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不做家務就那麼心安理得嗎?

2022-01-07 三聯生活周刊

腳踩高跟鞋,肩背育兒袋,手捧筆記本,魔鬼身材,表情堅毅,大步向前衝進硝煙滾滾的職場……當我們談論起職場媽媽,大概不少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個形象。這是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職場媽媽不下班》中文版的封面圖片,也是今天無數職場婦女的定妝照。不論你是個已有育兒經歷的媽媽,還是在類似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打開這本根植於美國現狀的書,大部分中國讀者都會產生一種相見恨晚的共鳴,我們有關工作和育兒的那些遭遇——越來越長的加班時間,無休無止的家務勞動,無法調和的父母分工,陪孩子還是幹事業的永恆難題……都能在大洋彼岸找到迴響。《職場媽媽不下班》不是一本逢迎性別政治的暢銷書,也沒有簡單地將女權主義的標槍扎到男權的對立面上,而是基於長期大量的一手訪談資料立體地呈現出一種現代工薪家庭的普遍困境,具有超國家的共性。

《產後調理院》劇照

霍克希爾德之於中文世界並不陌生,身為情感社會學的代表人物,她的《故土的陌生人》《我們如何捍衛私人生活》等多部關於美國社會的調查研究都已經擁有中文譯本。這一次,她將目光投注到了家庭照料與職場女性上。作為一項以家務勞動與性別關係為切入點的社會學調查,作者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調查樣本涉及55個美國家庭,並在1980—1988年對其中的12組夫妻進行了長達8年的追蹤採訪,這12組家庭的訪談記錄組成了本書的主體部分。本書首版於1989年,並在2003年,2012年兩次增補新數據,今天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中文版就是根據兩次修訂後的新版翻譯而來。

《職場媽媽不下班》說,全職工作者照料家庭就像「第二輪班」。「上班的時候你在幹活兒,當你回到家,還是幹活兒,上班時每天要審核8個小時的保險索賠,然後回到家,淘米下鍋準備晚餐,照顧孩子,洗一堆衣服。儘管她抗拒,但她的家庭生活確實像是上第二輪班。」所以照料家庭的時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私人時間」。

當我們說起「帶孩子」時,大部分人腦海裡首先浮現的一定是一位母親的形象。為了維持這個約定俗成的觀念,並同時適應現代中產家庭的經濟需求,我們的文化構建出了一個「超級媽媽」神話——就像本書中文版所呈現的封面一樣,「她」是職場中的勝利者,在社會經濟生產中佔有一席之地;同時,「她」可以輕鬆地周旋於收拾家務和帶孩子等一眾瑣事之間——後一件事對她根本夠不成一種「工作」,更遑論是「負擔」。

工作和家庭之間那條巨大的能量裂縫,在這個女性身上憑藉超強的「個人能力」可以完全彌合。作者將這種造神行為定義成「文化掩飾」:「常見的超級媽媽形象暗示著,她精力充沛、能力非凡,因為這些是她的個人特徵,而不是因為她被迫去接受一張超負荷的時間表……女性背負的額外負擔被隱藏起來。」  由於一種性別意識形態的長期影響,女性的時間不被賦予和男性時間平等的價值,女性從事的勞動也往往遭到貶低,甚至達到可以被忽略的地步。由於長期以來家務勞動和照顧孩子是「女人的事情」,因此人們似乎習慣了它「理所當然的」不是一種工作,甚至不願意承認做這些「雜事」也會「花時間」,文化掩飾就在這種理所當然的偏見中悄然生長出來。特別是對於中國來說,在我們的社會發展中,女性以國家運動的形式開始被大量召喚進入勞動力市場,誠如本書的中文譯者肖所未教授在譯後記中所寫:「相比生產勞動,家裡的『無償勞動』更成為需要縮減的成本,進一步貶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當下中國,家庭照料的價值更缺乏足夠的認可,無論是在經濟、社會還是象徵意義上。也正因如此,家務勞動和老幼照顧不僅僅被男性無視,也常常為(不得不)身擔此重的女性所輕視。」

《金婚》劇照

超級媽媽的掩飾將一個結構性的社會問題收縮到「個人能力」高低的領域,並以此制定出了標準評價女性:「她很能幹,自己帶孩子還能當領導。」「她能量不夠,當媽還可以,對工作不上心。」「她挺遺憾的,自己事業雖然不錯,孩子沒培養好。」或驕傲或遺憾的,超級媽媽的形象敷衍了客觀需求造成的衝突,成為女性得失的標尺,卻並沒有人質疑這個形象所掩飾的內容本身是否合理。而事實上,家務工作所需要的能量投入並不比社會化的工作少。

