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書法怎麼樣?來長沙簡牘博物館看

2021-01-06 瀟湘晨報

一代女皇武則天,不僅開創大周盛事,其在文學、藝術領域的造詣,也一直為後人稱讚。

1月3日,武則天撰書《升仙太子之碑》拓片亮相長沙簡牘博物館,向長沙市民展現了一代女皇的書法成就。

作為「書道圭臬——中原巨碑名志拓片展」的重要作品,武則天撰書《升仙太子之碑》拓片與其他100餘件作品一起,為觀眾呈現了中國歷代碑刻書法的精妙。

緱山留御筆,開創巾幗書碑歷史

升仙太子姓姬,名晉,字喬,是東周靈王姬洩心的太子,因而又叫王子晉或王子喬。歷代文人墨客為他留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如唐代詩人沈佺期的《鳳笙曲》、宋之問的《緱山引》、許渾的《緱山廟》等。

這些傳說和詩文也吸引了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女皇武則天、乾隆皇帝等帝王前來。他們到此抒發情懷,宣揚升仙太子。然而,歷代對升仙太子最有力的宣傳,莫過於女皇武則天御書敕立的升仙太子碑。

據載,武則天在位時,請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修繕當時殘破的升仙太子廟,使其煥然一新,幾乎等同於建起了一座新的升仙太子廟。聖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當年70歲的武則天從洛陽出發,赴嵩山封禪。途中經過緱山,遊覽了剛剛竣工的升仙太子廟,一時興起,撰寫了升遷太子碑碑文,並為之書丹,立於升仙太子廟大殿之前。

碑文前部分,武則天敘述了太子王子晉的生平和得道的經過。後半部分則主要敘述了重建升仙太子廟的經過,以太子升仙故事為引導,讚美了「武周」社會,自豪之情洋溢於字裡行間。專家認為,升仙太子碑碑文內容豐富,用典很多,顯示了女皇武則天非凡的才學與智慧,是研究武周盛世的寶貴資料。

武則天的書跡,現僅見於升仙太子碑,她的書法筆畫婉約、圓轉流暢、意態豪縱,以草書為主,行書輔之,具有章草韻味,被歷代名家視為書法藝術珍品。值得一提的是,升仙太子碑的價值還在於「巾幗書碑從此始」。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書碑之事向來被視為莊重嚴肅的工作,女性從不許登此「大雅之堂」。獨有武則天,以無畏的膽略打破了歷史傳統,開女性書碑之先河。

196件金石拓片,再現中國歷代碑刻風採

拓片,是使用宣紙和墨汁等工具,從碑刻、銅器等文物上拓印下其形狀、文字或圖畫的紙片,是記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拓片保存了珍貴的文獻資料和豐富多彩的書法、繪畫藝術,一直以來都作為重要的藝術形式而備受重視。作為中國書法藝術傳承的載體,碑帖拓片是研究文字演變的可貴資料,更是研習書法的寶庫。

「書道圭臬——中原巨碑名志拓片展」由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長沙簡牘博物館和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共同承辦。此次展覽共展出上自商周、下至明清的甲骨、青銅器、碑碣、墓誌、畫像石和摩崖刻石等種類豐富的金石拓片196件。其中不僅包括西周《毛公鼎》、秦代《嶧山碑》、漢代《袁安碑》、唐代《升仙太子碑》等拓片精品,更有張廷濟、吳大瀓、羅振玉、容庚、吳湖帆、張伯駒等名家舊藏西周銘文青銅器全形拓。

據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介紹,此次展出的碑帖不僅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而且篆、隸、行、楷、草各種書體齊備,皆為名家大作,書跡各異,風格紛呈,充分彰顯了傳統金石拓本藝術之美、書法之美,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之美,讓觀者得以從中窺見中國文字發展演變的脈絡、書法審美意識轉換的軌跡,以及金石拓片在傳承歷史文化中所作出的貢獻。從地域上看,本次展出的碑刻所在地90%在河南,兼及山東、山西和陝西,充分體現了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的中原大地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

1月3日,展覽開幕當天還特設了面向大眾的「金石拓文」社教活動和《魏碑文化賞析》知識講座,向大眾普及碑帖拓片知識,在吸引民眾走進博物館的同時,提升觀展體驗,讓博物館從「火起來」到「活起來」,走近大眾,融入百姓生活。

「通過此次展覽,我們希望向大家展示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的源遠流長,更希望追隨先人足跡,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脈絡。長沙簡牘博物館與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分屬國有與非國有性質的博物館,各有其文物資源優勢。我們的交流合作,旨在提升兩館的陳列展覽與科學研究水平,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目標,是一次對當前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之間在運作模式、合作機制、共謀發展等方面的有益探索。」李鄂權表示。

