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則天,不僅開創大周盛事,其在文學、藝術領域的造詣,也一直為後人稱讚。
1月3日,武則天撰書《升仙太子之碑》拓片亮相長沙簡牘博物館,向長沙市民展現了一代女皇的書法成就。
作為「書道圭臬——中原巨碑名志拓片展」的重要作品,武則天撰書《升仙太子之碑》拓片與其他100餘件作品一起,為觀眾呈現了中國歷代碑刻書法的精妙。
緱山留御筆,開創巾幗書碑歷史
升仙太子姓姬,名晉,字喬,是東周靈王姬洩心的太子,因而又叫王子晉或王子喬。歷代文人墨客為他留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如唐代詩人沈佺期的《鳳笙曲》、宋之問的《緱山引》、許渾的《緱山廟》等。
這些傳說和詩文也吸引了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女皇武則天、乾隆皇帝等帝王前來。他們到此抒發情懷,宣揚升仙太子。然而,歷代對升仙太子最有力的宣傳,莫過於女皇武則天御書敕立的升仙太子碑。
據載,武則天在位時,請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修繕當時殘破的升仙太子廟,使其煥然一新,幾乎等同於建起了一座新的升仙太子廟。聖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當年70歲的武則天從洛陽出發,赴嵩山封禪。途中經過緱山,遊覽了剛剛竣工的升仙太子廟,一時興起,撰寫了升遷太子碑碑文,並為之書丹,立於升仙太子廟大殿之前。
碑文前部分,武則天敘述了太子王子晉的生平和得道的經過。後半部分則主要敘述了重建升仙太子廟的經過,以太子升仙故事為引導,讚美了「武周」社會,自豪之情洋溢於字裡行間。專家認為,升仙太子碑碑文內容豐富,用典很多,顯示了女皇武則天非凡的才學與智慧,是研究武周盛世的寶貴資料。
武則天的書跡,現僅見於升仙太子碑,她的書法筆畫婉約、圓轉流暢、意態豪縱,以草書為主,行書輔之,具有章草韻味,被歷代名家視為書法藝術珍品。值得一提的是,升仙太子碑的價值還在於「巾幗書碑從此始」。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書碑之事向來被視為莊重嚴肅的工作,女性從不許登此「大雅之堂」。獨有武則天,以無畏的膽略打破了歷史傳統,開女性書碑之先河。
196件金石拓片,再現中國歷代碑刻風採
拓片,是使用宣紙和墨汁等工具,從碑刻、銅器等文物上拓印下其形狀、文字或圖畫的紙片,是記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拓片保存了珍貴的文獻資料和豐富多彩的書法、繪畫藝術,一直以來都作為重要的藝術形式而備受重視。作為中國書法藝術傳承的載體,碑帖拓片是研究文字演變的可貴資料,更是研習書法的寶庫。
「書道圭臬——中原巨碑名志拓片展」由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長沙簡牘博物館和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共同承辦。此次展覽共展出上自商周、下至明清的甲骨、青銅器、碑碣、墓誌、畫像石和摩崖刻石等種類豐富的金石拓片196件。其中不僅包括西周《毛公鼎》、秦代《嶧山碑》、漢代《袁安碑》、唐代《升仙太子碑》等拓片精品,更有張廷濟、吳大瀓、羅振玉、容庚、吳湖帆、張伯駒等名家舊藏西周銘文青銅器全形拓。
據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介紹,此次展出的碑帖不僅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而且篆、隸、行、楷、草各種書體齊備,皆為名家大作,書跡各異,風格紛呈,充分彰顯了傳統金石拓本藝術之美、書法之美,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之美,讓觀者得以從中窺見中國文字發展演變的脈絡、書法審美意識轉換的軌跡,以及金石拓片在傳承歷史文化中所作出的貢獻。從地域上看,本次展出的碑刻所在地90%在河南,兼及山東、山西和陝西,充分體現了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的中原大地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
1月3日,展覽開幕當天還特設了面向大眾的「金石拓文」社教活動和《魏碑文化賞析》知識講座,向大眾普及碑帖拓片知識,在吸引民眾走進博物館的同時,提升觀展體驗,讓博物館從「火起來」到「活起來」,走近大眾,融入百姓生活。
「通過此次展覽,我們希望向大家展示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的源遠流長,更希望追隨先人足跡,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脈絡。長沙簡牘博物館與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分屬國有與非國有性質的博物館,各有其文物資源優勢。我們的交流合作,旨在提升兩館的陳列展覽與科學研究水平,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目標,是一次對當前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之間在運作模式、合作機制、共謀發展等方面的有益探索。」李鄂權表示。
當日,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李寶宗還將館藏「北魏原石精拓50種」捐贈給長沙簡牘博物館。
據悉,「書道圭臬——中原巨碑名志拓片展」展期為1月3日至2月10日,地點為長沙簡牘博物館美廬展廳,免費向公眾開放。
瀟湘晨報記者徐海瑞 通訊員管震 攝影 記者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