在今天,職業女性數量的增加被視為「女性解放」的重要例證,並促進了女性權利的提升,然而,當女性的一隻腳已經跨入現代經濟生活,男性與之相匹配的婚姻家庭觀念卻並沒有應運而生。

如果說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男性勞動力轉移(男人從農場轉移到有償工業勞動),使男人在文明進步的程度上走在了女性前面,那麼在後工業時代,大量職業女性的產生也正在讓無數家庭與傳統的生活模式告別。但這一次是男性「拖後腿」了,丈夫們並沒有快速配合上妻子身份的轉變——女性的另一隻腳依然被牽絆在無法釐清邊界的家庭勞動裡,得不到足夠的幫助和分擔。這導致了一個不眠不休的「不下班媽媽」的誕生,本書將這一現象稱為「停滯的家庭革命」。

《小捨得》劇照

女性的總體勞動時間高於男性,女性要上班、做家務、看孩子,「女性每周的勞動時間比男性多15個小時。這意味著,女性每一年的勞動時間比男性多出整一個月(每天按24小時計),而每12年則多出一整年。」在本書進行調研的受訪人群中,70%的男性自述承擔了三分之到一半的家務勞動,而能夠與女性平分家務的男性僅有20%,另有10%的男性承擔的家務不足總量的三分之一。而即便是在家務分配比較平衡的家庭中,女性也會出於傳統價值觀的影響,習慣性認為自己對操辦家庭事務負有更大責任。母親要上班、做家務、帶孩子,而大部分父親則只需要照顧其中的兩項:工作和孩子。我們只需對兩種勞動的性質進行簡單的比較就會發現,父親在做選擇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家庭生活中最枯燥的那部分:清理房間、收拾廁所、洗衣做飯。就算是在「照料孩子」這一項勞動中,父親更多承擔的也是帶孩子「做好玩的事」,比如戶外遊戲,或者輔導學習。而母親則花了更多的時間在日復一復的看護上:比如餵飯、洗澡、換尿布、帶孩子去醫院……

《小歡喜》劇照

在家務勞動分配比較平均的家庭中,母親通常也承擔了更多在固定時間必須執行的重複勞動。比如在大多數家庭中,母親負責做飯,父親負責修理電器。做飯是一日三餐,到點必須進行的任務,而修電器也許只要幾個月甚至一年一次,況且還可以「等我有時間時」再做。「因此,和女性相比,男性對何時幹家務有更多的掌控力。他們可能也會忙於家務,但一般對自己的時間有更多自主權。」而女性則表現得更為疲憊、心力交瘁,儘管職場媽媽通常擁有更好的經濟地位、更高的自尊感。誠如本書的副標題所言,這是一場「未完成的家庭革命」,女性通過職業生活提高了社會地位,但革命的另一半並沒有完成:家庭經濟壓力對女性薪水的實際需求與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內」思維造成了矛盾的停滯,家務勞動依然不停地呼喚著女性,舊道德的楷模依然存在。


答案似乎是:並不快樂。面對疲憊不堪的職場媽媽,男性採用的應對策略通常有兩種:做超級奶爸或者視而不見。成為超級奶爸——這其實是「超級媽媽」的異性複製版,同樣的負荷轉移到男性身上,但問題並未有根本性解決;而對家務勞動視而不見,一些男性選擇用這種迴避的方式與叱吒職場的媽媽們爭奪家庭地位的平衡感:讓妻子做家務是一種特權,如果男人分擔了第二輪班,他就喪失了這種特權。然而即便如此,承擔巨大工作量的女性的負面情緒也會造成家庭矛盾,讓男性處於道德上的不利地位,進而陷入同樣的沮喪和焦慮。