當日,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李寶宗還將館藏「北魏原石精拓50種」捐贈給長沙簡牘博物館。

據悉,「書道圭臬——中原巨碑名志拓片展」展期為1月3日至2月10日,地點為長沙簡牘博物館美廬展廳,免費向公眾開放。

瀟湘晨報記者徐海瑞 通訊員管震 攝影 記者楊旭

相關焦點

  • 星辰文藝 | 蔣集政:遙想當年走馬樓——參觀長沙簡牘博物館有感
    趁周末空閒,決定再去參觀長沙簡牘博物館。      長沙簡牘博物館於2000年立項興建,2007年建成對外開放。興建長沙簡牘博物館,主要是為了保護於1996年在長沙走馬樓出土的三國簡牘。      長沙走馬樓三國簡牘因其重要的文物考古價值,保護整理工作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於是成就了世界上首個以簡牘為專題開展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展覽和社會教育活動且功能齊備的大型現代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湖南省4個國家一級博物館之一。
  • 156方長沙八景篆刻作品在長沙簡牘博物館展出
    嶽麓印社向各景點代表贈書華聲在線12月7日訊(通訊員 胡偉)12月5日-7日,長沙八景篆刻作品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展出。由106位嶽麓印社社員歷時近半年精心創作的156方長沙八景篆刻作品展出並首發作品集。
  • 甘肅簡牘博物館項目主體封頂
    甘肅簡牘博物館設計新穎、結構複雜甘肅簡牘博物館在建築外型的設計上,從簡牘文物、象形文字、漢代建築、傳統空間模式等元素中提取文化符號,並加以創新運用,並以現代簡潔的建築形體表現「簡以承典,牘以載道」的立意,設計團隊把悠久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從古傳遞到今,創新性地實現了簡牘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創造性轉化,塑造展示簡牘文化的場所,讓建築、簡牘和公眾之間產生對話
  • 第三屆中國簡帛書法高級研創班訪學湖南省博物館
    本屆研創班由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主辦,山東省濱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省濱州蓮華書院承辦。10月14日,秋高氣爽,第三屆中國簡帛書法高級研創班的師生們完成了在濱州蓮華書院半個月的學習、研創培訓後,到訪湖南省博物館,展開參觀、觀摩與學習活動。
  •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1986年,被分撥為省考古所漢簡研究室,2007年擴大為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2012年12月其職責併入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集中保存了50129件(組)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679件,二級文物3160件,三級文物27096件,珍貴文物數量屬全省之最。
  • 長沙簡牘博物館「五一」持續開放 線上線下展覽不停
    紅網時刻4月30日訊(記者 袁思蕾)這個「五一」,如果不想去遠方,就去博物館吧!記者今天從長沙簡牘博物館獲悉,5月1日至5日,該館持續對外開放,並為廣大觀眾準備了三大可現場參觀的展覽、兩場直播展覽講解。
  • 館校深度合作 共建「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
    12月18日,館校共建「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籤約揭牌儀式在長沙簡牘博物館舉行。長沙簡牘博物館與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代表籤署館校共建協議。活動現場,為「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揭牌。長沙簡牘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簡牘文物資源佔全國簡牘總量的近三分之一。每一枚小小的簡牘,都承載了厚厚的書法藝術底蘊,值得後人去學習與傳承。湖南大學是千年學府,弦歌不輟,特別是嶽麓書院人才薈萃。多年來,長沙簡牘博物館在學術研究方面與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一直有著長期的合作。「長沙走馬樓西漢簡牘的整理與研究」就是由雙方共同申報,並成功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 「簡」述歷史 傳承文化——甘肅簡牘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省列重大項目,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今天(12月18日)主體封頂,計劃將於明年年底建成開放,屆時將結束甘肅簡牘博物館長期以來「有館無舍、館展分離」的歷史。新館效果圖新館效果圖新館效果圖甘肅簡牘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設立的省博物館漢簡整理研究室;1986年被分撥為省考古所漢簡研究室;2007年擴大為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2012年12月省編委批准單獨設立甘肅簡牘博物館,主要承擔甘肅省出土簡牘的收藏保管
