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睡眠不太好。要麼從噩夢中驚醒,要麼醒來頭疼乏力,至於早醒就早已成習慣了。真讓人懷念少年時代,那種一覺能睡到太陽曬屁股還不覺夠的酣暢。
至於睡眠不好的原因,恐怕跟近來的進展有關。
但今天只談點高興的睡不著覺的事情,那就是有兩篇文章在同一天分別進入了退修後覆審和初審後的外審。儘管最終結果還尚未可知,但從目前的寫作狀態來看,還是不錯的。
這讓我體會到了同時、不斷地寫多篇文章的諸多益處。這一寫作方式收穫於去年夏天,當時我在閱讀美國學者溫迪蘿拉 貝爾徹所著的《學術期刊論文寫作必修課》,希望從書中提高自己期刊論文寫作的速度和質量。
首先,同時寫幾篇文章可以讓你換換腦子,給自己一個放鬆的機會。
好文章來自不斷的寫作和修改,這或許已是寫作中的一大真理。但對新手來講,完成一篇像樣的文章就已不太容易,勢必要多花一些時日。「漫長的」寫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思路堵塞、技術障礙等令人懈怠喪氣的時候。這時或許就改將這篇文章暫時放一放,等過段時間想通了或者找到其他技術路徑的時候,再回來繼續寫作或許更有成效。而就在放下這篇文章的這段時間裡,如果有另一篇同時在寫的文章,那就可以換換腦子,投入到另一篇文章中去,做到兩不耽誤。我向來是擅長給自己放鬆的,但也曾有因為(一篇文章)寫不下去便去放鬆了,卻總覺得有什么正事沒有做完,讓我倍感焦慮的經歷。換換腦子寫另一篇文章,也是正事,不至於太焦慮。
第二,同時寫幾篇文章,讓你有了Plan B。
對新手來講,堅忍不拔、頑強努力對於論文寫作至關重要,但科學研究和論文寫作還需要太多的積累和試錯,才可能有一點進展。比如論文選題就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出現寫了一段時間發現選題失誤,不能再進行下去的情況。這時候如果有另一篇文章在同時進行,可能是另一視角或方法對同一問題的研究,那也就為論文寫作提供了一個Plan B,而不至於令人感到付出了很多卻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失落。
另外,有時候兩篇論文同時進行,兩者之間可能會產生共鳴性的收穫。
如果是同一主題的文章,那麼在文獻資料、論證邏輯上具有共通之處,文章A的資料或觀點可能也會支持文章B,立刻就可以補充到文章B中。即便是非相同主題的文章,那麼在寫作方法和風格上也會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比如在文章A中使用了分級標題令寫作更為方便,那麼立刻也可以用到文章B中。
當然還有最後一個好處,就是我現在遇到或一般都會遇到的結果。那就是在你投遞出一篇文章,苦苦等待審核結果時,你可以把時間花在另一篇文章上,在期待中,即便是最後結果不好,也還存有另一份希望。最佳的結果就是你在處理頭一篇文章的審稿意見時,你的另一篇文章又投出了。
去年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想,我什麼時候才會到有這種時候呢?我寫一篇滿意的文章就暫時心滿意足了。沒想到年底的時候,就已經到達了這裡。
這怎能不讓人高興呢?當然希望自己的兩篇文章都能有好的結果。如果被退稿,也不要太灰心,佛系,身心健康最重要!
來源:科學網博客 作者:孟海星