《職場媽媽不下班》使用「性別策略」來稱呼夫妻雙方對待家務分工的觀念和處理方式,每每涉及男性性別策略的時候,作者的描述往往略顯灰暗,性別策略的底層充滿斷裂和心機,作者由此提出了一個「感恩經濟學」的模型:夫妻雙方通過對家庭的貢獻(主要是經濟上的)不斷向情感銀行存入道德積分,而避免做家務的人其實就是在用自己帳戶中往日的道德積分兌換自由時間。除了積分兌換制的邏輯,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有時處理家務還會被視為一種無償的「饋贈」,作為禮物由一方送給另一方:「男女性別意識形態之間的互相作用,背後隱含著更深層次的雙方對彼此的感恩之情的相互作用。一個人想要如何認同自己,影響著在婚姻的你來我往中,什麼會被視為一種饋贈,什麼又不會。當一個男人覺得妻子比自己賺得多不符合自己的男性理想,『忍受它』就成為他對她的饋贈(……)另一個男性說:當我老婆開始比我賺得多時,我覺得自己好像挖到寶了。在這個案例裡,成為饋贈的是妻子的薪資,而不是他接納這份薪資的氣量。」作者進而指出,當一對夫妻發生矛盾時,很少是因為具體的誰做了什麼,誰又沒做什麼,更多的爭執聚焦於饋贈的索取和給予。不得不令人嘆服,霍克希爾德在此處所展示出的「社會學的想像力」簡直可以用犀利來形容,幾乎一針見血的說出了家庭政治的底層邏輯。 

《婚姻故事》劇照

作者認為,「雙職工」家庭的處境是一個社會的系統性困境,如果人們的性別觀念不發生改變,如果無法從國家制度上正視家庭勞動的需求、從外部提供更多的家政幫助和支持,單靠夫妻的努力很難找到完美的解決方案。
「要投入工作就沒有時間照顧家庭」,這種物理時間上的矛盾不可能由「超能力媽媽」的神話來粉飾。《職場媽媽不下班》將那個長期被遮蔽的、模稜兩可的「家務事」提到臺前來討論,證明展示照料家庭這樁「小事」的真實存在,並要求賦予它與「上班工作」平等的地位。在本書的末尾,作者提出了一個更良性的國家性別策略:男性主動分擔家庭勞動,並在工作場所建立日託中心,賦予生育、育兒、帶老人看病等一系列家庭職責以合理的帶薪假期。否則,我們可能會迎來的是一個離婚率更高的社會,畢竟誰的一天不是只有24個小時呢。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讚、在看三連!轉載請聯繫後臺。

