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老爸們的青春歲月,家裡的老式錄音機,總會在晚飯時嘰嘰喳喳地放著磁帶,周華健的《花心》、張學友的《吻別》、劉德華的《忘情水》,都是街頭巷尾耳熟能詳的大熱歌曲。香港回歸後的21世紀,「80後小太陽」進入了大學。笨重的錄音機變成了輕巧的CD機,「咿呀哎呀」口齒不清的小天王JAY,和"ABCD"嘻哈搖滾的后街男孩,永遠是男孩女孩的心頭寶。如今90後,既不聽磁帶,也不買CD,一部IPOD或NANO,就能裝下成百上千首從網際網路上拷貝來的免費歌曲。音像店擺滿貨架的碟片,久久沾滿了塵埃。
這句感嘆語,對大眾來說也許早已稀疏平常。
唱片業的沒落,既是大型書店的唱片貨架上一排排尚未拆封便下架的新CD;也是一家家倒閉的小型音像店;既是衛視節目中日益稀少的歌曲打榜評選,也是年輕人智慧型手機或NANO中循環播放的免費下載歌曲。
可是,對業內從業者,唱片業的沒落卻有著更殘酷的意義。
「如今,即使是周杰倫、五月天這樣的天王級歌手,一張唱片的銷量也不過8萬份到10萬份。」FAB精彩創新集團規劃中心總經理陳仁學恰巧經歷了唱片業從頂峰走向沒落的轉折期。
「千禧年」前後,被公認為唱片業的鼎盛時期。以紅透亞洲的臺灣歌手周杰倫為例,2002年到2004年,周杰倫先後發行了《八度空間》、《葉惠美》、《七裡香》三張專輯。儘管很多人抱怨聽不懂小天王含糊不清的發音,擁躉者仍是蔚為壯觀。根據百度顯示的數據,三張專輯CD加上DVD的全亞洲銷量分別是280萬份、300萬份、320萬份。更別提小天王前面還有「歌神」張學友、「校長」譚詠麟、「哥哥」張國榮等一個個「豐碑」式明星。
現在,即便是全球天王賈斯汀.比伯,2013年上半年《The 20/20 Experience》專輯的銷量也就只有203.7萬張。203.7萬張的數字,已是美國唱片銷量榜的霸主,而且是全美唱片市場上半年內唯一一張銷量過百萬的專輯。
「發行量背後是什麼?是利潤。3、5、8萬份的銷量意味著,絕大多數唱片的發行是虧本的,賣一張賠一張。」陳仁學坦言,即使是全球唱片巨頭,靠唱片掙錢的日子也已一去不復返。實際上,全球五大唱片公司至今已倒閉兩家。
對於唱片賣不動的原因,陳仁學套用政治經濟學中的術語,概括為外因和內因。外因指的是網際網路普及帶來的便捷性,契合了現代都市社會中人們的碎片化時間,通過網際網路聽歌漸漸成為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的主流方式。內因指的是中國唱片業自身沒有做好,灌制在CD這個載體上的內容常常不夠吸引人。
賣碟片 純屬賠錢賺吆喝
頗有點自相矛盾的是,儘管唱片發行已經成為虧本的生意,每一年,無論新人或老人,流行歌手們都儘量保持一張新專輯的曝光率。王府井書店裡琳琅滿目的CD碟片,即是最好的證明。
賠本還要賣唱片,歌手、經紀公司和發行公司,圖的是什麼?「就像學生到了年終就得進行期末考試一樣,歌手發專輯也是必要行為,是向粉絲和公眾交的『成績單』。」陳仁學敘述,儘管唱片業已經萎縮,但仍有部分忠實的消費者存在,如歌迷、忠實的發燒友。尤其是發燒友,對音樂品質有很高的追求,網絡下載歌曲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另一方面,車載CD,以及電腦普及程度尚不高的三線城市,也是唱片的目標消費者。說是目標,因為唱片還面臨一個競爭對手--盜版唱片。60元到100元一張的價格,是盜版唱片的十倍到幾十倍。
「最重要的是,唱片是連接線上和線下的媒介。有了唱片這個實體產品,歌手們才能有嫁接到線下的理由。」所以,無論是新專輯或者合集,無論是三到七首歌的EP碟或者單曲,歌手們總是盡力不讓自己的「聲音」淹沒在市場中。而這是這些線下產品或活動,成為了唱片之外的掙錢法寶,也是企業和歌手們的利潤來源。
開演唱會 票房高才有高回報
