的情況也是很常見的,如果按照既定的要求凡是通過SPV投資單一項目都必須要託管的硬性要求,結合現在各大銀行託管政策的收緊,光這一點就無形中抬高了S基金的落地門檻。目前國內S基金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所以我們很希望在不久的未來有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國內S基金的發展,不管是備案提速、託管視情況放寬還是S基金的稅收優惠等等。
最後,S業務看似美好,落地難度係數其實很高。而且,隨著註冊制的推行,優秀的S機會也越來越搶手,好項目並不等於好的投資。捆綁式的S交易我們認為是合理的,近期我們也會嘗試探索「S+F」或者是「S+P」的模式,從整體保守性原則出發,權衡好S基金的退出確定性、流動性和整體退出回報的空間。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