▼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下單《職場媽媽不下班》

相關焦點

  • 男人做不做家務,竟然決定了壽命的長短
    事實也是如此,在中國家庭裡,90%以上的家務活都是由女人包攬在手,而男人們,則心安理得當起了甩手掌柜。然而,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男人做家務,竟然能夠降低一半的死亡率!而做家務,能夠有效幫助提高記憶力。隨著人的年紀越來越大,記憶力也會逐漸減退,但女性由於做家務較多,所以記憶力較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老年痴呆。而不愛做家務的男性,大腦記憶中樞很容易萎縮,得老年痴呆的機率也就更大。
  • 男人做不做家務,決定了他壽命的長短!
    事實也是如此,在中國家庭裡,90%以上的家務活都是由女人包攬在手,而男人們,則心安理得當起了甩手掌柜。然而,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男人做家務,竟然能夠降低一半的死亡率!這項研究排除掉了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和癌症患者之後,選取了2867個人作為樣本,他們的平均年齡為72歲。
  • 做家務的男人,夫妻感情大多不錯
    孩子懂事地拿來掃把和垃圾鏟開始幹活。婆婆馬上過來接他的掃把,說:「你去玩,奶奶來掃。」我說:「媽,他會掃的。」婆婆說:「男孩子從小就做這些事,沒出息。」我並不想批判我的婆婆,她只是說出了她們那一輩某些養兒子的家庭的觀念。
  • 《做家務的男人》不做家務
    最近熱播的綜藝《做家務的男人》就把家庭中的瑣碎的家務分配問題搬到了檯面上。節目組請來了三組家庭,分別是魏大勳的三口之家、張歆藝袁弘夫婦、和汪蘇瀧、尤長靖組成的合住「兄弟」倆。雖然作為真人秀節目,因為有明星的加入,難免會有一定程度的演繹成分。
  • 「恭喜那些不做家務的男人!」
    ♪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安然朗讀音頻-1-一個男人不喜歡做家務,每天回家往沙發上一躺,除了吃飯和上廁所,基本不帶動。老婆做飯、拖地、帶娃,累得腰酸背痛,求他搭把手。她在商場做銷售,每天要在櫃檯站好幾個小時。有時回到家,腿都是浮腫的。更令她崩潰的是,回家之後,她還要拖著灌了鉛似的腿,忙活各種家務。而她男友是教練,工作十分清閒,卻從來不做家務。終於有一天,她忍不住質問:「難道做家務就非得是女人的活兒嗎?我們兩個人在這裡穿衣吃飯,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幹活?」
  • 做家務的苦,99%男人不懂
    而且,家務不僅只是體力勞動,還考驗一個人對時間的分配,勞力且勞神。許多女人同時做著好幾件事情,一邊做飯,一邊留神著孩子,不要鬧出什麼么蛾子。他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一切,卻懶得去想,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接送孩子,輔導孩子做作業,哪一樣工作不繁瑣枯燥,哪一刻不得神經緊繃。更別提,一邊做著家務,一邊孩子抱著大腿哭鬧,又是多麼讓人崩潰。中國社會文化,普遍看輕家務的價值,默認誰掙的錢多,誰的貢獻就大。
  • 婚後千萬不要幫妻子做家務!!!
    後來我就此事詢問了他,而他的答案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為什麼要說幫老婆做家務,做家務難道不是夫妻兩個共同的責任嗎?這句話聽上去好像很好聽,但實際上不還是把老婆當保姆,認為家務就應該是老婆幹一樣。」而如果這份愛被男人當作了「理所應當」,實在是再悲哀不過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李安在成名之前做了6年的「家庭主夫」,但很多人不知道直到今天,他依然堅持在家買菜做飯。而他並不覺得這對於一個偉大的導演來說是丟面子的事情,相反,做這些事表明他是這個家的一份子,這是他贏得家人尊重的方式。
  • 「我從來不做家務」的男人,千萬不要嫁,不然後悔一輩子
    這樣長此以往,男方慢慢也就不會再做了,並且心安理得。《做家務的男人》以「做家務為獨特視角」來洞悉親密關係。節目嘉賓魏大勳的家裡,一開始做家務的都是他媽媽,從買菜做飯洗衣服都是媽媽在做,他和爸爸兩個人就負責葛優躺,吃飯還對媽媽的菜指指點點,魏媽媽很傷心,一直在忍耐。
  • 《做家務的男人》第三季:表面是家務,核心是社會
    踩在上半年的尾聲,愛奇藝《做家務的男人》第三季正式上線,以一年一季的節奏按時回歸,又一次開始了對男人做家務和年輕人「炸廚房」的觀察。《做家務的男人》第三季作為親密觀察類的「綜N代」,在本季新增了女性視角,嘉賓之間的關係更加多元,節目立意也有所不同,可以感覺到男嘉賓們已經從「學會做家務」到真正在生活中分擔家務事,也提供給觀眾更多親密關係樣本。
  • 《做家務的男人》探討家務事 「家務小能手「袁弘備受羨慕
    據悉,首檔聚焦男人做家務的親密關係觀察類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8月2日起每周五12:00愛奇藝及奇異果TV全網獨播。7月30日,由愛奇藝出品,首檔聚焦男人做家務的親密關係觀察類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在北京舉行看片會,袁弘、張歆藝、汪蘇瀧、尤長靖、朱丹、傅首爾等主創出席,與觀眾互動。