線下產品中最廣為人知的掙錢「利器」,就是演唱會。還是以北京為例。天氣轉涼後的秋季起,北京的演唱會市場進入了如火如荼的黃金季。從10月份到2014年年初,蘇打綠、範曉萱、楊坤、碧昂絲、陳綺貞、縱貫線、齊豫、小野麗莎……來自內地、港臺及海外藝人的近30場個唱,佔滿了每個的周末雙休日,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
演唱會掙錢麼?對於有市場號召力的歌手,演唱會的高票房絕對是獲取回報的保證。臺灣歌手林憶蓮就曾在媒體面前坦誠,演唱會的收入,是她可以潛心做好專輯的支持。「天后」王菲2011年演唱會的一組數字,更是證明了演唱會火爆的原因。2011年,王菲在內地7個城市進行了巡唱,每地兩場,據爆單場演出費800萬元。而根據福布斯網站曾公布的數據,王菲2011巡唱的全年票房超過1億元,約2000萬美元,超過了「百變天后」Lady GaGa1300萬美元演唱會票務收入的成績。
當然,硬幣的另一面就是,不是誰開演唱會都能賣得動票的,沒有票房的演唱會,自然就沒有辦法往荷包裝錢。「演藝圈有多少個王菲呢?公允的說,演出市場的平均利潤率並不是最高的。」陳仁學直言不諱地說,對於一些票房號召力不那麼強的歌手來說,辦演唱會的壓力太大,他們更傾向於選擇小型的歌迷見面會和籤售會,用「有情感」的唱片吸引大眾。
「唱片的商品價值越來越小,但紀念價值越來越大。對於有『情結』的歌迷和粉絲,附著在某一張唱片上的珍貴性和情感,可能才是促使他們出錢購買的最大原因。所以,一張張國榮的絕版黑膠唱片,叫價就可以高達三、四千元。」陳仁學舉例,他們曾發行過鄧麗君的復刻版黑膠唱片,5000張,一次性售罄。「在國外,老唱片收藏就是一個專門的收藏類別。我們也正研究開發老藝術家們的珍藏版唱片。」
數字唱片 年輕粉絲的偏愛
「在網際網路時代,要想音樂能掙錢,你必須將其與消費者的屬性捆綁在一起。」在陳仁學的觀察中,新生代歌手們的粉絲群體和網購消費者的主體多是年輕人。作為未來的消費生力軍,年輕人更加擁抱新媒體,更加追求潮流和個性,以數字存儲方式存在的「U盤」,即數字唱片,往往更受到年輕粉絲們的熱愛,成為貢獻利潤率的主力周邊產品之一。
「新生代的年輕歌手,先出一張實體唱片,再賣一次定製化的數字唱片,後者就能賺到錢。」U盤的樣式可以不拘一格,如手環形狀、輪胎形狀、汽車形狀、手袋形狀、愛心形狀,……,不一而足。比如,FAB曾替歌手付辛博發行過手環形狀的U盤,賣光了;中國好聲音歌手平安的手袋形狀U盤,銷售也不錯;12月還推出了馬天宇的7件套產品,其中就有心形U盤。
當然,數字唱片要想盈利,發行數量是核心,決不能批量生產,方才能體現定製化背後的紀念價值。陳仁學介紹,FAB做的幾次嘗試,發行的量都在5000份上下,每份定價100元左右,既是年輕粉絲買得起的價格,又因為小群體擁有而顯得有價值。
玩具公仔裝飾品 甩開唱片大有天地
無論是珍藏版唱片,還是數字唱片,始終沒有脫離「唱片」的形式。而現在的市場,更開闊的思維是,甩開唱片,賣一些間接相關的周邊產品,包括明星公仔、玩具、T恤、眼鏡盒、圍巾、小飾品、筆記本……,甚至是未來可能出行的明星APP。和數字唱片一樣,這些看似「無釐頭」的周邊產品,同樣是計量式銷售,而非無限量發行。
比如,臺灣電影《花漾》講述的是一對孿生藝旦的故事,發行方就製作了限量版的電影主題加溼器和筆記本,作為回饋禮品,吸引觀眾到影院觀影。內地組合MIC男團曾經跟隨唱片發行過衛衣,3000件都被粉絲買走。
陳仁學還提起,他們曾經想過為中國好聲音女歌手吉克雋逸發行公仔,可因為玩具無法批量生產,成本太高,最後不得不作罷。「相比於數字唱片,這些脫離唱片形式的周邊產品其實更有市場潛力,也更能替歌手賺錢。但是,因為這塊周邊產品市場的版權獲取非常不規範,授權成本太高,在內地還沒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