  • 市考試指導中心開展「銘記歷史變遷 感悟簡牘文明」主題黨日活動
    為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追根溯源,銘記歷史,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6月17日下午,市考試指導中心全體工作人員在全國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展「銘記歷史變遷 感悟簡牘文明」主題黨日活動。
  • 蘭州大學書法研究所簡牘研究院昨日成立
    掃碼看詳情11月28日,蘭州大學書法研究所簡牘研究院成立及揭牌儀式在甘肅省藝術館舉行。來自省文聯、蘭州大學、廣州美院、甘肅省書協的相關領導和藝術家出席了系列活動。甘肅是簡牘大省,素有「漢簡之鄉」的美譽。蘭州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西部高等教育的重鎮,有義務擔當起簡牘研究、簡牘藝術研究、簡牘書法藝術創作和研究的歷史重任。有鑑於此,蘭州大學書法研究所決定成立蘭州大學書法研究所簡牘研究院。
  • 甘肅省博物館,一個被低估的博物館,除了馬踏飛燕還是簡牘之鄉
    提起博物館,大家會想到的有國博、鄂博、陝博、豫博這樣的大館。 作為一家非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其實在各省級博物館中排位還是靠前的,中國旅遊標誌的原型—馬踏飛燕(銅奔馬),就在甘肅省博物館收藏著。
  • 傳承藝術的價值——簡牘書跡的分類及風格形態
    作者:張韜與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金文相比,簡牘書跡風格、類型的多樣,亦是應該引起我們足夠注意的。在篆書書體體系中,簡牘書跡是一個不可輕易忽略的「家族」。在篆書書體的生成發展過程中,特別是時代的轉折時期,簡牘書跡的「傳承」業績是不可輕視的。
  • ...學生社會教育活動——第二十六期未成年人研學之旅「千古垂簡牘」
    白銀市博物館「絲路鎖鑰——敦煌歷史文物精品展」展出的大量漢代簡牘,是我國最古老的圖書之一。為了讓中小學生充分利用博物館的展覽資源拓展學習空間,我館於2020年11月29日下午舉辦「千古垂簡牘」第二十六期未成年人研學之旅活動,白銀市區具有書法基礎的32名學生參與此次活動,直接面對展品,學習簡牘的製作,了解簡牘的相關知識。1.
  • 武則天76歲時的書法,展現非凡的才氣,創下書法史多項第一
    巨碑彰顯這位女皇的雄才大略,飽含著書法神韻,開巾幗草字書碑之先河。武則天(624—705),名瞾,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中國歷史上300多個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
  • 作品入書法大展就完美嗎?評委:這件秦簡作品還欠點火候
    曹軍福是書法專業碩士,他的入展作品取法秦簡,並融入自己的想法。客觀講,這件作品的確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作者對秦簡的整體表現力稍顯中規中矩,筆法較為單一,在氣韻方面還稍欠火候,建議作者在今後的創作實踐過程中,關注該類簡牘作品的書寫力度、節奏的表達,進一步豐富作品的表現力。
  • 甘肅:讓千年簡牘煥發時代光彩
    新華社蘭州12月19日電(記者何問)為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傳統歷史文化,近年來甘肅省加強簡牘保護研究和展示利用。在紙張面世之前,中國人利用竹簡與木牘作為書寫載體,這兩種材料合稱為「簡牘」。「甘肅簡牘博物館目前集中保存了4萬多枚從秦漢到西晉時期的簡牘和1萬餘件相伴出土的文物。」甘肅簡牘博物館整理研究部主任肖從禮介紹,近年來該館將簡牘整理釋讀與數位化手段相結合,加強文物保護研究。這是12月18日拍攝的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主體封頂現場(無人機照片)。
  • 長沙科技周來了!18個場館芙蓉區有4個!快來玩兒~
    1.簡牘文化科學技術普及場館國內首座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和陳列展示於一體的現代化專題博物館。藏品主要為1996年長沙走馬樓出土的10萬餘枚三國孫吳時期紀年簡牘和2003年發現的2000餘枚西漢初年紀年簡牘等。
  • 筆法婉約流暢,意態縱橫,武則天草書《升仙太子碑》書法欣賞
    書法欣賞《升仙太子碑》局部《升仙太子碑》的正文,語勢暢達,氣象恢宏,雖多僻語典故,然亦無礙文思,有的段落語句儷偶甚工,情韻無窮,讀來令人迴腸盪氣,不禁為之讚嘆!書法欣賞《升仙太子碑》局部武則天除精通史籍詩文之外,還精於書法。尤其精於飛白書和行草書。
  • 武則天令人寫的小楷,在敦煌埋了1000年,書法史上的最高水平!
    很多人學習小楷書法不知從什麼地方開始入門,我們先簡單梳理一些中國書法史上的小楷的基本脈絡。首先,學習小楷要看你是出於什麼目的,是單純想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好,想把字寫規整,那麼你就遍覽歷代名家小楷集,找一件自己喜歡的字帖,練習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