  • 海普諾凱1897獨冠《做家務的男人2》,小七發起家務挑戰,你敢應戰嗎?
    火炎焱燚的夏日家務之戰,已經打到愛奇藝啦~《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來咯,勞動快樂都擁有,還有什麼不滿足!光看不做假把式,為讓大家都行動起來,小七特意發起了家務大挑戰,精彩的戰鬥怎麼少得了buff加成,因此小七已將節目中的家務神器打包成了愛家奶爸禮包給渠道大咖送過去啦,在線徵集海普諾凱1897家務男團,想看看1897家務男團成團位都有誰嗎?
  • 做家務的男人:若她在你心上,家務三千又何妨?
    男人不做家務背後有一定的社會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之前的傳統思想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男孩子不要做家務,否則會被扣上「怕老婆,沒面子」的帽子。小時候男孩子在家做家務,他們的老母親也不會讓他們做家務,並且還會說:要有遠大的志向,以後找了老婆讓她做。
  • 越愛做家務的男人,智商越高
    兩人戀愛開始,阿森就承擔了力所能及的家務,尤其是有一手好廚藝,把三餐做得色香味俱全。我曾去他家吃過幾回飯,那場景簡直棒呆了:一個一米八的大個子圍著圍裙,在燃氣灶前忙得大汗淋漓,身邊的小女人幫忙洗菜切菜。兩人有一茬沒一茬地聊天,偶爾還要爆發出一陣大笑。你在做飯我在鬧,這不就是愛情理想中的樣子嗎?
  • 「好男人從來不幫妻子做家務,因為,做自己的分內事稱不上幫忙」
    像我老公這樣對家務深惡痛絕的男人應該有不少。或許,不能用「深惡痛絕」這四個字形容,因為他們壓根就不覺得,自己能跟家務扯上關係。◆男人為什麼需要做家務?由此可見,男人如果能夠替妻子分擔家務,至少可以保證婚姻穩定,提高家庭幸福度。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即便妻子示弱、或者表示自己很累,甚至為此和他爭吵多次,男人也不愛,或者說不願做家務?
  • 男人結婚後會做家務嗎?我採訪了十個已婚女性,發現情況很不樂觀
    ,不做家務嗎?我也不指望他做家務,只要平時不給我添亂,我就謝天謝地了。」有一位婦女道:「我家那個懶貨,幹家務活從來都是我喊著幹,我不喊的時候就癱瘓在沙發上。明明我有的時候忙不過來,急需幫助,他愣著假裝看不見。我實在忍不住,衝著他發脾氣,他還抱怨我不好好說話。如果他稍微有點眼力見,我至於這麼暴躁嗎?」還有另一位婦女道:「我每天工作很忙,經常加班,他回家比我早,就是不做家務,非要等著我做。為了這件事情,我跟他吵了很多次。
  • 如何調教男人心甘情願的做家務?
    「不做家務!一點都不做!回家就像一堆爛泥歪在沙發上,要麼就對著電腦,要麼就對著電視。衣服不洗,飯也不做,結婚前我覺得結了婚我可以是公主或者女王,結完婚我發現我特麼就是小時工!還是沒有薪水的那種!」說完她哭了。她還說我幸福,我家狗娃爹會做家務,打掃衛生做飯什麼都能來,簡直是淘到寶了!……她錯了。
  • 好男人,從來不幫妻子做家務
    妻子不滿,對丈夫說:「沒看到我這麼忙嗎?你就不知道動動手?」而,丈夫則說了這麼一句話:「做家務這點小事,也要我幫忙,真不知道你幹什麼能行!」也許聽了這個丈夫的話,我們會替女人抱不平,憑什麼家務都是女人的!但是這種生活方式,卻是很多家庭都有的樣子:「自己的衣服從來不洗,要不是我收拾,髒衣服能夠放一周。」
  • 別嫁那些說要幫你做家務的男人
    魏媽媽表示盛多了吃不完,他立刻大發牢騷:你怎麼那麼多事兒呢?! 過了一會兒,魏爸爸嫌菜太淡,自己跑去廚房拿了幾瓣生蒜,直接扔進菜裡,看得其他嘉賓目瞪口呆。 連魏大勳都說:「爸,現在你這男人真一般。」 她們的反應恰恰說明,男人不做家務不帶孩子,早已成為中國式家庭的常態。 節目中也公布了一個數據:中國女人工作的比例全球第一,而中國男人做家務的時間世界倒數第四。
  • 《做家務的男人》刺痛千萬家庭:多少婚姻,都敗在這件小事上
    所以,媽媽在家忙前忙後,老公和兒子可以心安理得地看電視、躺沙發,還要對媽媽的勞動成果指指點點。 即便是有工作、有事業的現代女性,回到家也要按部就班地洗衣做飯,否則便要被扣上「只顧工作不顧家」的罪名。旁人看來好像是小題大做,可劉姐卻說,這不單單是倒垃圾的事。家裡暖氣壞了,物業拖著沒上門修,丈夫催著她去交涉解決;「他不僅不做家務,連一點男人的擔當都沒有,有時候我自己也糊塗了,到底是找了個老公還是找了個兒子?」這些別人眼裡的雞毛蒜皮,一次次壓在婚姻的擔子上,最終壓死了這個家。在知乎上搜索「家務 離婚」,可以看到很多徘徊在崩潰邊緣的女人。
  • 「老婆那麼美,你為什麼還出軌?」​「因為她不做家務.」
    但是,妻子佐佐木希不願意離婚,甚至,還出來為丈夫道歉:「出於完整家庭、孩子需要父親、想要相信丈夫的想法,再加上渡部事業受損需要支付違約金,覺得自己不能拋棄丈夫。男人婚姻出軌怪妻子,女人不願離婚為孩子。難道結婚後,想要拴住男人的心,要麼靠家務,要麼靠孩子?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妻子做家務、帶孩子似乎是分內的事。前段時間,噹噹創始人李國慶俞渝離婚案鬧的沸沸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